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行情频道 > 猪价 >

央视评论:猪价回稳只是暂时现象

  • 点击次数:
  • 日期:2014-05-27 14:55
  • 编辑:admin
  • 评论:0
  • 查看更多评论
这里面实际上就是一个猪肉成本的问,因为基本上多少粮食换一斤猪肉是固定的,这就是说,在猪肉成本里面饲料价格是占主要部分,假如饲料价格一直在往上走,要是猪肉价格是同步走的话,那这个成本消化没问题。

 

近日,身价跌入谷底的猪肉价格终于在“沉默中爆发”。五一过后,我们看到生猪价格逆势上涨,低迷了大半年之久的猪肉价格开始回暖。那么,到底是什么把猪肉价格从谷底拉了上去?按照以往的猪周期理论,现在的肉价该上涨吗?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约评论员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马宇、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共同评论。
何时能走出猪周期怪圈?未来猪肉价格走势如何?
马宇:由于近两年养猪都在亏损 主要地区的养猪户在减少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猪周期现在应该说是一个不可捉摸的事情。我们把历程看一下,猪周期有时候可能是两三年,相对来说比较长,但有时候却是半年左右。这一次也差不多,前面几个月是急剧下降,现在突然又上来了,确实有这个问题。虽然时间长短不一样,但每回的规律实际上是一样的,就是跌一段以后导致供应减少,然后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供需矛盾突显出来,这个时候价格再往回升。这里面实际上就是一个猪肉成本的问,因为基本上多少粮食换一斤猪肉是固定的,这就是说,在猪肉成本里面饲料价格是占主要部分,假如饲料价格一直在往上走,要是猪肉价格是同步走的话,那这个成本消化没问题。
问题是最近几年,或者说长期的趋势,饲料的基础价格一直是稳步往上走,基本上跟我们的物价指数差不多,同步往上走。但是猪肉价格起伏波动非常大,所以纯粹把两个曲线给它做分析的话,它实际上是不吻合的,周期不是完全一致的。按照正常来说,成本决定价格,或者部分决定价格,应该一致才对,所以在某一个时间点,由于你的价格上升到一个点上以后,最后导致养猪亏损,算来算去这个成本不划算,就会导致在一个时期里养猪户会减少养猪。实际上我也问了一下,最近几年就是由于价格的下跌,咱们国内养猪的主要地区确实是养猪户在减少,因为前两年养猪就是亏损。
张鸿:目前肉价只是短暂回稳 现在总体还是供大于求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这次跌的时间从2013年开始,跌的时间比较长。这个你还很难说它是一个很强烈的反转,如果我们把它当投资的话,它可能是一个反弹,主要造成这次反弹的原因就是救市,就跟房地产救市一样,一个是政府救市。就是商务部说了,说我们有冻肉的收储,3月份,5月份都有收储,收储的虽然量不是很大,几万吨,但是这个信号意义比较强,可能很多养猪的人会觉得扛一扛说不定这个走势就上去了。还有,企业也有救市,这两天不是有很多报道说有一些企业联手怎么样,我想可能是有一些企业确实是觉得我能再扛一扛,那么再储存一点,因为马上要到端午节,可能有这个行为。但一些专家表示,中国的几大企业就算加一块,也就占10%,联手恐怕也没法操纵这个市场。
再有,就是商务部说的,叫生猪养殖结构的市场调整,所以造成了企稳回升,这个调整是什么?就是很多人可能,比如有猪农说我留着等涨了,我再卖,能多挣点。但是很多散户扛不住,因为多养一天多赔一天,如果价格继续往下走,他可能资金链就断了,他可能就扛不住了。所以4月份,5月份,其实我们的生猪的存栏同比在下降的百分之六点几,还是在下降。现在能够卖的猪肉在减少,供应也在逐渐减少。就是因为它一个劲在跌,很多人就不养了,包括能繁殖母猪也在减少,所以可能价格可能是在短暂的回稳,但总体上来讲,现在还是供大于求。
