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饲料业发展成就分析
- 来源:
- 日期:2009-12-03
- 编辑:
- 评论:0条
我国饲料业发展成就分析
张伟华
(东莞市农业局 广东东莞 523888)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饲料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产能产量屡创新高,饲料产品品种日益丰富,饲料生产企业迅速壮大,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推动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饲料业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的重视,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的建设有力促进了饲料业发展。
一、我国饲料业发展取得骄人成就
(一)饲料产能产量屡创新高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饲料业产能产量屡创新高。1980~2007年,产能由100多万吨增加到约20000万吨,27年增长达200倍,年递增率近20%;饲料产品产量由110万吨增加到12331万吨,27年增长112倍,年递增19.1%。 1990~2007年17年间,饲料加工业产值由1119亿元增长到3335亿元。 2008年,全国工业饲料产量达到1.37亿吨,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0.83%;总产值为4258亿,同比增长8.51%。
(二)饲料品种日益丰富
一是饲料添加剂工业取得长足发展,丰富了饲料品种。20世纪80年代,国产饲料添加剂品种少、产量低、质量较差,饲料添加剂基本上依靠进口。进入新世纪以来,饲料添加剂工业发展迅速,品种大幅度增加,产量快速增长,彻底改变了依赖进口的局面,许多产品还进入国际市场。氯化胆碱、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等饲料添加剂已占国际市场30%~50%。 以赖氨酸为例,1999年产量为9327吨,2006年达到50.2万吨,7年增长53.8倍,并从2001年开始出口,2005年第一次实现出口量(6.5万吨)大于进口量(5.4万吨)。目前,国产赖氨酸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4% 。
二是发酵、膨化、?合、包膜等新工艺、新技术的运用和饲料添加剂的广泛使用进一步丰富了饲料品种。饲料品种由初期的单一混合饲料发展到配合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单一饲料,饲养的动物也由80年代的猪、鸡等少数品种发展到所有养殖动物,包括观赏动物、实验动物、特种经济动物,科技含量不断增加,饲料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占饲料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77.5%、18.5%和4%。
三是我国加强了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把非饲料物质变成饲料物质,更拓展了饲料新品种。通过酶解、发酵等技术处理,把过去非饲料用粮和动物下脚料变成新的饲料原料,甚至成为新的单一饲料。2007年,全国豆粕、菜籽粕、棉籽粕、鱼粉和肉骨粉的产量分别达到2740万吨、773万吨、510万吨、49万吨和42万吨。同一年,我国青贮秸秆饲料1.8亿吨(鲜重,折风干秸秆6000万吨),氨化和微贮5000万吨。非常规饲料的开发利用,丰富了饲料品种,更节约了大量粮食,推动了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
(三)饲料企业迅速壮大
饲料业的发展也给饲料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机遇,一大批饲料企业得到快速发展,迅速壮大。一是饲料企业群体迅速扩大。1990年,全国饲料工加工企业14010个,其中年产5吨以上的企业551个,不到4%;2007年全国饲料加工企业15376个,其中年产5吨以上的企业4415个,占22%。 二是饲料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集团化和兼并联合趋势加快。2007年,年产1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157家,全国排名前10位的饲料企业集团的饲料产量337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7%。 2008年全国饲料企业按经济类型统计总数为13612家,比2007年减少1764家,同比下降11.47%。企业数量连续3年出现下降,且是历来企业数量减少最多的一年,但股份制企业和外商企业却分别增加147家和45家。饲料产能产量上升,企业数量减少,表明饲料企业呈现强者愈强的态势 ,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三是饲料企业产业链延伸,做强、做大优势更为明显。一大批饲料企业成为了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涵盖饲料原料种植、饲料加工、畜牧水产养殖业、畜禽产品深加工,既壮大了企业,也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了农民富裕,更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和政府扶持的对象。
(四)质量安全明显提高
饲料质量安全明显提高首先表现为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提高。1987年,全国饲料产品质量总体合格率仅为20%,2008年达到88.6%, 其中配合饲料质量合格率2001年以来一直保持在90%以上。饲料和养殖环节禁用药物检出率逐年下降,从2001年的3.83%下降到2008年的0.64%。其中饲料中“瘦肉精”检出率已连续4年为零。饲料中非法添加禁用药物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饲料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还表现在畜禽养殖时间大大缩短,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生猪出栏时间由1978年的300天左右缩短到180天左右,肉鸡生长周期由65天缩短到42天,蛋鸡产蛋量由100多枚增加到260枚以上,奶牛单产由不到3000公斤提高到4500公斤; 猪、牛、羊年出栏率由62%、4.7%和23%提高到137.6%、40.2%和89.4%, 肉鸡配合饲料转化率由2.5∶1提高到1.8∶1,猪配合饲料转化率由4∶1提高到3∶1,蛋鸡配合饲料转化率由3∶1提高到2.4∶1,水产配合饲料转化率由2.5∶1提高到2∶1 。
饲料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更体现在获得名牌的产品数量不断增加。近年饲料企业还十分重视实施名牌战略,不少产品获得了国家级和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由于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加上价格优势,部分饲料产品出口到东南亚、欧美、韩国等国家。
