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政府补贴的悖论

  • 来源:互联网
  • 日期:2013-02-18
  • 编辑:admin
  • 评论:0

文/水产前沿 水产从业者 海宝
  
  政府愿意投入巨资去补贴某些行业的目的是显然易见的,在国计民生的角度带动优势产业的发展,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政府对于水产业的补贴发放一般有这样几个路径:科技公关项目资金、龙头企业优惠政策、示范项目的补贴。这些无疑都有着行业精英优势的味道,一旦某些组织或人士获得这些资金,宏观上其所在的产业壮大了,但微观方面他们在市场竞争上得到了其他同行没有的优势:他们可以把补贴资金计入盈利、可以打价格战、可以在市场低迷时生存下来……无论如何,他们极有可能成为竞争对手的噩梦,变相打压了无数具有成长潜力却没有雄厚资本、也没有可经营的人脉的其他公司,他们是市场上空一块可能成为垄断的阴霾。
  
  不过在水产界,也并不是所有受补贴组织都有能力打压竞争对手。我所知道的一些企业的确是完全依赖政府补贴而生存,但他们仅少量资金投入生产,大部分的工作都为获得政府资金审批,资金成本主要花在维系政府人脉的公关,他们的产品慢慢脱离市场的需求,失去市场盈利的能力,异化成为一个只为获得补贴存在的怪胎。他们一般的操作方式是夸大项目效果(常见所谓的成果评审会)、把旧技术当作新技术(比如各地轮番上阵的越冬养殖技术)、甚至虚构项目(比如2012年被揭发的珠海平沙的某虚构的养虾项目)。
  
  现实中,政府更多是扮演包揽者的角色,任何市场环节都乐于补贴扶持,或者干预制止。水产行业人士也大多是依赖型的人士,任何困难都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援,致力于争取成为政府资金的投放点。
  
  由于政府补贴的申请和发送过程繁杂,市场上衍生出协助企业获得各类名目的所谓“项目公关公司”至今仍大行其道。一般来说,普通组织和个人(所谓普通指的是缺乏内部消息和政府关系)是无法获得补贴的。而且发放补贴的过程不透明且复杂,官员寻租的空间数不胜数。经过审批或者公共等各环节的盘剥后,补贴资金到手时也所剩不多,不足以用于项目上。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有官员为了更直接获取利益,而自己开设空壳公司,直接把补贴据为己有(比如2012年破获的中山多官虚设水产养殖场联手骗取百万资金案)。
  
  所以当今政府通过资金配置的方式补贴发展一个行业,无形中导致了以计划经济方法影响市场资源配置的后果,可能产生以上几个负面作用:1. 让受补助者堕落、让欠补助者受伤,破坏市场公平性;2. 滋生腐败;3. 有可能误导产业发展方向。最后非但没有让行业得到壮大,反而受损。这就是政府补贴的悖论:政府的希望和结果适得其反。
  
  认真审视我们的周围同行,也有不少这样的企业,他们曾经是市场的龙头,如今也只剩下褪色的光环。反观其他行业,行内最顶尖的企业往往是完全浸淫在市场竞争中的佼佼者。我们的同行,一直陷入补贴的迷思,无论是融资难题、技术障碍或者天灾人祸,都不自觉地站在政府计划思维的宏观角度观察问题,却不曾考虑到这是饮鸩止渴的念头。各位没有获得政府补助的业者,应该从自身利益出发,也应该努力呼吁政府的完善公平的市场规则、给予普惠性的政策。而相反,继续鼓吹政府补贴自己企业的人是不是有着司马昭之心呢?
  
  其实这个一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论题,但本人只能对自身所在的水产行业说说,或许更容易唤醒正在附和的、正在白日梦的或者仍在装睡的人们。

 

     《水产前沿》杂志授权刊登,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评价:
24小时排行
联系我们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