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谢悦新:广东畜牧业发展思考

  • 来源:互联网
  • 日期:2011-04-27
  • 编辑:admin
  • 评论:0

 

广东畜牧业发展思考
 
广东省农业厅厅长 谢悦新
 
 

 
 
广东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部,为热带、亚热带气候,濒临南海,雨量充沛,气候资源丰富多样,农业自然资源独特。耕地面积288.3万公顷,海水养殖可养面积77.6万公顷,淡水养殖可养面积46.6万公顷。在地理环境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的广东,发展农林牧渔业条件得天独厚。同时广东与香港、澳门行政特区相邻,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先行一步,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广东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在“十一·五”期间,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采取一系列重要的“三农”方略,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产品生产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业生产和农业农村经济主要发展指标位居中国前列,进一步巩固了农业大省的地位。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战略部署。2009年新年伊始,中共广东省委第十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广东省畜牧业作为广东农业的支柱产业,2007年广东省牧业产值775.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7.5%,在农业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广东畜牧业应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第十届四次会议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加快科技创新,建立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一、广东畜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养殖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完善,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动物防疫工作得到了有效加强,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大的发展。
广东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和家禽为主。生猪是广东省最主要的家畜,常年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67%左右;家禽饲养以鸡、鸭、肉鸽为主;良种覆盖率达95%,家禽达86%。广东省畜牧科技贡献率为51%。预计2008年全省肉类总产量410.03万吨,比上年增长6.3%;生猪存栏2 380.38万头,与上年相比增长4.6%,期末能繁母猪存栏265.48万头,增长17.8%;肉猪出栏3 432.43万头,增长6.8%;家禽出栏107 808万只,增长5.4%;肉牛出栏49.48万头,增长7.9%;肉羊出栏44.70万只,增长7.4%;禽蛋产量32.35万吨,增长8.6%;牛奶产量12.59万吨;工业饲料产量1 500万吨,增长6. 8%;对虾的产量由1992年的2.2万吨发展到2008年的31万吨,产量占全国的比例由10%增长到41%。
1、畜禽生产规模化、现代化程度提高,牧业结构逐步优化
2007年广东省畜牧业产值775.6亿元,比2000年增长17.06%,占农业总产值的27.5%。2007年,我省年出栏肉猪10 000-50 000头的猪场247家,年出栏肉猪50 000头以上的猪场12家,以上259家猪场出栏肉猪483.96万头,占了全省生猪出栏总量的15.06%。规模化养猪已经成为广东省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省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呈加快发展态势,适度规模养殖场得到蓬勃发展。同时,畜牧业生产区域化日趋明显,生产结构日趋合理,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动物防疫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阻击战中,各级农业部门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防控工作,成功控制、迅速扑灭了疫情。同时,制定了应急预案,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其他重大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力度,切实抓好动物免疫预防工作,加强监测和预警预报,规范疫情报告和工作通报制度,有效控制了重大动植物疫病的发生蔓延。
3、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截至2007年,广东省有各类型农业产业化组织9 218家,带动本省农户460.8万户;各级扶持的农业龙头企业1 812家,带动本省农户345.3万户,户均增收2 787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范围扩大,2007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 321家,农产品专业市场359家。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十二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示范辐射效应逐渐显现。
4、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新进展
截至2007年,累计创办了97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一批市级示范区,组织制定省级农业标准111个,广东省21个地级市、56个县以及27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通过认证的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60个,产品1 206个;绿色食品企业110家,有效期内产品个数224个;累计评出“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182个。
二、广东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1、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持有待加强
中央和省对发展生猪生产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养猪补贴扶持政策,并增加资金投入,对促进生猪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养猪补贴政策和养猪效益相对较好的刺激,养猪企业(户)发展生猪积极性异常高涨。据调查,2007年全省50个养猪大县生猪发展县级财政资金投入0.83亿元,比2006年财政资金总投入0.36亿元,增长1.35倍,2008年能繁母猪饲养补贴由去年的50元提高到100元,养猪大县财政负担更重。但作为市、县、镇三级政府却因为发展生猪生产对当地财政贡献不大,而中央和省出台的生猪补贴政策,要求地方财政配套一定资金比例,倘若发生重大疫情,各级政府还要付出一大笔处理费用,使得本来己经相当困难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增加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2、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导致畜牧业快速发展。近几年来,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快速成长起来,为满足市场需求和人民生活需要提供了保障。目前我省绝大部分大中型规模化畜牧场都能按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投入一定资金建立粪污处理设施,采取粪污收集、隔渣、污水厌氧发酵、暴氧和净化塘吸附等方法进行处理。相当多的小规模畜牧场尽管还没有完全按规定设置粪污处理设施,但基本能采取干粪收集、污水与种植业结合的方式处理粪污。但是与环保部门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许多养殖场因多种原因无法申领环保许可证。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畜牧业持续发展不容忽视问题之一。怎样从实际出发理清畜牧业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建设和谐社会,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动物疫病防治仍需引起重视
尽管我省畜牧业生产中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比重不断上升,但传统农户散养与规模化、集约化饲养在我省将长期并存,这是建立我省疫病防疫体系必须面对的基础条件。当前,我省动物卫生监督和疫病防控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仍时有发生,2008年我省个别地区发生了禽类禽流感疫情和人禽流感病例。二是散养户依法做好畜禽免疫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不高,存在免疫漏洞和疫情风险。三是各级动物卫生监督、疫病防控机构在技术水平、设备设施、经费保障、工作制度、监督检测等方面与防疫监督工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基层兽医体制改革、村级防治员队伍建设等工作很不平衡。