(五)推动畜牧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一是畜产品产量持续上升。1978~2007年,我国肉、蛋、奶产量年递增率分别为10.8%、15.2%和19.0%。2007年全国肉产量达到6865.7万吨、禽蛋产量2513.4万吨,分别占世界产量的24.7%和37.7%,居世界第一位;奶类产量3633.4万吨,占世界产量的5.4%,居世界第三位。 二是畜产品人均占有量迅速增加。1978年全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只有8.9公斤、2.4公斤和1公斤,到2007年人均占有量已分别达到52公斤、19公斤和27.5公斤,分别是1978年的5.8倍、7.9倍和27.5倍,我国人均肉蛋奶的消费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三是畜禽存栏和出栏快速增长。2007年底,我国生猪存栏43989.5万头、牛存栏10594.8万头、羊存栏28564.7万头,分别是1978年的1.5倍、1.5倍和1.7倍。 2007年,生猪出栏56508.3万头、牛出栏4359.5万头、羊出栏25570.7万头,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2.5倍、17.1倍和8.8倍;2007年家禽出栏957867万只,比1986年增长了5倍。 四是畜产品结构趋于合理。肉蛋奶产品结构中,肉类比重从1978年的72.1%下降到2007年的52.8%,而奶类比重从8.2%提高到2007年的27.9%,禽蛋比重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由1978年的19.7%上升到1996年的27.0%,目前稳定在20%左右。 在肉类结构中,猪肉比重下降。1978年猪、牛、羊肉的比重分别是94.3%、2.2%和3.6%, 2007年猪、牛、羊和禽肉的比重分别为64.3%、8.9%、5.6%和23.0%,肉类品种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五是畜牧业产值不断提高。1978~2007年全国畜牧业产值由209.3亿元增加到16125.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5%上升到33%。 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六是畜产品进出口贸易量显著增加。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105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近5倍。 出口产品包括生猪、家禽、肠衣、羽绒、乳品、牛产品、动物毛和蜂产品等多门类产品;进口畜产品也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种用畜禽和绵羊毛等发展到目前几乎包括所有产品,其中动物毛、动物生皮、家禽产品、乳品、生猪产品和动物生毛皮六类产品占到进口额的90%左右。
此外,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水产养殖业也快速增长,成为大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2007年,全国水产品总量达4747万吨,是1978年的10倍,自1989年起连续18年位居世界首位,全国渔业总产值达4458亿元,是1978年的200倍,水产品人均占有量36公斤,水产蛋白消费占动物蛋白消费的三分之一。
2008年畜牧业继续保持增长。生猪年末存栏46264万头,增长5.2%;生猪出栏60960万头,增长7.9%。肉类总产量7269万吨,比上年增长5.9%。牛奶产量3651万吨,增长3.6%;禽蛋产量 2638万吨,增长4.3%;养殖水产品产量3426万吨,增长4.5%。2008年全国畜牧业产值达1.7万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34%,成为2008年农业农村经济的突出亮点。
二、饲料业得以发展的因素
(一)国家的高度重视,为饲料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0年3月,农业部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的报告》,提出要逐步建立饲料工业,生产供应配合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 1983年1月,邓小平同志强调:一是发展饲料业,二是发展林果业。大中城市郊区要大力发展牛、羊、鸡、猪饲养业,国家给予帮助;要供应优良的品种,要供给饲料;全国都要注意搞饲料加工,要搞几百个现代化的饲料加工厂,饲料要作为工业来办,这是个很大的行业。 1984年5月,国务院第33次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1984-2000年全国饲料工业发展纲要(试行草案)》,明确了饲料业发展的方针政策。
1985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家经委成立“饲料工业办公室”、“中国饲料工业技术开发总公司”和“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三个全国饲料工业机构。 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成立了饲料工业办公室和饲料工业协会,为全国饲料行业管理打下了组织基础。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饲料业管理职能划入农业部管理。1999年5月29日,国务院颁布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随后,各省、市将饲料业管理划入农口部门管理,市、县级人民政府纷纷设立饲料工作机构管理饲料。目前,国家、省、地市、县四级饲料监管体系基本建成,饲料管理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二)饲料法规体系逐步健全,为饲料业发展保驾护航
伴随着饲料业发展,我国的饲料法规体系初步健全。国务院1999年5月29日以第266号令颁布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是我国目前法律位阶最高的饲料法规。2001年11月29日,国务院以第327 号令再次对条例作出修订,一直延用至今。期间,农业部根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颁布了多个部门规章,包括《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批准文号管理办法》(1999年农业部第23号令颁布)、《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2003年农业部第26号令颁布)、《新饲料和新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2000年农业部第37号令颁布)、《进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登记管理办法》(2000年农业部第38号令颁布)、《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2004 年农业部第40号令颁布)、《饲料生产企业设立审查办法》(2007年农业部第73号令颁布)等,作为《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配套。