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雷霁霖:鱼类养殖工业化变革到来

  • 来源:互联网
  • 日期:2013-04-27
  • 编辑:admin
  • 评论:0

 

近日,中国工程院第124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在京成功召开。此次论坛以鱼类工业化养殖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从我国鱼类工业化养殖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需求的角度出发,结合本领域的科研成果,对工业化养鱼各个方面的研究都进行了广泛的研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提出了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和工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指出推广装备工程化、技术现代化、生产工厂化和管理工业化四化养殖理念对进一步推进鱼类养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养殖业向高端产业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水产养殖业作为大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已经成为关系民生的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但养殖模式较为传统,严重制约着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刚性约束也成为今后长时期制约我国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鱼类工业化养殖模式的出现,标志着鱼类养殖工业化变革的到来,它能否使养殖业摆脱自然环境的束缚?变得可控性更强?使水产养殖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呢?本报记者专访了提出该理念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先生。
  
  先进养殖模式多元发展,构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水产养殖大产业
  
  记者:什么是水产工业化养殖?它具有哪些特点及优势?
  
  狭义的或典型的工业化养鱼是指陆基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循环水系统养鱼;广义的工业化养鱼则涵盖了陆基工厂、大塘循环水养殖、海洋牧场、现代化深水网箱等工业化形态的基本生产模式。
  
  在我国推进工业化水产养殖,是二十一世纪建设现代渔业,使之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养殖业发展的宏伟目标。它不仅是一个引入先进技术的过程,也是一个制度创新(包括组织、管理、投融资等制度的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产技术要素优化配置和不断更新提升的过程;它不仅意味着采用现代化工业技术装备改造传统水产养殖产业,同时也意味着水产养殖业的全体业者,需要及时转变和提升发展理念的问题。
  
  上述不同模式养殖产业,都是依托现代工业基础而建立起来的集约化养殖模式,都具有养殖装备先进,养殖环境可控,单位水体养殖密度高,产量高,养殖全过程可以采用机械化或自动化操作等特点。生产管理、产品收获、安全检测等容易控制,产品可以做到均衡上市,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良好,所以被国际上公认为现代化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方向。尤其对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陆基工厂化养殖模式来说,更以工业化理念为指导,将育苗、养殖、加工、营销等系列生产工艺通盘纳入工业化管理流程之中,所以被称为一项典型的海水养殖工业。此类工厂化生产不受地域、岸带和气候条件的限制,整个系统可以配套、组装,按需搬迁至任何地方进行生产。
  
  工业化养殖对养殖产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能够突破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目前面临的瓶颈限制;符合世界范围内的水产业发展大潮流,有利于与国际市场接轨;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实现由水产大国到水产强国的角色转变;能够实现产业链中各个生产要素的优势整合,有效提高生产效益,提高水产养殖产业的社会产出;能够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实现先进技术的整合,有效提升产业效益;能够充分发挥我国陆基、海基等不同地区的资源生态优势,实现多种先进养殖模式的多元发展;养殖产业链的构建,将使水产养殖发展成为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特色的新兴大产业,有效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能够在促进生产效益的同时有效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利于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型经济体系的建立。
  
  目前水产生产产量巨大而普遍水平低下,海面养殖重心需要向深水区、外海区转移
  
  记者:当前我国养殖业发展的现状及形势如何?是什么促使工业化养殖成为必然?
  雷院士: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水产养殖业受到政策扶持、科技进步、市场拉动和国家综合实力增强等诸多因素的激励,获得高速发展。水产养殖总产量增长了10倍,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必须重视的是,我国虽然是养殖大国但尚不是养殖强国。自主养殖的水产品出口量占的比例很低。至今形成有代表性的养殖品种和品牌较少,固定的产业链不多。目前国内形成商业化订单经营模式的龙头企业为数不多,低水平运转的个体生产者数量庞大。总体表现出组织化程度低和经营素质不高,养殖业者受传统农业思维束缚,对新理念、新科技的吸收转化速度缓慢。这方面与国外养殖企业的差距比较大。同时,养殖业的工业化程度低,系统工程少,资源与环境付出的代价大,与可持续性发展尚存较大差距,这一点与国外对养殖业发展的要求和监管标准也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监管政策,且已有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大。
  