4、畜产品安全存在隐患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当前制约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主要“瓶颈”之一。在保证数量有效增长的同时,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是全面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必然要求。广东畜牧业在国内具有自身的特色,凭借面临港澳的地理优势,容易形成出口型畜牧业,对畜产品安全的要求更为严格。一些问题仍需着力加以强化解决:一是监管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避免监管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职能重叠;二是建立和逐步完善法律法规;三是标准体系建设差距仍较大。在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安全与质量标准体系中,部分评定分类分级标准短缺,缺少监控管理标准。部分标龄过长,科学性、先进性、可操作性较差,致使标准实用性较低。
三、发展广东畜牧业的思路
1、加强政策引导和重点扶持
(1)首先是要加强畜牧业法律法规宣传培训,提高执法水平,依法治牧,依法促牧。进一步加大力度宣传贯彻《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畜牧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广东省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条例,进一步落实防控责任制,实行责任制考核考评;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把畜牧兽医工作摆上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促进畜牧兽医工作的协调发展;
(2)其次,要积极贯彻执行畜牧业优惠政策。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如《能繁母猪饲养补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国家生猪扩繁场和种鸡场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生猪良种补贴》、《蛋鸡规模养殖场以奖代补》等措施,这些措施的出台和落实,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生猪和家禽业的发展。继续贯彻执行畜牧企业经营生产畜禽种苗免征增值税、进口种畜禽免征关税和增值税以及饲料生产企业免征增值税政策等;争取将畜牧业用地纳入县域经济总体规划,按规划建立的畜禽养殖场实行农用地管理。
(3)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区域性规划,促进畜牧业区域协调发展。如2008年5月,经省政府同意,由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局联合印发的《广东省生猪生产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布局(2008-2020年)》规划,在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基础上,统筹城乡发展,对未来全省生猪生产布局提供了前瞻性、全局性地规划指导意见。做好畜牧业梯度转移指导性规划事关全局,应根据广东自然资源条件、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指导、协调、服务、示范,发挥各地优势,优化牧业资源配置,处理好发展畜牧业与科学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以及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关系。珠江三角洲重点发展高科技示范性牧业企业,发挥科技先导作用,以及毗邻港澳的有利地缘条件,形成畜产品出口创汇的前沿基地;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在稳步发展猪禽的同时,重点加快节粮型草食动物的发展,在粤东地区发展畜产品初、深加工并借助港口优势组织出口,重点是规模化肉鹅产品加工;沿海地区利用水资源的自然优势,重点发展水禽生产;大中城市以奶品生产及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
(4)要积极促进发展生态效益型、节约型畜牧业。实施科教兴牧战略,积极培育技术创新主体,完善畜牧业科研、示范推广、生产相结合机制;重点抓好优良畜禽品种改良、动物防疫综合配套技术等普及推广,提高畜禽生产效率;实施畜牧业生产和动物防疫工作数字化、科学化管理,加强对畜牧业生产和动物防疫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微观的监督检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大力推进优势畜产品区域建设和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畜产品深加工,培育名牌产品,真正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推进牧业结构调整,科学制定优势畜产品布局规划,大力推进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探索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和发展的模式,引导、指导广大散养户和小型养殖户转变观念和生产方式,创造条件开展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促进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保障公共卫生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2、强化体系建设,夯实畜牧业基础
(1)加强饲料体系建设,提高饲料进入门槛,为养殖业提供充足、安全、高效饲料。长远来看,三聚氰胺风波敲响了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的警钟,是危机也是契机,能促使政府下更大力气抓好饲料质量安全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推动饲料业持续健康发展。省农业厅将进一步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高饲料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深入开展“蛋白精、瘦肉精”等禁用药品专项整治行动,保持打击“蛋白精”、“瘦肉精”等的高压态势,开展对饲料生产企业、蛋白原料生产企业和奶牛养殖场自配饲料进行飞行检查,消除质量安全隐患,规范市场秩序;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测工作,重点加强对动物源性饲料、新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以及进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产品的监测;加强饲料企业使用原料情况的监管,督促企业规范使用原料。
(2)加强动物防疫体系的建设。动物疫病防疫是涉及多环节、多主体、多部门、多层次的复杂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更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禽流感、猪链球菌病和猪蓝耳病疫情之所以能得到很快控制,没有引起像SARS那样的大面积暴发和扩散,关键是采取了“依靠科学、依法防治和群防群控”的综合防控战略。今后我省的动物防疫防治既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和责任明确的管理措施,科学防疫,高效防疫,也要充分发挥生产经营者自觉自愿防疫、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闻媒体有效监督的积极性,全社会参与,全社会防疫。我们既要加大检疫、检测和监测力度,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反应能力建设,将重大动物疫病扼杀在萌芽状态,也要加强防疫基础工作,统筹规划,加快构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长效机制。
(3)加强科研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继续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要适应市场需要,加快“产学研”机制的有效联合,促进教育科研体制的深化改革,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科技在畜牧业中的贡献率,加速我省畜牧行业科研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通过科技创新和科技单位与企业的结对服务,发挥各自优势,大力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加速畜禽品种改良,提高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在继续稳定发展生猪和肉鸡等行业的同时,继续加快奶业、水禽和草食家畜的发展。充分发挥我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新品种、新品系,满足市场对优质畜产品的需求。