大多数省、直辖市、自治区和一些较大市依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出台了饲料管理地方性法规或地立政府规章,促进了《条例》有效实施 。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品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均与《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相衔接,并为《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有效实施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农业部还以公告的形式多次发布和更新相关目录,进一步提高了条例和规章的可操作性。主要包括:《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农业部第105号公告颁布);《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农业部第168号公告颁布);《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农业部第176号公告颁布);《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农业部第193号公告颁布);《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06)》(农业部第658号公告颁布);《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08)》(农业部第1126号公告颁布)等。
(三)日趋完善的饲料标准体系,为饲料业发展夯实了基石
饲料标准是饲料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基石。中国的饲料标准化工作历经三十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特色,企业标准为补充的饲料标准体系。我国饲料标准体系主要涵盖饲料卫生标准、饲料标签标准饲料检验方法标准、饲料使用标准。目前我国饲料工业已制定国家标准156项、行业标准191项,涉及基础规范、安全限量、检测方法、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等各主要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和农业部发布的兽药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所有兽药的使用对象、用法、用量、停药期和配伍禁忌等,兽药的安全使用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 。现有标准体系基本涵盖了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饲料产品、检测方法和饲料机械等各个方面。同时,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突出了检测标准的制订;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纷纷制订了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这一系列饲料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对于保障饲料安全,提高饲料品质、保障畜禽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促进饲料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抓紧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饲料工业标准体系,为饲料标准体系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和突破方向。
(四)日益健全的饲料监测体系,为饲料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为依法加大对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夯实饲料行政执法的技术支撑,农业部十分重视建立健全饲料质量安全监测体系。2001年农业部开始实施“饲料安全工程项目”,并连续出台了《饲料工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规划》(农牧发[2001] 44号)、《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意见》(农市发[2003]8号),加强饲料监测体系建设,巩固完善国家、部级和省级饲料质量检测机构,建立饲料质量监测预报网络,建设标准实验和饲料安全评价基地。
近年,我国的饲料监测体系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建成以国家级饲料监测中心为龙头,部、省级饲料监测中心为骨干,地(市)、县级饲料监测站为基础的饲料监测体系。饲料监测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日益完善,饲料监测体系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五)畜牧业的巨大发展为饲料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
畜牧业的巨大发展首先要归功于饲料业的发展。饲料业的发展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营养基础,反过来,畜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饲料业的发展。近年中央一号文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都强调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大力发展养殖业和饲料业,带动饲料作物种植和动物养殖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养殖业已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饲料工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 2019-07-292019年7月29日广东地区市场行情汇总
- 2016-10-19是谁“抢”走了养猪人的利益
- 2016-07-27大转型时代,快和慢哪个更重要?以温氏为例解读(全文收藏版)
- 2016-06-14原料暴涨,对饲料企业是利好还是噩梦?
- 2016-05-25目前生猪补栏过热 破除猪周期要跳出旧思维
- 2015-03-27水产膨化料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 2015-03-23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今后农业发展重要任务是转方式
- 2015-03-17君有模式与水产饲料行业的双维度竞争
- 2015-03-13评论:猪周期应让落后“养能”退出市场
- 2014-12-23饲料行业离真正的微利时代还很远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