  养殖业发展面临的种质资源退化、人工配合饲料的普及率低、环境污染与病害问题突出、生产模式与设施设备落后等诸多问题。尤其是,近年随着沿岸带临港工业、交通、能源、旅游用地的扩张,宜养岸段会日渐减少,水产养殖业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积压,所以从长远战略考虑,既要重视解决眼前有限岸段的集约化使用问题,同时要及早落实海面养殖重心向深水区和外海区转移的实施方案。工业化的集约性、生态型的的发展路线就成为了水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构建海基生态型、陆基集约型两大类型养殖模式
  
  记者:鱼类工业化养殖会不会对环境带来负面因素?工业化养殖的架构路径是什么?
  雷院士:明确了四化建设思路,以工业化理念为指导、节能减排为目标、四化养殖为核心,紧紧把握住陆基工厂化养殖、海基牧业化管理的产业化格局,并突出主体产业的发展方向。牢固树立保护、开发、可循环利用养殖资源的意识,重视制度创新。尽快完善水产养殖基本经营制度及政策体系,为水产养殖工业化提供制度保障。加强渔业水域功能区划与规划,引导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与合作共赢。
  
  以保护一开发一利用大海洋生态系为原则,以工业化理念为指导、以开发低碳养殖(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产业发展方向,构建起海基(生态型)和陆基(集约型)两大类型的养殖模式。在大产业构筑过程中,区域规划要先行,除要全面安排岸带、内湾、浅海、深水、盐碱地、湿地、岛礁区的产业化设计蓝图外,准确推出各地区具有特色的主养品种和养殖模式至关重要。为了充分发挥养殖效益、节约生产成本,南北产区间还可以推行陆海接力北南陆海轮养等养殖模式。
  
  因地制宜,规划发展区域性优势养殖产业带和产业群。工业化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工业化模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各地在推进水产养殖工业化过程中重视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逐步推进。环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的鲆鲽类工厂化养殖,福建和浙江东部沿海的大黄鱼网箱养殖,广东和海南沿岸的石斑鱼、军曹鱼以及鲳类的网箱养殖等都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区位优势的产业带和产业群。还有一些种类正在形成新的产业带和产业群。这些品种的养殖业如果经过进一步优化组合、提升技术和装备水平,特别是在各地区实施组团发展策略,可以收到更为理想的经济和生态效果。
  
  通过建设样板工程,以龙头品种产业带动整个养殖产业全面进步。以鱼类工业化养殖为主轴,引领其他海水养殖业的升级、换代。鱼类养殖,尤其鲆鲽类工厂化养殖已有一定基础,以鲆鲽类等优势工业化养殖产业为龙头,建设样板工程,起到示范作用,引领、带动其他养殖品种的工业化产业的个性化发展。积极响应国家、省市政府关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福建省海西经济区建设、海南岛经济特区建设的号召,重点建设特色产业区。
  
  大产业架构赋予科技界的责任重大,在担负起大产业、新产业架构的同时,更需要迅速跟踪产业发展步伐,及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并立即转化到实践中去。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研究支撑海基和陆基主产业的系统装备和高新技术,实现其集成、配套、组装、安全、高效运行。海基主产业要求解决在高海况下防灾减灾以及远程管理上的关键技术与装备;陆基主产业要求实现全封闭式工厂化养殖系统的国产化,突破生物滤膜的长效实用是其核心技术之一,配套的工程装备与系统管理技术也不可忽视;养殖与生物技术方面,包括新品种选育、高效专用配合饲料研制、疫苗研制与流行病防控、系统自动控制、环境和产品质量检测、地理标志产品以及深加工等多方面都盼望发挥其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今后的科技支撑概念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生物技术,而应该是生物与工程技术的协同支撑作用,方能发挥出更加完美的工程与生态效果。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制定一系列推动养殖大产业架构的政策、法规,保护水域开发、利用。需要鼓励发展大产业和主产业的相关政策,如尽快出台支持政策或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予以补贴,以鼓励企业加快提升改造、实施装备转型的进度,以强化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成立地区性的渔业协会或工厂化养鱼专业合作社,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地利用本地资源、统筹本地区的产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其行业组织的自管自律作用。同时,诸如从业者保险政策、银行贷款政策也是非常急迫亟需建立的相应政策。此外,探索性的建立《养殖许可证》制度、完整的可追溯体系、以及恰当的营销政策等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各地区工业化水产养殖已经起步,产业模式的创新已经展开
  
