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我国中长期的粮食安全仍然有很大的压力
- 来源:互联网
- 日期:2011-10-27
- 编辑:admin
- 评论:0条
2011年10月18日,全球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技术媒体座谈会在京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秦中春研究员参会并做报告。报告中秦中春研究员详细分析了我国当前的粮食形势,下面为报告具体内容:
总体来看,当前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有三个基本判断。
首先,从粮食产业链角度来看,有几个环节,包括粮食生产环节、农民收益环节、加工贸易环节、市场流通和消费者价格环节,基本都处于较好运行状态。
第二,从粮食利益相关者来看,粮食问题上的几大关系,一是国家和种粮农民的关系、二是国家和粮食企业的关系、三是农民和企业的关系、四是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关系,我们感觉在目前的阶段,这四大关系都是比较协调的。
第三,从国内外的比较来看,虽然近几年世界粮食供求形势复杂多变,但是目前中国的粮食安全是安全无忧的,短期之内,我们的粮食没有什么忧虑。当然,在短期无忧的背后就是我们的中长期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重要的挑战,这些挑战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的粮食产量从新中国建国以来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如果按亿吨来算,我们从2亿吨左右现在达到了5亿吨左右的规模,如果按千亿斤来算,登上了七八个台阶。我们目前的粮食产量,2010年产量已经达到了5.46亿吨,这是一个很惊人的历史罕见的数字,大家如果关注到中国的粮食安全,曾经做过一个《中长期粮食安全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我国规定到2020年之前的粮食增产目标就是达到5.4亿吨,这是到去年的时候已经提前达到了这个目标。
在我国粮食产量主要是三大品种,一是稻谷,二是小麦,三是玉米,这三大品种占整个粮食的80%以上,份额最大的是稻谷,现在玉米超过小麦成为第二大品种。第三个品种是小麦。
这是我国粮食产量按地区的分布,中国的粮食产量主要集中在三大区域,一是东北,这是商品粮主产区。第二是华北,黄淮海地区,三是长江流域地区,三个地区在生产品种上各有侧重。
2010年最大的粮食主产区是河南省,以小麦为主,玉米也有很高的产量。
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从布朗先生发表意见的90年代到现在,我们的粮食面积基本稳定,但是粮食产量提高了三个台阶。我们的生产水平持续提高。
另外在整个粮食形势中我们应该关注到,我们现在的粮食产业运营的主体发生了一个重要变化,加工企业不断在发展壮大,这种加工企业是来自于以前传统的国有粮食企业的基础之上不断进行分化,有一批传统的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做大做强,向产业链前后延伸,也有一批通过传统的粮食行业分流出来一些能人领导一些民营加工企业也不断做大做强。在开放过程中,一些跨国粮商也进入了中国在不断发展。这种粮食加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贡献是减少了粮食的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推进了整个粮食流通产业的发展。在整个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和格局目前正在发生一些重要的变化,有三个重要的标志:一是目前粮食购销市场是全面开放的,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成为粮食流通的重要载体和主体。二是我国的粮食储备管理体系和制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国家在粮食储备上的调控能力非常强,从中央可以一直调控到地头,通过垂直管理的体系,通过中储粮、地储粮等地方储备公司一直可以调控到农民。三是在整个粮食市场上形成了一种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市场化的粮食流通体系。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的,当然政府对粮食市场的直接影响是有限的,政府如果要影响粮食市场,它的一些政策措施也是非常有效的。
关于中国粮食市场的形势有一个基本判断就是近期的粮食供应有可靠的保障,虽然近几年国际上的粮食很紧张,但是我们国内安全无忧。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我们通过多年的持续不断的努力,我们国家建立了一个强农惠农支持的政策体系,粮食主产区、核心产区产量大幅度增加,种粮是有积极性的。二是我们从2004年以来到今年,今年又是一个大丰收,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八连增”,市场上的粮源是充足的。三是粮食的几大品种,水稻、玉米、小麦供求基本平衡。粮食价格这几年随着成本上升,呈现温和上升的趋势,另外我们的粮食价格,国内粮食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处于一个合理区间。如果粮食市场价格出现异常,我们国家有影响力也有调控力,所以我们可以说粮食安全无忧。
从我国的发展来看,中长期的粮食安全仍然有很大的压力,仍然艰巨,我总结为“八难”,有难度,但经过努力还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这个难一个是我们可用的耕地资源在减少,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占地,而且占那些好地,资源有减少的趋势,要保证粮食的面积比较难。二是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从农村劳动力转为非农业劳动力,要保证粮食用工比较难。包括生产成本、生产基础设施、科技、粮食产销矛盾、国际市场影响以及我们对物价总水平的控制等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难题和艰巨的挑战。所以我们认为保障中国中长期的粮食安全仍然不容乐观。
