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价或仍上行
- 来源:互联网
- 日期:2011-05-24
- 编辑:admin
- 评论:0条
粮价是“百价之基”,是控通胀的基础。现实来看,我国粮价相对国际粮价具有一定独立性。不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粮食供求结构变化、粮食价格逐步市场化,加之预期效应和比价效应的作用,国内粮价和国际粮价的关联程度趋于增强。国际粮价维持升势仍可能给国内粮价带来一定输入性压力。
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的影响
1、我国粮价相对国际粮价具有相对独立性。近10年来,我国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粮食对外依存度很低。另外,我国粮食价格的形成主要依靠政府调控,政府主要通过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粮食收储和拍卖机制以及粮食外贸政策等来实现对粮价的调控,我国粮价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价,而非市场价。所以,我国粮价运行与国际接轨并不密切,在2007-2008年国际粮价大涨引发全球粮食危机时,我国粮价基本保持稳定。
2、不同粮食品种价格受国际价格变动影响存在差异。我国粮食总量基本平衡,但品种结构矛盾突出。近年来,我国小麦保持净出口,稻谷虽然出现净进口,但进口规模很小,稻谷和小麦的自给率在100%左右。我国一直是玉米净出口国,但自2010年,我国玉米开始转为净进口,目前玉米的自给率为97%。我国大豆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目前自给率仅在30%左右。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仅适用于小麦和稻谷,玉米和大豆等并没有列入,所以玉米和大豆价格的市场化程度更高。实证分析显示,就大豆、玉米、小麦和大米四种主要粮食作物来看,不论是从长期整合还是短期波动的角度,国际价格的变动都会在相当程度上输入到我国,其中,尤以大豆为甚,玉米和稻谷次之,小麦虽然最低,但也不容忽视。
3、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影响在逐步加大。一方面大豆和玉米需求快速增长,小麦和水稻正在遭农民弃种。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是我国粮食消费的三大主要组成。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直接消费粮食的比例越来越低,对肉蛋奶的消费量迅速增加,替代了一部分粮食消费,因此口粮消费的增速相对减缓。
而随着饲料企业和粮食深加工业的不断发展,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快速增长。在四种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和稻谷主要用作口粮,消费相对稳定。玉米和大豆有很少作为食用消费,更多用于饲料消费和工业消费。其中,玉米主要用作饲料,大豆主要用于榨油。随着稻谷和小麦需求稳中略降,玉米、大豆的需求快速增长。
从种植的收益和成本来看,在四种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的利润最低,成本仅次于水稻;稻谷的利润最高,但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也最高;玉米的利润和成本适中,大豆利润最低,成本也最低。近年来,我国水电化肥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种小麦越来越不挣钱。国产大豆价格不敌进口大豆,除食用外,已经基本退出压榨市场。对于每亩净利润最高的稻谷而言,农民本应种植积极性高,但由于稻谷主产区在南方,南方农民进城务工的较多,务工收入要高于水稻种植收入,而水稻种植的用工量大,农村劳动力从事稻谷生产的机会成本高导致农民种稻积极性下降。
受成本收益影响,近年来我国小麦和水稻的播种面积占比有所下滑,在进口大豆的冲击下,大豆的种植面积也在收缩,相比之下,由于种植玉米效益较好,其播种面积占比不断提高。随着玉米和大豆这两类价格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粮食品种地位不断上升,粮食需求和生产的结构性变化使得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的影响在逐步加大。
另一方面,预期效应与比价效应使国际国内粮食价格间联动增强。预期效应是指国际粮价的上涨导致国内农民和粮食收购企业形成国内粮食的涨价预期,从而出现农民惜售和粮食收购企业抢粮的现象,导致国内粮食市场供应失衡,推动国内粮食价格上涨。
在我国粮食主产区,东北地区大豆、玉米和稻谷存在一定的种植竞争关系,尤其是大豆和玉米是典型的竞争作物;黄淮海地区玉米和小麦存在一定的种植竞争关系。在需求上,小麦在我国主要用于口粮,很少用作饲料,但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小麦价格低于玉米,小麦用作饲料的情况也逐渐增多,小麦和玉米在需求上也存在一定替代关系。比价效应使主要粮食作物价格存在关联。现实来看,我国四种主要粮食作物价格变化确实存在一定的联动。
我国粮食价格有继续稳步上升可能
1、“紧平衡”将成为我国粮食供求的常态。2004-2010年,我国粮食连续七年实现增产,这样的粮食生产形势历史少有。在这一粮食生产的黄金时期,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基本平衡。分品种看,近几年我国小麦、玉米产量大于国内消费量,节余较多,稻谷产销平衡有余,大豆产销缺口较大。
