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吴秋豪:养猪不要一味追求规模化

  • 来源:互联网
  • 日期:2013-09-23
  • 编辑:admin
  • 评论:0

原载《广东饲料》2013年第7期

 

中国人口众多,几千年的农耕历史让“猪粮安天下”成为根深蒂固的治国理念。在加速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加剧了农业资源供给矛盾,增加了环境承载压力。广东是畜牧业生产消费大省,工业饲料总产量2004年以来一直名列全国第一;生猪、黄羽肉鸡、水禽养殖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并形成了标准化、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优势。然而,围绕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广东畜牧强省这一命题,提出问题,寻找差距,针对薄弱环节加快建设步伐,提高资源效率,加强结构优化调整,推动行业发展的模式创新,这既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理论探索,也是我们行业转型升级的实践思考。

吴秋豪,毕业于畜牧兽医专业,30多年来从未离开畜牧兽医行当,先后在我省农业厅机关、品种改良和兽药饲料等事业单位任职,现任广东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会长。作为广东畜牧业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在谈及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问题上,有着自己的独特视角、情感和语言风格。本文谨以访谈形式记述,便于行业读者共同参与和探讨有关话题。

 

本刊访谈交流、提问(以下简称问):站在行业管理、技术推广角度来看,您觉得“现代畜牧业”概念有怎样的内涵?广东在推进现代畜牧业,比如以生猪生产消费为例,行业应关注哪些变化和特点?

吴秋豪(以下简称吴):现代畜牧业发展按农业部的定位,简单来讲,就是着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污无害化、疫病防控规范化等。中国可能跟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因为我国畜牧养殖不是依托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现在要转型升级肯定会碰到很多瓶颈。

一是资源和市场的相互制约明显。广东本身没有原料生产基地,同时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制约,包括土地资源、物流运输、消费市场(消费习惯)和产销矛盾(生产与流通)等交织在一起。所以,想要真正转型升级,理论上讲肯定要走这一步,实际操作起来会有很多困惑。适合发展畜牧业的地方可能就没有区域优势,有区域优势又可能会增加巨大成本。同时,为了搞好动物防疫,为了循环经济,可能要远离消费市场,又有了成本问题。这个是目前比较困惑的。

二是以散养为主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广东来说,肯定比其它地方稍微早走了一步,但只不过是相对达到集约化的水平。按照现代农业概念来要求,还是有很大差距。集约化水平快速提高之后,可能产生很多我们企业、行业、管理者预想不到的挑战:我们养猪业比较困惑的一个是疫病,因为动物养殖密集过高,肯定会遇到疫病防控等很多新问题;第二就是废弃物的处理,设施设备跟不上,粪便、污水大量集中,很难妥善处理,虽然广东用沼气池的方法可以解决一大部分问题,但毕竟还是会产生沼渣、沼液。所以我们现在也在探索跟肥料企业怎么去开展合作,跟种植业怎么去结合,尝试用此类思路、模式来解决这些挑战。

三是现代设施设备和人员管理配套亟需提升。现代设施设备的应用过去比较滞后,现在很多猪场都有使用国产的畜牧设施设备,再加上国家重视农业的研发跟推广,养殖业的环保问题也受到更多重视,大家愿意花钱在设备上,去改造养猪的传统模式。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畜牧业从副业形式转向一个产业形式,管理人员缺失真正会管理的,不一定有资本,有资本的,不一定懂我们这个行业,中国的职业经理制度不是很完善企业做大了都会有这种问题。

 

问:目前,很多企业和一些专家现代畜牧业认为应当结合国情、省情去做一些推动,比如说有一个观点,现在我们对“规模化”的理解有一些偏差,片面追求规模似乎不妥。在专业化基础上,大力推行标准化,加大设施农业的投入,倡导适度规模,似乎更为合理。

吴:这(适度规模)肯定是对的。太高度密集对生产管理效率来说肯定是在提高的,但毕竟畜牧业是一种生物或者动物生产,太密集就意味着暴发疫病的风险更大,环保上、管理上也会遇到更大的难题。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肯定有一个磨合调整的过程,让大家认识到,适度的规模,风险更可控,效益会更高,动物福利也更有保障。另一方面,要降低管理层级的模式,这个可能就要提倡集团化经营这种模式。

 

问:您个人比较倾向于适度规模?

吴:我自己比较赞同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不要一味追求规模化。除了刚才讲的几点,无节制的规模化会带来几方面的负面效应:首先,是粮食安全供给问题。传统养猪是利用了很多农副产品,虽然它的生长速度慢一点,但是可以把资源利用起来。我国的饲料粮比较缺乏,大家都走向规模化之后,饲料粮从哪里来?现在全中国差不多七亿头猪,按每头猪消耗300公斤来算,这个数就不得了,需要两亿吨,刚好是我们去年玉米的总量。今后在“玉米+豆粕”日粮模式下,玉米也不能完全自给。这几年大豆对进口的依赖程度高达70%~80%,这个定价权可以说永远回不来了。

其次,完全集约化,土地在哪里?北方如今也出现这些问题了。虽然农地很多,但是太集中,周边的农地根本消耗不了规模养殖产生的废弃物,而且农地又直接连着农副产品,(不能即时处理好的废弃物)会对农副产品的安全产生影响,不是轻易就能解决的矛盾。

所以,这些需要通过政府的政策调控慢慢进行引导,通过市场规律去推动。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可能欧美模式还是行不通,欧美是以西餐为主,所以一般进入市场是经过初加工的产品。我们往往追捧未经加工的,鸡是活鸡,猪肉是鲜肉。

 

问:在养殖品种选择、优化方面,您是怎样看的?对于洋种猪进入中国,您个人持什么样的观点?

