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快检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编精选 >

面对严峻的饲料原料供需形势 如何是好?

  • 来源:广东饲料
  • 日期:2011-05-19
  • 编辑:庄捷生
  • 评论:0

 

 


 

 

2011330,全国畜牧总站站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秘书长李希荣率队来到广东调研大宗原料供需情况,并在广州召开了“大宗饲料供需形势专题调研座谈会”。

在会上,广东省农业厅巡视员、广东省畜牧兽医局局长陈福林简要介绍了广东饲料业的发展情况。他指出,广东是全国饲料生产大省,也是饲料粮极度匮乏的省份。2010年全省饲料产量达1853万吨,位居全国第一,但所需原料主要依赖外省调入与国外进口。据他介绍,2010年广东所需玉米大约为1000万吨,超过90%从东北主产区调入;压榨大豆690万吨,主要依赖进口;进口DDGS大约150-200万吨,几乎全部来自美国;进口鱼粉大约40-50万吨,来自秘鲁和智利……饲料企业的采购风险正在加大,生产成本正在增加,利润水平正在下降。

李希荣认为,我国畜牧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规模化养殖取代了很多个体户,发展速度比预料中的要快得多。饲料业必须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才能满足畜牧业的需求,这是基本的判断。他表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饲料原料供需矛盾越来越大,价格波动剧烈,对我国饲料业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必须加以重视。

与会企业家、代表们就当前大宗原料供需形势与采购策略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达成了几点共识。其一,中国粮食供应已经处于紧平衡;其二,建议政府适当放宽进口玉米管制,逐步取消配额制度,降低进出口税费;其三,呼吁政府尽快解决DDGS反倾销调查案件;其四,希望政府在国家储备粮拍卖工作上做到透明、量化、规范。

 

一、国内粮食供应进入紧平衡

据农业部统计并公布,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0928亿斤,比2009年增加312亿斤,增长2.9%,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七年增产。然而有些诡异的是,进入2011年后,国内粮价依然保持较快的上涨速度,令调控部门十分头疼,也令整个饲料业倍感压力。

这只能说明,我国的粮食安全并没表面上那么令人乐观。去年7月俄罗斯宣布禁止小麦出口,一些国家也相继削减或禁止农产品出口,后来韩国又针对玉米、大豆、小麦等大宗农产品的年消费量做出不低于12%的国家储备政策……这些举动从另一个侧面印证,全球性的粮食危机只是一个早晚的问题,中国无法独善其身。

相对饲料业而言,蛋白源肯定是不够的,中国的大豆产业也已经被跨国粮商彻底击垮。如果能量原料也出现短缺,将非常危险。虽然我国粮食连续7年大丰收,但粮食需求也在刚性增长,甚至更快一些。比如说,最近几年饲料粮都在以10%的速度递增,如果国家没有放开进口,未来肯定不够用。因为单产、水资源、耕地面积是未来中国粮食安全的三大隐患,我国粮食产量要保持稳定增产的难度只会越来越大。

显然,粮食作为资源的属性正在加强。基于这个判断,未来整个农产品的供求将越来越紧张,价格方面将呈现出轮番上涨的局面。今年这个供应满足了,或许明年那个就出现紧缺。至少2011年饲料粮的价格是这样的,上涨无法避免。按照广东南宝韦剑成总经理的测算,2011年中国玉米需求较2010年有所增长,预计涨幅在3%-10%左右;豆粕的供应相当充足,但二季度很有可能先抑后扬,夏季高峰期将上涨至3800-4000/吨;菜粕、椰子粕、棕榈粕及其他杂粕的价格波动较为剧烈,处于稳中趋涨的态势……几乎全是“涨”字当头。

当然,农产品快速涨价也并非全由供求紧张引起的,国际炒作行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两三年来,国际投机资本非常热衷于炒作粮食,自然灾害、美国政府的“生物能源计划”、中国十年来首次进口玉米、能源价格上涨等事件均成为粮食市场的炒作由头,“ABCD”四大跨国粮商,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并从每一轮涨价中赚得盆满钵满。

面对中国粮食问题的新挑战,国家应该从宏观政策上予以调控。一要尽可能做好国际粮食采购,积极参与全球粮食的分配;二要加强粮食基地建设,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三要通过政策向第一产业倾斜,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和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应对自然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四要加强粮食信息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大宗原料的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制度,积极引导农民、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

对于饲料企业而言,必须加快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积极提高产业链效益,努力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新一轮的粮食战争中,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

 

    二、政府有必要适当放宽玉米进口管制

20106月,我国15年来第一次大规模进口玉米,累计全年进口量为156万吨,平均成本在1800/吨。许多分析师将2010年的玉米进口事件解读为:国内玉米的供需形势出现了新的苗头。