(4)加强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法制化管理,是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的关键。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充分考虑世贸组织的有关协定,加快立法进程。修改现有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使畜禽业管理真正纳入法律化轨道;研究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建立适合国际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我国畜产品安全新标准,使之基本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并严格实施。内容涉及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应用绿色技术包括清洁技术、治理污染技术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技术,在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中,截断外来污染源,又不污染外界环境,加强各产销环节的监督管理,向社会提供质量安全、品种丰富的畜产品。
3、加快产业化步伐,促进畜牧业发展
(1)首先要强化产业化对畜牧业发展作用的认识。畜牧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围绕当地养殖业主导产品,逐步形成产供销、牧工商、经科教一体化,是利益合理分配、民主管理的经营体系。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有利于解决当前畜牧业内部相互之间所面临的许多不协调关系,有利于引进新的科学技术与研究成果,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合理调整养殖结构。要加快我省畜牧业从传统散养方式向现代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式的转变。尽快实施生产方式转变,促进标准化、规范化和产业化发展;以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为重点,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农牧业组织化程度,促进畜牧业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方式的全面转变和升级,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延长产业链,增加畜产品附加值。
(2)培养和拓宽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产业化的主导作用。牢固依靠市场这个有效载体,架起生产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依靠市场实现最佳效益刺激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本地市场,在有条件的地方办好畜产品初级市场和活畜交易市场,为生产者进行商品交换提供场所;在大中城市、交通枢纽和畜产品重点产区或集散地,建设好畜产品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大力疏通渠道,扩大内需;组织引导商贸流通组织与生产直接见面,大力发展各种远销实体和营销大户,以自产自销、代购代销、联购联销、联购分销等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充分发挥各种营销组织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地开拓市场空间;强化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有效地沟通产销双方,连接大小市场,增强市场的配套服务功能。
(3)发挥加工企业在产业化中的龙头带动功能。加工企业是产业化运转的“龙头”,加强加工企业建设,是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龙头一活,全盘皆活。一方面必须完善和强化已有的龙头企业。在体制上,搞好产权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在管理上,健全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责任制;在设备技术上,更新设备,推进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能力,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要促进各龙头企业与相应生产基地在共有产业链条上建立互惠互利长期稳固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组建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适度规模的新型加工企业,通过精深加工,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实现畜产品加工增值。
(4)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促进畜产品生产基础建设,促进产业合作。发展规模经营是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的重要基础。要积极发展规模化养殖业,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形式,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形成多元并举、产业合作、滚动发展的畜牧业产业化新格局。发挥大型龙头企业在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多方位的优势,适时拓宽经营领域,延长产业链条。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专业化企业走“合作发展、产业联动”的道路,在专业化基础上,通过企业、行业间的相互吸引及协作,打通产业链,推进区域产业化进程。
4、扶强做大,强化龙头带动
2001年,中共广东省委作出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当前,全省1 81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2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91家,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20家。2007年,全省各级财政累计落实农业龙头企业资金11 700万元,今后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1)重点培育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目前我省农业龙头企业现状来看,要想把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逐步培育增强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经济效益和经营规模,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巩固和发展,直接影响农户收入。培育和增强龙头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很重要的一条是,龙头企业自身要有效地合理调整和运用企业内部资源,建立行业间、专业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互利关系。引入创新机制生产有竞争力的畜产品。入世后,做强做大国内龙头企业,是参与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2)加大扶持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应在智力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争形成龙头企业自有知识产权的专有资产。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创建多元化的、稳定的农业科研投融资体系。提高财政重点扶持的力度,加大对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创新投入,加大对在引进的基础上再创新的投入,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的培训、技术、信息服务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等。其支持方式可尝试贴息、补贴等。另外,还可加大税收支持力度,在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购买国产设备的投资,可按规定享受抵免企业所得税的政策等。
(3)扶持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建立健全产业化组织体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些与农民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的龙头企业。在利益连接机制构建方面,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保障机制,设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来返还利润等方式与农户建立更紧密的利益连接关系。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为农户进行多样化或系列化服务。鼓励和提倡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实行按股分红,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实施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发表评论
评价:
24小时排行
联系我们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