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宽松是建立在粮食持续增产的基础上的。粮食生产本身存在周期性波动,而且受到有限的耕地和淡水资源限制,但粮食需求却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而刚性扩张,因此从中长期看,“紧平衡”将是我国粮食供求的常态。
2、粮食供给较为充裕,大豆将进一步依赖进口。粮食种植面积是决定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据全国7万多农户种植意向调查显示,201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将达到1102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0万公顷。据农业部预计2011年水稻意向种植面积增长1.9%,玉米意向种植面积增长2.1%,小麦面积基本持平,大豆面积调减11.2%。从国内粮食初步种植意向看,2011年国内玉米、小麦、稻谷生产有望得到保证。 就库存来看,粮食生产“七连增”使得国内小麦、玉米和稻谷库存充裕。由于中央及时出台抗旱浇水、弱苗施肥等政策措施,再加上后期出现大范围降水过程,年初北方地区的旱灾对全年小麦产量基本没有影响。
总体来看,如果2011年小麦、稻谷和玉米生产情况良好,整体供需格局有望继续维持相对平衡状态。需要关注的是国内大豆长期依赖进口,国内种植面积下降将进一步增加对进口大豆的依赖。
3、玉米进口量增加对市场心理影响较大。2010年我国十年来首次大量进口玉米,全年进口玉米157万吨,同比增长近17倍,进口规模超过过去15年进口量的总和,我国也由玉米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
玉米进口增长将使得国内玉米价格与国际玉米价格联动性增强,而且对国内市场心理影响较大。我国玉米进口形势的转变可能经过炒作和放大,一定程度上造成市场的恐慌,使市场形成我国玉米供应不足的心理预期。目前中国加大玉米进口已引起国际市场广泛关注,“中国因素”已成为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玉米期货的重要炒作由头。
4、粮食涨价预期助推粮价。自2008年起,政府连续3年提高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同年对玉米也开始实施临时收储的政策,由此市场逐步形成了粮价“只涨不跌”的预期。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粮价持续上涨,国内通胀预期不断升温,我国粮食市场参与主体的粮食涨价预期也随之上升,并助长了粮价的上涨。
近年来,随着农民非农收入增加和市场意识的提高,逐渐具备了惜售的能力和意愿,卖粮方式由年底和春节前集中卖粮变为常年、分散卖粮。“惜售”、“等价”已经成为大多农民的心声,售粮习惯开始改变。
5、政府库存下降,影响后期调控能力。
据报道,中储粮2010年全年累计投放政策性粮油180批次,涉及稻谷、玉米、小麦(包括进口小麦)和大豆4个品种,总计8370.8万吨,比上年多出库1820.8万吨。2010年的“少收储”加上“多拍卖”使中储粮的粮食库存有所下降。尤其是近年来玉米拍卖力度加大,国储和临储玉米库存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这意味着国家2011年通过公开抛售临时储备玉米来调控市场的空间不大。
6、粮食面临成本推动的涨价压力。在目前粮食生产成本中,占比最高的是人工成本,其次是化肥,这两种成本升势也最为明显。就2009年粮食生产的成本来看,在“三种粮食”的种植成本中,人工成本占38.8%,化肥占24%,机械设备占21%。由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刘易斯”拐点的临近,占粮食生产成本最高的人工成本将继续上涨。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原材料、能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一直在上涨,这是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结果,也是长期趋势。同时,如果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大幅攀升,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化肥价格的涨势,带来粮食种植成本上升的短期压力。
- 2019-07-292019年7月29日广东地区市场行情汇总
- 2016-10-19是谁“抢”走了养猪人的利益
- 2016-07-27大转型时代,快和慢哪个更重要?以温氏为例解读(全文收藏版)
- 2016-06-14原料暴涨,对饲料企业是利好还是噩梦?
- 2016-05-25目前生猪补栏过热 破除猪周期要跳出旧思维
- 2015-03-27水产膨化料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 2015-03-23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今后农业发展重要任务是转方式
- 2015-03-17君有模式与水产饲料行业的双维度竞争
- 2015-03-13评论:猪周期应让落后“养能”退出市场
- 2014-12-23饲料行业离真正的微利时代还很远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