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大转型时代,快和慢哪个更重要?以温氏为例解读(全文收藏版)

  • 来源:王中
  • 日期:2016-07-27
  • 编辑:admin
  • 评论:0
 
  我认为这是2016年开年以来,我最深度的思考。“谋易咨询”的业务结构也因此而做出新的布局,我们希望始终走在趋势的前面,享用能够把握趋势带来的红利。
 
  一、企业透支的原因?
 
  我上一篇文章讲的是关于透支的问题。分析了很多,但唯独没讲为什么很多企业会去透支?这里补充一下,透支的原因大致有三:  
 
  1、面子的问题
 
  事实上,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不存在“调整”这个词,尤其是主动调整。什么叫调整?重新调配整顿,使适应新的情况和要求。很多企业下达任务的时候是年年加码,很少有企业老板主动提出来转结构,降指标,这符合事物的规律吗?当然不,月有阴晴圆缺,人有高潮低谷,企业也一样,高速发展了一段,就要重新审视一下,是不是环境发生了变化?竞争发生了变化?是不是到了该修正的时候了?要知道,汽车还需要定期保养呢,定期保养是为了让汽车始终保持一个最佳的状态。  
 
  中国的企业,老板不愿意主动调整,即使是遇到了更大的压力,也是愿意通过给下面加压,找人培训打鸡血。尤其是前几年走的顺风顺水的企业,很难想象它们愿意主动把增速降下来,甚至是宁愿负增长,也要为未来做好准备。就像中国的经济一样,高速发展了30多年,现在GDP增长低于8%了,很多人就唱衰中国经济,而不是去思考那种经济发展方式是不是该调整了。  
 
  8%是个什么概念?几乎是世界上最快的增速了,没有这种只能上不能下的思维,中国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时候可能会采取调结构,而不是强刺激的策略。因为强刺激,现在还是得调结构,但时过八年后再调结构是不是有点被动了?2008年主要是靠投资拉动,当年的投资现在要去产能,这才几年?重复和浪费,是因为太看重GDP的数字。在质量和数量两者中选择了数量。
 
  面子最大的害处,就是为了面子错失了最佳的转型机会,继续透支,如同吃壮阳药一样。   
 
  2、考核的问题
 
  你对什么负责,什么就属于你!老板要对谁(什么)负责?经理人又会对什么负责?老板可能有时候不知道或者根本不愿意对谁负责,而职业经理人却一定知道对什么负责,那就是考核!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一家集团性企业的子公司总经理,连续在一家企业工作多年,年年增长,经营稳健,而且还留有后劲。因为他知道,现在不能透支,否则的话明年难度会大很多,会有报应。现在他得到一个消息:总部准备把他调任到其它公司做总经理。而根据公司的考核政策,他的收入来自于销量和利润两个主要指标,尤其是超出利润指标的那一部分利润,超出部分的提取比例很高,是非线性的。大家说,现在这位总经理会如何做?
 
   
 
  如果留下潜力,新任总经理可能会做得比前任还好,那么证明不是前任经营的好,是市场好,是公司基础好,而且,留下的这个潜力对前任又有什么好处?如果透支,新任总经理一定经营的难度大大增加,很可能还不如前任,这恰恰说明了,前任不是个普通人,做了一般人做不出来的业绩。这种考核机制,决定了职业经理人大多数都会在某种环境下透支。   
 
  3、不得已的问题
 
  当然,也有些企业是不得已,因为不透支就活不下来。不过,我还是认为,在透支之前要想清楚,今天透支的部分,将来要多大的代价才能换回来?今天的透支值不值?如果今天的透支是不可逆的,是无法弥补的,得不偿失,还是要下决心,长痛不如短痛。   
 
  二、温氏为何没有迫切的转型需求?
 
  最近,我发现了一个过去被忽视的现象。现在,在整个行业都在大谈转型的时候,我们这个行业里市值最大、赚钱最多、信誉最好的企业-温氏,却好像并没有迫切转型的需求。为什么?作为一个庞然大物,应该和其它的大象一样,同样面临外界的变化,为什么温氏没有?为什么它可以看超脱于变化和竞争之外?   
 