这样理解并非没有根据。201012月,荷兰合作银行发布报告称,未来几年内,中国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玉米进口国,从而使世界粮食市场形成新格局。该银行预计,到2015年,中国对进口玉米的需求量将会由2010年的130万吨增至2500万吨左右,如此巨大的贸易量将导致全球玉米供应偏紧。似乎是默契配合,美国谷物理事会亦于同时发表报告称,2011年中国的玉米进口量可能从150万吨增至740万吨,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但国家粮食局很快就对此予以否认,并指出“国内玉米货源充裕,库存充足,供需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国家也拥有足够的市场调控资源。”玉米的供求形势,变得扑朔迷离,玉米是否应该放宽进口,一时亦难有定论。

一般来说,在国际玉米价格较低的时候,东南沿海省份适量进口饲料玉米,对稳定销区饲料价格、保护养猪农民利益是大有好处的,并不违背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但为什么有一部分人会坚决反对玉米进口呢?主要还是担心打开玉米进口之门后,中国玉米会重蹈大豆覆辙。不过广东海大副总裁许英灼就表示这种担心没有必要,“玉米和大豆没有可比性。因为中国大豆的产量为1000多万吨,进口接近5000多万吨,这对整个格局造成很大影响。但中国玉米的产量有1.6亿吨,每年发放玉米进口关税配额仅720万吨,就算全部进来,对国内市场影响也有限,不足以扰乱整个玉米市场。”

倘若从供需形势来分析,适度放宽玉米进口的管制还是有必要的。现在市场上有一个重要现象:节后黑龙江玉米迟迟不肯上量,且吉林玉米上量也有减少迹象(只有辽宁上市量不减)。有饲料企业对产地调查后发现,今年农民并不惜售,农民卖粮进度持平甚至略快于往年。该上量不上量,预示着产地农村粮源几近枯竭,而本年度一旦产地收购开始普遍性的减量,则宣告本年度收购期较市场预想提前结束,届时市场的真实缺口将即刻呈现!

再说,现有库存也比较紧张。2009-2010年度的玉米库存消费比为21.3%,自金融危机后所收购的临储玉米已基本消耗殆尽,预测2010-2011年度的玉米库存消费比为19.54%,降低1.85%。如果不进口,继续消耗国内库存,不仅2011年玉米的市场价格会进一步上涨,而且对日后的进口议价埋下更大的隐患。

如此看来,近期市场上流传“中储粮将采购50-500万吨美国玉米(包含陈货及新货,以陈货为主)”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

但根据某饲料企业总经理的说法,现在并非进口玉米的最佳时机。目前受美国玉米库存水平逐步下降以及国际充裕流动资金炒作的影响,CBOT玉米价格高企坚挺,折合南方港口价格约2700/吨左右,已经远高于国内南方玉米价格,暂不具备可采购国外玉米的可行性。除非国内玉米价格突破2500/吨,或者进口玉米价格跌破2200/吨,玉米进口方可进行。

解决本年度国内玉米供应缺口的另一出路就是小麦的饲用替代。国家手中的小麦储备库存尚且够用,预计截止到5月末,国家中央储备3500万吨,临时储备2000万吨。现阶段广东、山东两大饲料主销区小麦玉米比价已经具备替代效应,不过关键还得看国家对于小麦的态度及政策,以及如何去调控整个市场。

另外,民营企业在玉米进口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政府加以指导、解决。一个是转基因风险让很多饲料企业踌躇不前。据许英灼透露,目前美国转基因玉米品种有28种,但中国只允许进口12种,如果一批玉米被检出了国家不允许的转基因成分,只能接受被退回的命运。“一批玉米56万吨,价值超过一个亿。一条船就像是一个定时炸弹。如果被退回,这个损失是任何一家饲料企业都承担不起的。”再一个是玉米进口配额过于分散。某饲料企业老总将此形容为“挤牙膏”,像温氏、海大、恒兴、希望这些大集团,国家倘若也给三五千吨玉米进口配额,根本没用,最终还是只能跟中粮对接,但在另外一些地方,则产生了无效配额。另一个是政府为了严格控制转基因玉米的去向,而把整个流通权力交给中粮,这令很多饲料企业比较为难。美国进口玉米到岸后,在港口免费存期顶多只有20天,而由于南方天气的原因,美国玉米进了圆筒仓之后又容易结块发热,顶多能放两个月。一些饲料企业每月玉米用量不到一万吨,如果一次进口几万吨的玉米,得用好几个月,实际上等于说一部分配额只能被浪费了。广东正大康地采购总经理王素涵建议,能否在确保不流向市场和玉米主产区的情况下,允许进口玉米在集团内流转。“实际上我们根本不想去贸易,这么好的价格,肯定会留着自己用。”