马宇:政府政策是影响猪周期的一个主要因素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你能从成本角度去推算出来,它的前途是怎么样的,包括生产者,也可以根据这种推算来决定他的生产供应,这是一个成本推动下的。还有一个供需关系,就是生产供需关系的变化会导致市场价格的变化,这也是一个基本的价格关系。
我们国家还有一个问题,比如说影响猪周期的还有一个因素,比如政府政策。政府政策这一块实际上非常重要,我们国家一直有这个传统。比如说猪肉短缺的时候,这时为了鼓励农民多养猪,因为是散养,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补贴,比如说你要存栏母猪,一头母猪我一年给你多少钱,这样也会对猪周期产生影响。有些时候补,有些时候可能就不补,或者说有些时候到位的效果比较好,有些时候可能到位效果比较差,这就导致养猪户养猪就有别的因素在起作用。比如说我养一头母猪,或者说存栏多少,补我多少钱,假如这个市场价格比较低,你补贴了以后我能赚钱了,我最后为了拿政府补贴,我就可能去增加存栏。我们说散户得到这个信号最直接的,就是政府的补贴,那我去做这样的话,最后可能导致全国那么多的养猪户,每家都有存栏增加,最后就导致供给的大幅度,一下就供过于求,供过于求以后,又会出现大规模下跌。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我还需要再看一下价格,本来我是可以卖了,我现在还要再扛一下,那这样又导致供求关系的变化。因为可能在目前,越是价格在上升,我的供给越减少,因为这个时候我预期会涨的更高,我这时候就要延迟出栏,过一段时间再卖,并且这时候新猪仔那块又要增加,有些养猪户可能回来再去算,算来算去觉得又是赚。
张鸿:现在我们还处在一个养猪不挣钱的阶段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猪粮比,其实它大概相当于市场算了一个盈亏平衡点,猪粮比就是生猪的出厂价格除以玉米的批发价,就是大概一斤玉米值多少钱,我们大概你能卖到6倍玉米的价格,这你就能挣钱。你如果卖到6倍以内,你就不挣钱了。所以现在看,国内的几个大的生猪的地方,你看它基本上都在6以下,所以这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可能这个周期还没有结束,价格的周期。比如说山东,它现在在红色警戒,红色警戒叫4.99:1,就是你一斤玉米养的猪只能卖4.99元,那你就不挣钱了,你没卖到6块以上。黑龙江是5.74:1,大概达到平衡点了,所以整体上来算,现在我们还处在一个养猪不挣钱的阶段。
我这两天看了一个北京的著名养猪大户,他说我也看不明白了,为什么?因为他养了26年猪了,而且带着镇里面大伙一起养。他说,这26年来,我总结的基本规律是,赔、平、赚,然后平、赔、赚,就是一年赔一年平一年赚,所以2011年的时候,他自己一个人挣了一百多万,因为2011年猪肉价格暴涨,然后2012年的时候扛过来了,没赔没赚,2013年的时候一直扛到现在,已经赔了一百多万,他说这次怎么持续这么长时间。这里面可能就有很多叠加的因素,就是我们说供需决定价格的时候,反过来这个价格其实也决定了供需,就是价格,他就说,他说价格,2011年价格涨的时候,我身边很多工矿企业都去养猪去了,因为有补贴,因为价格本身是一个信号。价格涨了,然后养猪的人会多,工矿企业去养也没问题。这时候你又叠加了一个补贴,可能又会让养的人会增加,所以这个时候有延长加深了这样一个幅度,而且北京现在有一个猪肉价格保险,这个保险能拿点钱,暂时的在资金上能扛一扛,也能等着反转的时间到来。
马宇:不宜通过收储来调整供需关系 还是要形成一种价格机制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实际上对一个国家来说,或对一个政府来说,通过这种收储来调整供需关系,或者说削峰平谷,通过这个来调整这些东西是可以做的,但不宜对很多商品做,因为只可能是对极个别的商品去用这种方式。比如说特别重要的基础性的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些产品,你才可能这么做,比如说粮食。比如说蔬菜,你不可能通过这种收储来去平抑市场,所以这里面主要决定的不应该在这个角度下太大的力气,何况政府这样做是做不到的,我们还是要形成一种价格机制。
 