  记者:当前阶段水产养殖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
  雷院士:
  
  养殖设施、设备方面,从技术层面上看淡水循环水养殖关键技术已达成熟,但是由于建设成本、运行费用相对较高,而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因此经济效益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尚存在的主要难题是生物净化系统的构建、净化效率和设备稳定性等方面,与国外技术水平差距较大。同时在标准化的优质品种选育、苗种培育技术方面我国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淡水的罗非鱼、草鱼、鲤鱼和海水的鲆鲽类等种类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培育技术,已经形成规模化产业,但是目前仍未达到象欧美三文鱼类优势主导养殖品种那样的精细技术规范。
  
  优质配合饲料的使用是工业化养殖模式下,保证水产品品质的重要环节,我国近年在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但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配合饲料普及率低,污染水域和营养研究不够深入,饲料工艺针对性不强,致使部分养殖鱼类的饲养效果不理想,养殖效益低下。因此今后在研发与推广资源节约型安全高效配合饲料精深加工方面要多下功夫,要重视品牌培育,以及产业链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养殖疾病防控方面,目前药物治疗仍然是我国当前鱼病治疗的主要方式。但随着消费者、养殖户的产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药物使用和药残检测也更加规范。工业化养殖模式下,基于养殖水体环境的特点,病害防治措施也应随之改变,特别是在药物安全使用方面,应考虑药物对整个养殖系统的影响。国外的免疫防控、和优良水质控制等方面的技术手段都已十分先进,为疾病防控提供了有效保障。我国近年也加大了鱼用疫苗、免疫增强剂等方面的研发工作,在草鱼、牙鲆、大菱鲆的疫苗开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与养殖现状对免疫保护的需求差距甚远。同时,我们正在开展的健康优质苗种培育与推广、抗病品种的选育工作、母源免疫研究、以及疾病快速诊断、药残药代机理等方面的研究都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今后是健康养殖、疾病防控的重要内容。将进一步加强。
  
  水产品加工方面,近十年来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在加工能力、加工总产量和总产值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10年中国水产加工量居世界首位,水产加工产品出口量名列世界第一,但是产品结构中,以来料冷冻品加工为主,产品加工率低。加工设备和关键技术和装备水平不高,很多是以手工加工为主,工业化水平较低,节能减排任务艰巨,高新技术研究缺乏,成果转化较少,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总体上与工业生产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水产品加工产业的结构优化亟需加强。目前罗非鱼加工方面,实现了副产物的零废弃高值化,有效提高罗非鱼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很值得借鉴。养殖鱼类产品的加工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和产品的副价值,所以值得大力倡导。
  
  产业链构建及市场流通体系构建方面,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型养殖模式,不利于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的形成。使中小养殖户适应大市场是水产养殖工业化需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实现养殖工业化不仅需要从技术层面解决产前、产中、产后各阶段的运行问题,同时也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整体的衔接问题。由于分散经营时间和方式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必须通过创新组织化形式来完善产业化风险共担机制。通过渔业合作社、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养殖大户等组织形式带动小养殖户与大市场有效链接,并且促使产业链各环节价值进行重新分配是促进市场流通的重要渠道。所以实现鱼类工业化养殖,非常有利于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的构建。
  
  养殖工业化是一个综合要素优化配置、经营机制创新的过程,需要科技、政策、先进理念的强大支撑
  
  记者:如何实现从传统养殖向工业化养殖的重大变革呢?
  雷院士:
  