广东恒兴采购总经理陈清还建议,政府能否在增值税环节对国家储备或南方饲料集团实行相关减免,免1%关税和13%增值税就可以降低进口成本350/吨,这样可以鼓励进口,加大储备,以便在秋季用粮高峰期而出售,平抑市场价格的上涨。但如果这样去做,一旦进口玉米的数量超过国内所需,则难免会打压市场价格,打击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不是一个轻易就可以做出的决定。

与会企业家、代表们一致呼吁,要控制玉米深加工产业的过快发展,同时提高玉米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益。据了解,现在每年玉米深加工企业消耗的玉米数量已经增加至4500-5000万吨,约占国内玉米产量的三分之一,已经超过了国家发改委“玉米深加工用粮规模不得超过玉米消费总量的26%”的规定。不过,20101117,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重点提出“关停违规建设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各地发改委对玉米深加工已建和在建项目的清理工作仍在展开,玉米深加工项目的核准已被喊停。国家宏观政策对玉米市场的作用也正在逐步显现。

 

三、建议取消美国进口DDGS的反倾销调查

 

数据显示,2010年度中国进口DDGS总量为316.3万吨,2009年度为65.5万吨,2008年度为1万吨。

对于DDGS近三年进口总量大幅攀升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由于豆粕及玉米价格高企,作为替代产品的DDGS受到饲料企业的普遍欢迎,可用来代替一部分豆粕及玉米的使用,节省加工成本。二是我国DDGS的产区主要在中国的北方,而饲料企业多位于南方地区,因此地理区域差异显著,从成本和质量等几方面来综合考虑,南方的多数饲料企业更倾向于购买进口的DDGS。三是DDGS无进口配额及转基因方面的限制,与玉米相比,进口方面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

从需求上分析,如果按照全国1.5亿吨的饲料总产量来计算,正常添加比例为10%DDGS的总需求估计可达1500万吨。目前国内DDGS的总供应量大约为300万吨,油脂含量普遍比美国产的要略低3%-5%,整体质量和外观要比美国的稍差。也就是说,国内DDGS的缺口高达1200万吨。

按理说,国内DDGS根本满足不了饲料业的需求,政府应该鼓励多进口。但是2010年底,商务部却宣布要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DDGS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让很多南方的饲料企业有些措手不及,也感到困惑。

结果进入2011年后,DDGS的价格便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动。2009DDGS进口到华南港口完税成本为1750/吨,2010年为1900/吨,已经涨到了2200/吨,国内东北出产的DDGS到华南厂家的成本也上涨到2140/吨,而且供不应求。由于受到反倾销调查,市场传闻将征收50%的暂定关税,饲料企业、贸易商都不会冒险进口DDGS,后期市场供应极有可能断档。许英灼透露,广东地区到港量正在逐渐减少,预计4月份仅有2万吨左右的到港量,港口可卖现货已不多。

如果二季度后,反倾销调查初步结果不甚理想,后期判决结果亦不明朗,不仅DDGS的价格还要再涨,饲料厂也将不得不更加依赖玉米、小麦、豆粕的供应,届时将不可避免地扯高国内玉米副产品和替代原料的价格,对以家禽料为主的饲料产家而言,更是雪上加霜!老百姓菜篮子亦将随之变贵,最后对饲料行业的发展不利,对国家调控CPI更不利。

 “所以说,这个调查仅仅是代表了部分酒精生产企业的利益,并没有从最广泛的中国利益出发。”王素涵说道,“美国对DDGS的出口有补贴,所以才这么便宜,便宜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用?”

无独有偶,许英灼也请求政府停止DDGS反倾销调查。去年国储玉米拍卖成为国家调控市场的主要手段,导致近几年来的储备玉米消耗量巨大。国有粮食企业由于托市收购价格不占优势,政策性粮食收购量同比下降66%,新的储备未能有效积累,国家库存下降明显,导致国家政策调控面临严峻考验。因此,大量进口DDGS是有必要的,有利于平抑玉米市场的价格,政府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补充库存。

 “长痛不如短痛。” 韦剑成透露,从国内对DDGS反倾销调查的消息出来后,就一直不敢动。“希望政府能够尽快给出一个最终答案,如果反倾销结果属实,那就只好不用了。”其实,饲料产业并非本次反倾销的直接利益相关方,但此事关乎饲料品质稳定、食品安全、CPI降低,国家有关部门在做出决定之前应有所顾及,有所权衡。

 

四、中储粮拍卖要做到透明、量化、规范

国家储备粮拍卖政策的出台,对保障粮食供应,切实地稳定物价,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许多大型饲料企业在此项政策的落实中获益,温氏集团从201011月开始至今,共拍卖储备粮11.26万吨,拍卖成交均价为1885/吨,折合出库均价为1970-1980/吨,有效地降低了养殖生产成本。