实际上我个人感觉,我们政策着力点不应该在供应上。比如说这个政策着力点是在解决什么?稳定需求,实际上这块做的,我们基本上都可以做到。比如说我们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问题,13.7亿人口,我每年猪肉消费量大体有多少,基本上就有一个数,然后你再考虑到价格问题,考虑到收入增长问题,考虑到饮食结构变化问题,就会对猪肉每年消费量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张鸿:市场和政府都应该补贴 关键是怎么补贴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觉得都应该补贴,但是看是怎么补贴,是让市场来补贴,还是政府来补贴。我们之所以说猪肉,农产品的价格暴涨暴跌不光是一个市场问题,它可能是一个民生问题。因为涨的时候,尤其是低收入消费者他消费不起了,影响他的生活质量了,这个时候我们有低保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政府要做的。当很便宜的时候,这些消费的低收入人群可能受影响会少了,但肉贱伤农,谷贱伤农,那些低收入的、最低端的农民可能会受影响,那这个时候就补他们,怎么补?现在其实我们在想很多办法,比如说北京的那个养猪大户,因为他加入到政府和保险公司合办的生猪价格指数保险里,这个全国很多地方都开始推了。这是商业加政府的,但是未来应该是纯商业的,就是生猪保险,但是这个保险也有风险,它的风险在哪儿呢?因为价格是单一的,比如生猪价格是单一的,今年我赔了,有保险公司保我,那意味着保险公司在我赔的这一年,他也跟着赔,我没赔他赔了,所以它应该是一个市场。对于保险公司,我相信他们能有很多智慧想出更好的办法。
还有一个,我们在1号文件里其实提到要推进农产品目标价格的改革,就是我们原来都补,比如说农产品,我们统一收购价格全收过来,这样可能能保证这些农民在最基本的卖粮的积极性,但是当价格很高的时候,可能他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现在提出一个目标,就是在你生产之前,我先给你定一个目标,大概已经订购了,你达到这个目标以上,你自己卖去,你挣钱和我没关系,我也不补贴你了,但低于这个目标,那这个差价我大概给你补,有点像期货的意思。我在想,我们未来的市场化定价,它就有期货市场来解决这个问题。
马宇:因为政策重心放在供应上 所以导致供应急剧上升和下降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这样的话我们要用什么?就是用最终需求,用消费来去决定资源配置,而我们现在政策着力点是都在供应上,在生产上。这样的话,你做生产的时候,最后就会导致供求,就是供应那部分、生产那部分大起大落。要是在消费这个着力点考虑这个问题的话,因为它是固定的,每年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市场需求这块是稳定的,那这样的话,生产者可以根据这个判断去决定自己提供多少产品,这相对来说,供需关系就会有一个稳定的发展。
假如我把这个政策重心放在这个生产上,放在供应上,那这会导致你的供应急剧上升或者下降,就是我们看到的在某一些时候赚钱的时候,或者说你补贴多的时候,那边一下子供应会大幅度增长,但是一下子整个亏了的时候,或者政府的政策撤出的时候,最后它又马上大幅度减少供应,这个实际上才是导致我们的猪周期没法判断,或者大起大落的根源之一,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政策以后涉及到产品的政策,我们实际上应该考虑一下政策重心应该放在什么地方。
郑风田:以后应该要按照收入水平来进行补贴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从整个补贴来讲,我们国家的一个补贴还都是促生产的,多生产多给你补,这是在温饱阶段可能需要。现在我们国家实际上农产品供给实际上平衡了,你要再过分促进生产,质量上不去可能是个大问题。我想可能以后的补贴应该往两个方向走。第一,就是这些有利于质量提升的,比如说这个养殖场我不用任何抗生素,这样来说应该是鼓励的,因为不用抗生素对猪舍,还有各种卫生防疫条件要投入很多,这个时候你应该给他补贴,促进质量,安全生产的。第二,可能就是按收入水平来补,这是发达国家通用的,那一般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不应该差太大,如果你的收入太低了,我可以把你这个缺口给补了。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