  第二,在市场化理念的指导下,依托技术创新推动水产养殖工业化进程。
  
  其中包括:生产设施与装备技术创新,如循环水养殖设备的建造、生态型池塘的建造、网箱设备建造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养殖技术环节的创新,如苗种繁育技术、饵料投喂技术、病害防治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关联产业技术创新,如饵料加工、渔药和疫苗的研发与生产、水产品加工与储运等方面的技术创新。
  
  第三,在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投融资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转变。
  
  现代工业的基本特征是以企业法人作为经济主体,而且这些微观经济主体间通过行业协会等组织而得以在更高层面上加以整合,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度组织化的产业组织。我国的水产养殖生产者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需要通过组织创新加以改造。同时,管理部门也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能够有效调控产业的宏观管理。此外,水产养殖业要实现工业化,必然要求相应的投融资制度的支撑,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缺少持续、健康发展所需要的投融资体系,必须创新和完善相应的投融资体系。
  
  第四,以走向生产标准化、深化专业分工、关联产业逐步融合来实现工业化养殖。
  
  标准化的产品质量要求、标准化的管理程序、标准化的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就逐步成为了现代工业生产的要求,从而也使得规模化的大生产成为了可能。水产养殖要实现工业化,必然要遵循这一基本要求。同时,水产养殖工业化是水产养殖与关联产业整合,养殖环节与加工、流通与贸易、资本等要素环节接轨,形成延长细化的产业链,实现市场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的过程,是一个要素优化配置的制度创新的过程。
  
  当前,中国和世界各国一样,同处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为了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国家相应出台的农业建设政策也对水产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此次论坛上,政府部门充分肯定了鱼类养殖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性,并为今后的发展给出了重要的建设性意见。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开展相关工作的信心。
  
  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相关领域,规模较大的养殖企业、饲料企业、加工企业等都已经深刻认识到了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体会到了工业化的养殖理念也对其企业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指导价值,积极投入到了自身升级转型的工作中,能够主动有效地把工业化生产相匹配的设施设备、技术、管理方法等不断地融入到企业自身建设中去,这对于我国的鱼类养殖工业化而言是非常实实在在的进步。然而由于资金、环境、政策、认识水平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些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企业和养殖户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我相信随着大环境的不断改善,工业化的发展队伍会越来越壮大。
工业化养殖产业的建设分为四个层次:首先,需要牢固确立从养殖者到产业管理者思想意识中的市场理念,以市场化理念为指导来组织生产。要实现与现代工业在指导理念上的同步提升,正确看待水产养殖的生态服务价值,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要坚持要素整合与成果共享、统筹兼顾、包容发展的理念。
中国的工业化水产养殖,起步晚,初步具有工业化雏形的养殖模式可分为室内循环水养殖、室外工程化池塘养殖、网箱养殖三种主要形式。并且出现了与区域性地质生态特征相结合的如冰山雪水区冷水鱼工业化养殖,很有特色,为工业化养殖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思路。但目前这些养殖模式都处于较初级的工业化水平,没有形成整个产业链的完整构建。在养殖品种方面,整体而言,我国海水养殖品种的工业化养殖水平相对较高,尤其是鲆鲽鱼类的工业化养殖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其它种类如大黄鱼、军曹鱼的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也正在开展,淡水鱼养殖中以传统的开放式养殖较多,养殖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因地制宜地开展大宗淡水鱼的池塘循环水养殖工业化模式构建有待于深入探讨。
雷院士:工业化养殖的基本概念就是集工程化、工厂化、设施化、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信息化之大成于一体的现代化养殖新模式。它的核心技术是四化养殖(即装备工程化、技术现代化、生产工厂化和管理工业化);其技术体系包括种子工程、营养饲料工程、疾病防控工程、循环系统工程、加工与质量安全工程、物流与营销工程等六大板块的建设。
摘自中国水产频道网
 
 
发表评论
评价:
24小时排行
联系我们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