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后市政策与供求博弈升级
- 来源:互联网
- 日期:2011-05-02
- 编辑:admin
- 评论:0条
自去年新玉米上市以来,玉米价格一直“高烧不退”,国家已经多次出台针对玉米市场的调控政策,而玉米深加工企业被认为是推高粮价的最大推手。为了稳定玉米价格,控制玉米深加工发展、整顿粮食收购秩序成为新一轮调控重点。
近日,财政部公布通知,为控制玉米深加工过快发展,经国务院批准,暂停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玉米增值税抵扣政策。
2011年4月20日起至6月30日,纳税人向农业生产者购进玉米深加工生产除饲料产品之外的货物,不得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并计提进项税额。除此之外,包括限制玉米深加工企业玉米加工量、收紧玉米深加工企业的信贷资金等一系列调控措施也正在落实之中。
事实上,国家对于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调控由来已久。
早在2007年国家发改委就出台了《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控制玉米深加工企业盲目扩张、重复建设,遏制各地一哄而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意见》中明确规定将深加工用粮规模占玉米消费总量的比例控制在26%以内,但目前的实际加工用量已经突破了此限制水平。
201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秋粮收购和当前粮食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再次提出控制玉米深加工业发展,此后国家发改委对各地深加工项目进行排查清理。
2011年春节前,为了给中储粮展开临储或国储玉米收购开辟通道,国家粮食局、发改委等部委联合下发内部文件,要求东北地区国企控股的玉米深加工企业暂停收购2010/11年度国产玉米,以进一步控制国内不断上涨的玉米价格。然而,虽然有关部门限制了这些企业直接入市收购,但是企业则可以选择委托收购,从有资质贸易商手中购粮,限制政策形同虚设。
深加工企业和政府博弈
本次调整“增值税”政策表明了国家抑制玉米深加工需求、加强玉米市场调控的决心,也说明玉米深加工产业政策可能发生改变,市场认为未来国家有可能继续延长增值税抵扣政策的暂停时间。由于多数加工企业收购农户和中小贸易企业和经纪人的玉米,实际上享受13%的增值税减免,按照新政,理论上加工企业玉米入厂成本将提高13%,大约270元~300元/吨的成本,需要转移到下游产品或者在内部消化。
不过由于后市的政策走向尚不明朗,也有市场观点认为该政策对于抑制深加工企业用粮的影响,心理影响要大于实际效果。市场认为,一是农户销售高峰已经结束。东北地区玉米上市高峰已经结束,春播临近深加工企业对农户收购数量已经处于较低水平,华北地区加工企业对农户尚有一定收购数量,但是农户存量已经不足2~3成;二是时间相对较短,执行期只有2011年4月20日起至6月30日这两个多月的时间;三是加工企业有很大调整余地,企业和政府之间存在博弈。
之前国家已经取消了包括玉米淀粉、酒精等多数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却并没有扼制住玉米制成品出口的脚步。海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淀粉出口总量为36.64万吨,而2009年我国淀粉出口数量为29.88万吨;2010年我国酒精出口数量为15.6万千升,而2009年为10.8万千升。鉴于国内玉米价格明显低于国际玉米价格的情况,国家取消出口退税的政策效果十分有限。
目前来看,由于国家对深加工企业的调控政策升级,有关管理部门在东北地区密集调研和检查,加工企业对于未来的政策演变多数存在观望心理。自财政部公布关于暂停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购进玉米增值税抵扣政策的通知后,吉林松原、吉安及四平等地区部分深加工陆续停止了玉米收购。另外长春地区部分深加工企业也挂出了玉米收购截止到4月21日晚10时的公告。山东用粮企业也开始出现调整,部分企业实行双重定价。另一方面,玉米酒精、淀粉近期价格疲软,使得深加工企业的加工利润缩水,酒精、淀粉的夏季需求高峰仍需要一段时间的酝酿,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企业采购的积极性。贸易企业待价而沽,产区与港口之间玉米行情倒挂,玉米外运数量有所减少,导致粮食收购主体收购热情有所降温,谨慎心态增强。
新一轮调控政策多角度、力度大
除了调整“增值税”以外,新一轮玉米市场调控政策的其他手段也值得重点关注,比如对加工企业用粮由“限收”转向“限用”。国务院有关通知要求各地企业限定玉米用量,对加工数量已经达到2009年实际用量的或加工量和现有库存数量合计已经达到2009年实际用量的,不允许其再购买玉米,直接行政性的严格限制用粮导致加工企业没有调整的余地;另外国家提出要引导贸易粮的销售。因为前期多渠道企业已收购相当数量的玉米,为防止企业囤积,国家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今年6月底前,暂停对中央和地方储备企业以外各类经营者发放贷款收购玉米,已发放贷款不得展期,督促贷款企业加快玉米销售,及时收回贷款。
存粮水平偏低支撑玉米价格
近期国家如此密集地出台了一系列对玉米市场的调控政策,根本原因仍在于对本年度国内玉米市场供求偏紧的担忧。
经过3月份的集中售粮,东北地区农户的玉米余量基本上已经能够售完,剩下的一部分玉米习惯上在5~6月份作为干粮出售,市场上可供收购的玉米迅速减少,也直接导致了当前东北产区购销清淡的局面。
进入4月份之后国家调整了国储玉米收购政策,收购价格提高100元/吨,而且没有收购时限和收购数量的限制,相当于“敞开收购”农户余粮,直接支撑了市场价格。
据部分国储收储企业反映,目前农户余粮不多,贸易企业惜售,国储玉米收购数量增加的速度相对缓慢,国储更多靠前期收购的议价粮转入储备。
有观点认为,由于前期收储价格明显低于市价,中储粮今年的收储任务仍有待完成。对于后市而言,市场将继续观望国储企业寻购玉米的动作,贸易企业的商品玉米也有可能增加向国储企业流动,市场价格底部将可能适当抬升。
目前,北方产区余粮已经不足两成,大约能够维持50天左右的市场供应,预计供需矛盾可能集中爆发在5月底或6月初,这一因素将对玉米价格提供中长期支撑。后期仍需关注进口玉米最新动态、中央储备玉米轮换补库进展、国家限制深加工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以及生猪养殖等终端恢复情况。
相关阅读:
- 2019-07-292019年7月29日广东地区市场行情汇总
- 2016-10-19是谁“抢”走了养猪人的利益
- 2016-07-27大转型时代,快和慢哪个更重要?以温氏为例解读(全文收藏版)
- 2016-06-14原料暴涨,对饲料企业是利好还是噩梦?
- 2016-05-25目前生猪补栏过热 破除猪周期要跳出旧思维
- 2015-03-27水产膨化料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 2015-03-23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今后农业发展重要任务是转方式
- 2015-03-17君有模式与水产饲料行业的双维度竞争
- 2015-03-13评论:猪周期应让落后“养能”退出市场
- 2014-12-23饲料行业离真正的微利时代还很远
24小时排行
更多>>下载
联系我们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