中国在粮食安全问题方面采取的政策、措施,就中国的粮食安全政策,我们总体上,首先有一个基本目标,主要依靠自己来养活自己,这个问题就回答20年前布朗的问题,谁来养活中国,我们主要是靠自己来养活中国。我们的政策手段是实行一种举国体制,通过国家的统筹规划来考虑,使用我们的资源,来满足我们粮食安全的目标。当然重点是围绕着前面提到的,一是资源管理,二是投入保障,三是科技支撑,四是政策扶持,围绕四个关键领域来构筑我们保障粮食安全的长效的体制和机制。
具体的政策措施和重点,我概括成六个方面,一是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它的核心是管理措施和建设措施相结合。管理措施是什么?有两大管理措施,一是我们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们划了18亿亩耕地红线,要保证我们的生产资源。二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的保护制度,这是我们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刚刚提出的一个新的目标。另外我们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实行省长负责制,省政府的一把手负责抓粮食,管资源,动员资源抓生产。在建设措施方面我们是有两个方面的,一是提高粮食增产和促进农民增收的能力,当然它是一个综合措施。二是实行有重点的实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以粮食主产区为主,现在也在向粮食核心产区扩散,来推进良种繁育、标准良田建设、农机装备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
第二个措施,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我们的粮食多了出问题,少了也出问题,所以最近八年来我们的创新,我们提的政策框架是稳定发展,它的政策核心是什么呢?就是要确保农民种粮的基本收益,来调动农民和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实现增产增收。农民的粮食生产了,要保障他的收益,不能亏损,这个政策后面实际有三个支持措施,一是产销衔接措施,生产的东西要能够卖出去,要包销。这个主要是通过两级储备调控体系来完成的,放控粮食多了卖不出去。第二是价格支持,在过剩情况下核定他的基本收益,参照他的基本收益和社会平均的工资收益率、经营的利润率来制定粮食的最低收购价、临时储备价,粮食的生产价格,我们有一个托底价格,是根据成本利润来核定的。还有一个措施是实行粮食生产的直接补贴政策,这几年来,对种粮农户的这一系列补贴,包括种粮直接补贴、种子补贴、农机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种粮大户的奖励等等。
第三个措施就是既要管生产,还要管消费,消费方面的措施,我们的政策核心是引导和控制相结合。一是明确政策,促进粮食工业的发展。我们制定了一个促进玉米深加工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我们鼓励哪些行业发展,限制哪些行业发展。我们在规划里就明确提出,在中国我们限制用粮食来加工燃料乙醇,这个政策和美国不一样,美国把1.2亿吨的玉米做加工燃料,我们国家是限制的,限制在500万吨左右。二是加强粮食的监管,特别是一些项目审批、核查方面,控制粮食加工燃料乙醇。三是开展了一些政策宣传,引导消费者节约粮食,我们也存在一些浪费粮食的行为,我们就鼓励节约,粮食价格上我们要促进粮食价格的温和上涨,让粮食价格充分反映粮食的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和交易成本,尤其是在我们国家提供粮食的成本是很高的,逐步提高粮食价格是引导粮食生产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措施。
四是关于粮食流通方面的政策措施,建设统一、高效的粮食流通体系,粮食安全问题,一个方面是数量的问题,还有一方面是价格问题,价格背后的问题就是流通成本和流通效率的问题。我们推进粮食流通的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它的效率。另外加强了全国的粮食仓储物流的建设,我们从08年以来已经启动了两轮的粮仓建设,包括提高中央储备粮的垂直管理能力以及加强了粮食交易市场的建设和管理。
五是我们直接针对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制定了一套措施,防控粮食市场价格大幅波动。这个政策的核心就是要引导粮食价格变化预期,建立一个防火墙,防止市场过度炒作,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因为粮价的大幅波动,主要是投机者赚钱,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倒霉的,我们的政策实际有两个方面的措施组合,一个是实行了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包括临时收储政策和粮食运费补贴政策。在粮食的消费价格方面,我们主要是控制粮食批发市场价格的形成,通过实行粮食批发市场定期拍卖的政策和政策性粮食进出口的政策,来调控粮食从批发市场进入到零售市场的终端价格。
最后一个政策就是综合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这是在目前中国处于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条件下要发挥我们在粮食问题上的比较优势,一是发展对外粮食贸易,未来还会发展对外粮食产业链上的投资、技术合作以及搞一些国际粮食储备,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这是着眼于世界,发挥比较优势。
- 2019-07-292019年7月29日广东地区市场行情汇总
- 2016-10-19是谁“抢”走了养猪人的利益
- 2016-07-27大转型时代,快和慢哪个更重要?以温氏为例解读(全文收藏版)
- 2016-06-14原料暴涨,对饲料企业是利好还是噩梦?
- 2016-05-25目前生猪补栏过热 破除猪周期要跳出旧思维
- 2015-03-27水产膨化料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 2015-03-23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今后农业发展重要任务是转方式
- 2015-03-17君有模式与水产饲料行业的双维度竞争
- 2015-03-13评论:猪周期应让落后“养能”退出市场
- 2014-12-23饲料行业离真正的微利时代还很远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