  1、快公司和慢公司
 
  对企业可以有很多的分类方式,分类是为了找他们共同的属性,便于我们分析和研究,是一种效率途径。我把公司分成两类:快公司和慢公司。我们这个行业有很多企业是快公司。快也分两种,一种是一直(或阶段性)很快,但后来没后劲了,销量下跌的时候是断崖式的。做酒的秦池就是一家快公司,做保健品的三株也是快公司,来得快,衰败的也快,他们适合玩短跑。还有一种是相对的快,不透支,但也不松懈,一边是“不用扬鞭自奋蹄”,一边又未雨绸缪,布局下一个增长点,算是埋下伏兵。   
 
  中国的慢公司不多,但一旦成功,就令人刮目相看。华为是这样的公司,温氏也是这样的公司。别人上市,它不上市,不着急;别人号称最大市值,它也不着急,不去比第一,不喊世界最大,甚至它的目标是什么外界都不知道。但2015年温氏上市的时候,2000亿左右的市值,一下子把曾经的市值第一甩出几个等级,恐怕一辈子也没有机会赶上了。2016年上半年,温氏实现利润约78亿,又一次让同行惊呆了,于是乎,养猪!又成为许多企业新的选择。
 
  一家慢公司,就这样成为许多快公司的榜样。   
 
  2、盯趋势还是盯增长?
 
  温氏一直有点像个异类,不喜欢宣传,也不喜欢制造概念,对外交流也有限,但大家关注他、敬仰他、甚至觉得很难学习和模仿。这个企业有几个特点:务实、改进、执着、分享。给别人是老实人的感觉,不是那么的精明,却成为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赢家。   
 
  今天,很多曾经优秀的企业都面临着转型的压力,为什么温氏就没有呢?因为它一直盯着趋势而不是绝对增长。围绕着趋势,商业模式选择对了,这是道。道对了,下面就是术,围绕着术的每一点改进都会离成功更近,温氏就这么一步步地走过来了。   
 
  中国的猪业市场很大,约占了世界的一半,市场之大,所有人都可以看到。中国的平均养猪效率不高,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这个差距就是努力的方向,很多人也看到了。因为中国市场足够大,机会足够多,大家眼里看到的更多是机会,都去抓机会去了。有很多的企业养猪起步并不比温氏晚,很多企业的实力也比那时候的温氏还要雄厚,但都不如温氏专注。温氏的成功,诠释了专注的力量!温氏的慢是一种厚积薄发的慢,是一种力量的积蓄。这是做加法,一旦环境适当的时候,可能会迅速切换到乘法模式。  
 
  在过去的10年中,温氏的饲料厂是服务自己的养殖,它没有去抓市场料的机会。过去的10年,饲料企业在抓机会,在搞营销,但行业的趋势是营销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温氏是盯着趋势,一直围绕趋势在提升;我们在围绕机会,而忽略了变化,直到我们发现,我们离趋势越来越远,需要掉过头来去找高速公路。甚至,车开到了荒郊野地,发现周边已经没有了路。   
 
  温氏有初心,并且没有忘记。而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是否被路上眼花缭乱的风景惹得经常变化?有人经常说:这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为自己每天的变找依据和借口,而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道理都需要辩证地去看?
 
 
  三、快和慢的辩证
 
  1、我们总是忽略了每天的变化
 
  快和慢都没有错,如何选择,要看企业的战略和追求,当然也要看机会。也就是说:快和慢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基于各种因素的选择。但战略的选择永远不能不敬畏趋势。机会有可能消失,而趋势却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实上,大多数的经营者都能看到趋势的走向,不过,因为趋势是一直在运动的,我们经常忽略了每天的变化。就如我们突然有一天发现儿子长大了一样。其实,孩子每天都在成长,只是被我们忽略掉了。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吸烟会危害健康,但却不一定会戒烟,因为抽烟不会马上就死,我们看不到这种损害,但损害却一直在进行,当我们发现的时候,其实已经是不可逆的了。 
 
  2、拉式发展和推式发展
 
  温氏先搞养殖,再配套饲料,属于拉式发展;饲料企业发展不下去之后去搞养殖,属于推式发展。拉式发展是基于趋势的战略选择,是主动的,因此可以更从容,有更多的微调机会。而推式发展是被迫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如果受到上市公司业绩压力或老板的考核压力,这种选择如果夹杂着透支,则更会陷于被动。
 
