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重视猪肉有效供给
- 来源:互联网
- 日期:2013-11-14
- 编辑:admin
- 评论:0条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预测,按我国人均猪肉年消费增长1.6%计算,到2022年猪肉消费需求将达6078万吨,以当前的生产效率测算,届时年出栏量约增加1亿头才能满足需求。而在我国养猪大省,乡村散养户养猪的数量越来越少,呈现加速退出之势。
散养户面临价格波动频繁、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以及疫病统一防治较难等困扰,一些大型养殖场则面临贷款难、选址难、治理污染难等挑战。面对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未来面临“谁来养猪”、“如何养猪”的问题。笔者以为,我们可以从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持续改良品种和不断提高屠宰加工水平这3个方面做文章,以保障猪肉市场供应充足。
首先,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规模养殖是生猪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其定义为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在此规模下,不仅生产水平高、抗风险能力强,而且生猪价格也往往高于散养户。但事实是,年出栏不足500头的小猪场和散养户仍占据生产主体的多数。我国有5600万养猪场户,户均出栏不到13头,每户多养或少养一头猪,猪肉产量就会增加或减少约8%。而产量增减1%,价格波动幅度就会达到6%至7%。
今后推进规模养殖一方面要靠发展大中型养殖场,另一方面也可以建设高标准养殖小区,采取“大园区+小业主”合作养猪的模式推进。标准化养殖则意味着不仅要在硬件上实现养殖设施不断改善,更要在软件上追求饲养管理精细化。当前规模养殖比重已达38.4%,比2007年提高16.6个百分点。预计随着标准化和规模化程度持续提高,猪肉整体供应平稳性将增强。
其次,要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提高生产性能。我国商品猪主流品种为杜洛克、大约克和长白即俗称的三元猪,这也是当今世界最普遍使用的猪种。各国根据需要引进并开展选育,根据本国自然条件和消费习惯进行本土化,使其具有不同的商品性。近年来,我国生猪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除了饲料营养提高和养殖设施改善之外,主要得益于品种改良。据测算,与10年前相比,现在生猪主流品种生产周期缩短了7天左右。
今后尤其要在饲料转化率、仔猪成活率方面下功夫。同样是三元猪,美国育肥猪饲料转化率早在2004年已经达到1.91:1,而我国生猪饲料转化率目前仍高达3:1。通过提高饲料转化率可以缩短出栏天数,还能有效减少饲料粮需求。同时,我国每头能繁母猪提供的有效仔猪数约为13.7头,远低于欧盟发达国家约20头至25头的水平,通过提高仔猪成活率,可以在不显著提高生猪存栏量的前提下满足猪肉供应。
再次,发展全产业链,提高深加工率。目前我国猪肉以冷鲜肉为主,肉类深加工率约15%,而美国2009年猪肉深加工率已经在70%以上。通过提高猪肉深加工不仅能提高产品附加值、有利于调节猪肉供给,还可以促进整个产业抵御上下游价格波动。(文:乔金亮)
- 2019-07-292019年7月29日广东地区市场行情汇总
- 2016-10-19是谁“抢”走了养猪人的利益
- 2016-07-27大转型时代,快和慢哪个更重要?以温氏为例解读(全文收藏版)
- 2016-06-14原料暴涨,对饲料企业是利好还是噩梦?
- 2016-05-25目前生猪补栏过热 破除猪周期要跳出旧思维
- 2015-03-27水产膨化料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 2015-03-23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今后农业发展重要任务是转方式
- 2015-03-17君有模式与水产饲料行业的双维度竞争
- 2015-03-13评论:猪周期应让落后“养能”退出市场
- 2014-12-23饲料行业离真正的微利时代还很远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