不过,在国家储备粮拍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操作。根据一些权威媒体披露,中储粮旗下子公司通过出库粮拍卖自卖自买,将粮食卖给自己的分支机构,再高价倒卖给饲料企业,已经引起很多饲料企业的不满与投诉。“他们人为地设立了层层门槛,不是为了卖合适的价格,而是为了卖给合适的人。如果你的企业进来搅局,即便成功拍下,也要付出比较大的代价。”某饲料企业老总直言不讳地指出。

国家储备粮拍卖工作理应做到透明、量化、规范。中储粮不能把粮食的政策性业务与周期性业务混在一个部门运作,不能既拿政策的钱,又赚市场的钱。

为了打击粮食炒作,20101112,国家粮油交易中心发布“关于修改《国家临时存储粮食(移库玉米)竞价销售交易细则》的通知”,明确规定,“竞价交易的买受人为饲料加工企业和养殖企业”,“不得转卖,不得在其他企业(单位)代储”。稍早之前,国家粮食局发布也作出规定:对中储粮直属企业违反国务院有关要求,从事与储备吞吐轮换直接相关业务以外的其他商业经营活动,要加以制止,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并及时报告国家有关部门。另外,为了对中储粮形成制约,国家粮食局也在考虑引进中粮集团、华粮集团、中国中纺集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等企业进入中央储备粮代储领域。

此次调整的用意和前几次类似,都是为了避免粮源过多地进入贸易环节,避免中间环节囤积粮源。在座谈会上,针对新《细则》的一些规定,与会企业家、代表们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新《细则》加大了对参与竞拍企业的审核力度,缩小了国储粮拍卖范围,也限制了一些深加工企业。这是很有必要的。”但陈清也提到了自己的担忧,“由于进入门槛提高,许多饲料加工、养殖企业也将被拒之门外。”根据华南粮网曾于20101220公布的一组数据:通过国家粮食局审核具有参与国家临储移库玉米竞拍资格的饲料加工、养殖企业全国共306家,其中广东省只有22家。这与目前广东省的饲料企业将近1200家,规模化发展程度领先全国的现实并不相符。

这个并不是说广东仅有22家饲料企业符合要求,主要问题出现在企业拍卖资格的审核环节上。许英灼透露,很多饲料厂以前都有定期向饲料办报送相关经营报表,但按照新《细则》去办,发现在很多地方找不到县级粮食主管部门,因此没报材料,遗憾地错失了本年度拍卖资格。

拍卖数量限制过于苛刻也引起了争议。新《细则》规定:同一买受人每次购买卖玉米的数量不得超过本企业15天的用量,一个月内累计购买的数量不得超过一个月的加工用量。考虑到不同省市交易安排不同,每批标的数量大小不同,往往因为标的数量的局限性而间接对竞拍企业设立了搞门槛。2010年国家共举行了50场移库玉米销售交易会。全国各地的移库玉米共投放3632万吨,成交1145万吨,成交率仅31.5%,并不高。陈清建议,“希望政府尽量划小交易标的,放宽企业可竞拍用量。”

其实,广东省作为南方最大的玉米销区,饲料养殖需求大,但在广东区国家拍卖粮数量一直较少,在广东区拍卖粮后期,拍卖粮成交均价持续走高……政府有必要加大对广东区国家储备粮的拍卖力度,提供更充足的拍卖数量。

交易保证金、履约保证金过高也是饲料企业比较关注的问题。原先买卖双方需向交易市场预缴交易保证金5/吨,履约保证金50/吨,现在则分别提高至20/吨和200/吨,给企业的流动资金带来较大的压力。而且,履约保证金退还程序相对复杂:买受人预缴的200/吨的履约保证金,对已经成交的,须在将粮食运回本企业后,凭当地县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运回本企业的证明,经交易市场核实后,2个工作日内退回。“但是,有时候当地粮食行政部门并不是很配合,甚至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推搪,令饲料企业苦不堪言。”某饲料企业老总透露。

就算交易成功,也有可能面临出库难的问题。部分粮库出库的基础设施相对简单,机械化程度不高,劳动力配置有限,日出库能力以及配合出库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他希望政府能够加强出库监督,提高出库效率,降低出库成本。

另外,针对物流运输环节费用较高的问题,陈清建议“政府完善‘绿色通道’政策,覆盖到国家拍卖粮范围,帮助饲料企业降低流通成本。”

至于在粮食产区进行直采,不少与会代表均认为,从资金到物流都需要厚实的支撑,大型企业操作尚可,中小企业难度太大。

 

(本刊记者  庄捷生)

 

 

 

发表评论
评价:
联系我们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