当前位置: 主页 > 行情频道 > 猪价 >

为何猪价如同过山车令人捉摸不透?

  • 点击次数:
  • 日期:2010-04-08 00:00
  • 编辑:
  • 评论:0
  • 查看更多评论
 
  2010年悄然来临之际,猪价就跟“低迷”两个字扯上了关系:全国生猪价格就像走下坡路一样,持续走低,猪粮比价明显低于盈亏平衡点,新一轮猪肉价格通胀危机隐现。如果说开年之际,大家对新年的猪价抱有美好的期待,那么现实的残酷就是对当初判断的最大否决。这一回当大批的行业媒体再次聚焦养猪业,许多养殖户却已是彷徨无措,有着逆来顺受的无奈。
 
  在辨析“猪价为什么低迷”之前,我们不妨先做一个简单的计算题,按一头仔猪价格200/头,养到体重210斤,饲料成本在1000元左右。算上在养殖过程中的兽药费用,以及最后屠宰的时候缴纳的40元相关税费,总饲养成本少则1200元,多则1400元,2008年时甚至有超过1800的。如果按照屠宰场提出的4.8/斤,一头猪只能收入1008元,肯定要亏本。一般情况下,猪价达到6/斤,才有可能实现盈亏平衡,自繁自养的猪场有所收益。也就是说目前生猪价格大约5~6/斤,虽有起色,但仍属于亏损区间。
 
  面对媒体的采访,一些人将原因归结为养殖模式不科学,潜台词便是散养户一窝蜂地进来,把供求关系搞得“乱七八糟”。但这真是“猪价低迷”的要害吗?翻开2008年有关猪价疯涨的报道,里头说的多是如何平衡市场供求矛盾。2007年下半年开始,在当时的市场诉求下,政府、市民都盼望农民多养猪,给过热的猪市降温,那时候也管不上是规模化还是散养,高企的肉价只要能降下来就好。说回来,散养户这个大群体在保证居民菜篮子,推动养猪业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当猪价陷入低迷,是不是因为目前散养户进入猪业,在养猪业所占的比例过高,导致供大于求,进而价格低迷。在没有具体的数据证明之前,将这个责任“扣”在散养户头上,恐怕不行。如果说,猪价低迷是因为养殖模式不科学,也就是散养户比例过高,规模化养殖又不发达,按照这种逻辑思维,撇开规模化养殖与散养两种模式长期并存这一真命题,谁又敢保证中国的规模化养殖发达了,猪价就一定能够会维持在合理的区间?
 
  我的意思并不是鼓励农民都来养猪,这个时代正在渐渐远去。在疫病、环保、饲养成本等压力下,养猪不再是农民资金“零存整取”的最佳选择,它已经转变成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项目。当大量的民间资本涌入这个行业,相对散养户而言,退出或者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只是,这也是非常漫长的过程——那么多农民的生计无处安放,不进入养猪业,又能够怎样消化这些过剩的农村劳动力。
 
  回到话题上,猪价跌宕起伏的起因可以归结为价格周期说、疫病恐慌效应说、金融危机冲击说等,也可以追溯到生猪价格预警的失效,政府引导的缺失,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博弈的失衡。归根到底,它是个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说,我打算追加投资,养100头母猪,但是没人能够告诉我周边地区的养殖状况(或数据),疫病风险到底有多大,现有技术是否能够满足养殖需求,政府政策透露出哪些信息,目标市场的容量大概是多少,等等。这些精确的数据,恰恰就是科学养殖的判断基础。很遗憾,在生猪市场信息的收集、归纳、总结、分享上,无论是地区的、省市的或是全国的,都还做得还不够(协会、合作社在这一块的作用有待开发)。
 
 
    作者:庄捷生
    本文只代表作者观点广东省饲料行业信息网保持中立
 
 
(责任编辑:广东饲料行业信息网)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行情排行
更多>>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