吴:中国猪的品种是全世界最多的,现在列入国家保种的有七八十个,出现这么多猪的品种,这个肯定有它的历史原因,是不断进化过来的。所以,我们地方品种将来在全世界的养猪业中肯定会发生很大作用。

目前为什么都养外来品种呢?其实不仅是中国,全世界养的大品种都是杜洛克、长白、大白。这是当下的潮流,因为它毕竟效率更高。在市场对猪肉消费要求还不是非常高的时候,肯定还会以全世界都通用的这些品种为主。

将来肯定要好好挖掘地方猪资源,因为它有特色,虽然是饲料利用率低一点,但是品质更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现在很多公司已经在尝试、探索,比较典型的,可能就是天地食品(土猪壹号)。从我们广东来说,家禽方面比较早就走出一条比较理想的道路。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们就已经意识到,完全依赖外来引进的快大鸡、白羽鸡,可以满足基本肉食需求,但不能满足消费需求。所以,在政府的推动下,企业主动利用地的家禽品种。现在,整个家禽生产已经相当成熟。市场根据各种消费群体需要,养殖品种分成快大型的、中速型的、慢长型的,这几个市场需求的生产、供应和组织是配套的。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省生猪养殖业也将走上类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问: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目前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现在广东的生猪价格就比四川还要低,畜牧业价格机制及市场传导机制的确存在诸多不和谐、或者说是机制创新存在困惑。您认为问题都出在哪些地方?怎么解决?

吴:我国的畜牧业仍然是以散户为主,所以对生产者来说,肯定就没有定价权,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也符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市场需求,少了这种模式,可能也不行。所以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养出来的猪、养出来的鸡不知道卖给谁,现在不可能自己养、自己卖,散户在利益分配方面的确会吃亏,这个当然也跟我们流通体制在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解决有关。

我们的市场比较分散,超市的肉类消费量,按照广州珠三角调查出的结果只是占15%左右,就是说,85%还要通过农贸市场。农贸市场的商户大多是小商贩,猪贩子也不是大猪贩子所以,传统的消费习惯很难改变这种流通机制在一定时间内肯定还会存在。

 

问:如果按照现状继续推导,或者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你觉得今后在生产与流通衔接问题上,我国会出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吴:最终来说,单纯的生猪屠宰企业肯定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必须跟养殖户进行联合或者合作,最后才到市场的销售。目前超市比较强势,可是当养殖户生猪产销量大了,超市就没办法强势,要想办法买养殖户-屠宰联合企业的肉了。广州已经在逐渐取消生猪批发。中间商的作用一下子取消的话,暂时还是做不到。像深圳的经验就是这样,四大屠宰厂,离开了猪贩子根本没法运作,屠宰厂没办法去猪场收猪,猪场也不愿送到屠宰厂,懒得去赚几块钱的运费。所以,这些东西不是一时半刻就能解决的,肯定有一个过渡时期。将来的方向,肯定是一体化。

 

问:您觉得,在畜牧业领域,我们目前的人才培养问题上,以及在促进产业上下游合作问题上,有什么建议?

吴:这几年行业人才培养方面,政府层面做了很多工作去推动。很多企业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很好的经验。因为企业生产主体只要有需求,就会形成这种链条,不是说政府或者教学单位一厢情愿就可以做到“产学研”的。首先是企业要有需求。为什么刚才说离不开规模化呢?它(指企业等经济组织)毕竟要在有一定规模的时候,才请得起专家教授,才有条件应用科学知识。

我们的学生就业也一样。企业毕竟要有一定的平台,你请得起他,还要他愿意去干。人力资源的配置(技术供给与合作、人才培养与供给)要以市场化的机制为主,政府再加以推动,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组织加以引导,这样走起来才会顺一点。

在促进产业合作方面现在我觉得韶关番灵的吴泽升的做法就很好,很多猪场都愿意到他那里交流,跟他合作。因为饲料企业要有生存空间,就要跟养殖者有比较紧密的合作,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还要讲得出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证明饲料企业能为猪场提供很多优质服务。(饲料企业)要把架子放低一点,彼此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才会有很多合作的机会。毕竟饲料企业发展比较早,比较快,还有资本、技术优势。

作为工业饲料,首先是一种中间产品,而养猪或者是养殖,是终端生产,牵扯的方面更多。现在饲料企业,我相信也有困惑,有很多饲料企业还在沿用过去的方法,大力推销,甚至“忽悠”。农民是可以去“忽悠”的,但是大猪场“忽悠”不了他们很了解现在的行情,知道用了你的料之后,效果究竟好还是不好。我想,现在很多大型饲料企业像海大、金新农都开始向上游延伸。是主动求生存,希望他们能在上下游产业中找到自己的结合点,扬长避短,做强做大。

 

 

 

 

发表评论
评价:
24小时排行
联系我们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