  2016年,很多企业选择了大力发展养猪,去收购养殖企业,但这个时候,收购的成本可能是最高的,投资回报显然远远不如在低谷时期有计划、有策略地吃进那些被低估的资产。这就是两种发展方式的巨大差异。一个运动员如果要退役,应当在获得奥运冠军(达到巅峰)的时候退役,投资形象代言人要在有潜力但没有获得冠军的时候下手,就像对刘翔一样,这是一种投资的基本逻辑。
 
  3、行业的盈利热点
 
  我们这个行业的盈利热点是在变动的,快与慢的选择必须要基于这种热点的抓取,看在一个什么样的契机下能够从容的布局。 
 
  上一个30年的盈利热点是在饲料领域。
 
  从正大进入中国,直到2013年,大约持续了30年的时间。为什么饲料企业现在感到压力大了,生意不好做了?是因为这个热点已经转移到了下一个领域。 
 
  第二个盈利热点是养殖环节。
 
  大约会有5-10年,这个时间的跨度长短主要受投资规模和投资主体数量的影响。这个盈利热点在养殖领域,从2015年开始表现的很突出,2016年有可能是历史最高点,很难突破。这个时候再投资养猪,不是没机会了,而是已经有点晚了,不是最佳投资机会点。 
 
  第三个盈利热点会出现在品牌和渠道领域。
 
  这次盈利热点会出现在5-10年后,在这一点上,“土猪一号”的陈生走在了前列。中国养猪业(请注意,我说的是养猪业,不是畜牧业)最有钱的三个人是谁?我认为温鹏程、秦英林和陈生。但无论是从开始介入养猪的时间,还是养殖的规模(数量)上来看,很显然陈生都不如前两者,但陈生显然更有机会抓住下一个盈利热点。如果不出意外,陈生是下一个热点中的代表人物。陈生不仅抓住了未来的行业赢利点,而且选择了差异化和品牌溢价这两个最难也最有空间的领域。
 
  这三个热点的变化轨迹是从上游到下游,最后到终端。我想,如果你不是为生活所迫,企业不是在生死选择之时,一手抓当下的机会,一手为下一个盈利热点做战略布局,你一样会从容享受趋势带来的机会,又何必以透支的方式寅吃卯粮呢? 
 
  现在,我们该揭开温氏为什么对转型没有迫切需求的谜底了吧?温氏做的是产业链,产业链的好处就是盈利点可以移动。温氏有种猪、有饲料厂、有疫苗、有设施厂,有几乎覆盖整个产业链的资源和投入。当整个养殖业的赢利点在后移的时候,这些盈利一直都在温氏这个大盘子里,所谓“肉依然烂在锅里”。这是温氏对转型没有迫切需求的原因。不过,温氏必须紧盯着第三个盈利热点-渠道和品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永远可以善用趋势带来的机会。
 
  温氏做的是产业链,是以资本为纽带的,因此盈利点可以在内部通过二次投资和分配进行平衡,但这对资本和能力的要求太大,这是很多企业不适合做产业链的原因。但构建“养殖价值圈”一样充满着机会,这个观点,可以参考我的文章-《如何成功打造产业“价值圈”》。
 
  四、温氏哪里最厉害?
 
  我想,我们上面已经讲清楚了快与慢的辩证关系。我经常想,温氏最令人钦佩的是什么?经过认真的思考,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个应该是分享精神。
 
  温氏在上市前,据说股权分散在2000多个股东手里,温氏不是靠股权来实现控制和效率管理的,而是分享精神和机制。这个分享精神是温氏企业文化的核心成分。
 
  第二个是战略定力。
 
  很多的企业都制定了战略,但未必有这种惊人的战略定力。就是在眼花缭乱的机会面前,坚守的是什么?初心。其实,温氏以前的盈利水平就不错,它完全可以拿手里的闲钱去抓机会,去赚一些快钱,比如房地产、投资、甚至是外销饲料。但它都没有做,而是坚持把所有的精力都围绕着一只鸡、一头猪、一头奶牛去做,就这样傻傻地坚持,以务实的工匠精神,用30年的岁月缔造了一个几乎难以超越的传奇。
 
  据说,2016年末,温氏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养猪企业,超过史密斯菲尔德。
发表评论
评价:
24小时排行
联系我们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