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快检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编精选 >

广东家禽业发展求索

  • 来源:
  • 日期:2011-04-10
  • 编辑:
  • 评论:0
广东家禽业发展求索

——第二期“强省之路话转型”专题研讨会报道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顺利召开之后,“十二五”规划的路线图已经很清晰,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正是这一阶段的焦点。这也给畜牧业改变旧的生产模式,谋求产业升级带来极好的战略机遇。行业人必须携手建设安全、营养、高效、低耗、绿色、生态的产业体系,走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广东家禽业如何走出困境,扭亏为盈?如何应对日益复杂和种类繁多的疫病疫情,保持健康发展?如何突破产业发展困境,加快推进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在业内已经引起相当大的关注。2010年10月29日,广东省饲料行业协会与省家禽行业协会联合召开了第二期“强省之路话转型”专题研讨会,围绕广东家禽业的热点话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广州江丰徐建英副董事长
 
广东温氏集团陈永华主任
 
广州力尔胜连南辉总经理
 
畜牧兽医师黄德纯
 
一、广东家禽市场亟待控制规模
 
根据资料,2009年广东省禽蛋产量33.9万吨,家禽出栏量113 617.42万只,全年鸭饲养量近3亿只,鹅饲养量近7 000万只。广东省家禽行业协会肖智远会长表示,除了肉鹅之外,广东现有的家禽生产能力已足够大,若再盲目扩大规模、数量,市场将难以承受。在这种情况下,绝对饲养数量多的企业并不一定能稳操胜券,有时反而是养多亏多。
 
1.1 亏损近两年
 
2007年的“火爆”之后,广东家禽业迎来了新一轮产能扩张。无论是散养户,还是规模养殖企业、一体化公司,都把赚到的钱投入到再生产中。盲目扩张的后果就是严重的产能过剩。从2008年底开始,广东家禽市场开始“风光不再”,价格一跌再跌,整个行业陷入亏损。
“最惨的时候,麻黄鸡跌至3/斤,一只差不多要亏7块钱。据我所知,很多鸡苗、鸭苗都倒到塘里喂鱼。”广东温氏集团育种公司陈永华主任表示,这轮低迷行情持续了将近两年,对家禽业的打击非常大。今年家禽市场终于有了几个月的景气,但还没有完全恢复。
这个观点也得到广州市江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徐建英副董事长的认同。“从金融危机到现在,无论是规模公司还是养殖户,日子都不好过。最近两年,像中速肉鸡饲养成本差不多要7/斤,但出栏价格多在6.5/斤以下,养得多就亏得多。温氏集团作为全国的鸡老大,东方不亮西方亮,可能相对还好一些……”
很多业内人士都表示,此次家禽业亏损的持续时间之长,幅度之大,大大超乎意料。有人甚至评价为“20多年来最漫长、最惨的一回。”
 
1.2 供求失衡是主因
 
徐建英告诉记者,“2007年很多老板都赚得盆满钵满,不论什么品种,既然能赚钱,大家就都拼命养。结果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珠三角地区受冲击尤为明显,出现了农民工返乡潮,一些企业也开始向广西等地方转移。三黄鸡的供应大幅增加,需求却出现明显萎缩。双重夹击之下,供求矛盾激化,行情陷入低迷。
这一点在肉鸭上也体现得很明显,养鸭专家、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高级兽医师黄德纯对此颇有感触。“像养鸭业,1980年饲养量才1000多万,现在接近3个亿。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比较严重。这两年肉鸭价格多在3.3/斤的成本线以下,鸭苗也一度跌到0.5元。”
除了产能过剩和消费量下降这两大原因外,导致家禽市场行情低迷的因素还包括:一是广东家禽企业自身扩张的同时,还要承受广西同行在广东开平等地发展“公司+农户”模式,以及广西本地产黄鸡销往广东市场的压力。有业内人士透露,“广西每年涌入广东的鸡大概有3-4亿只,虽然是正常的市场流通现象,但对广东市场确实带来很大冲击。”二是豆粕、玉米和鱼粉都在涨价,饲料成本涨幅在20%左右,劳动力成本也在攀升,养殖效益不容乐观。三是广东家禽销售渠道窄,过分集中在本地市场。陈永华建议,“两广应该积极拓宽国内其他地区的销售市场,甚至可以考虑开拓国际市场。”
 
1.3 扩大消费市场是正道
 
很多人其实都认同这样的观点:如果广东家禽市场要稳定发展,就必须控制好规模,不能一再出现一哄而上的情况。
但根据有关媒体披露: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做法。一些大企业曾经试图通过协议减产的方法,控制三黄鸡的规模,但最终不了了之。因为大家都担心丢掉原来的市场份额,让其他企业拣了便宜。而且,就算广东家禽企业真的能够遵守协议规定,但广西、云南、江苏、贵州等地的鸡鸭照样可以进来广东,集中冲击行业。因此,“协议减产的操作难度非常大,政府、协会、企业都很难真正起到这个有效组织、实施的作用。”
陈永华很赞同这个说法,“行情的波动有其运行规律,让家禽企业不顾自身利益,去达到平衡市场供求的目的,本身就是治标不治本。”但他同时表示,行业内部的沟通很有必要。“国庆以前快大鸡的价格非常高,但是国庆以后非常乱,一度又掉到三块多,低于四块钱肯定就亏本了。我们就把省内几个老板请来开会,做一个市场调研,结果发现不是供求关系引起的,而是阶段性的调整导致企业自乱阵脚。后来大家一协调,价格也就稍微稳定下来了。”
控制生产环节很困难,但扩大消费市场则可行。据陈永华介绍,“我国在肉鸡方面的人均年消费仅为10多斤,发达国家为40多斤,这个差距很大,里边大有文章可做。温氏目前正在筹划的事情,想搞一个关于肉鸡的美食节,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将两广的土鸡文化做出岭南特色,最终引导消费,刺激消费。还有一个,可能大家也看到了,温氏投入了几千万做市场研究,在广东的一些电视台也投放了广告。我们始终相信,只要消费市场打开了,不但目前的庞大产能可以消化,甚至还可以继续扩大。”
 
二、需重视科学的免疫程序
 
近年来禽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新病不断出现、旧病不断发展的现象日益突出,给家禽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几乎每一次大的行业波动,都可以找到疫病疫情“推波助澜”的踪迹。
2005年确认人感染禽流感的事件后,整个社会对家禽业一下子失去了信心,对肉鸡消费市场的打击非常地大。”虽然事隔多年,但陈永华回想起当年,依然记忆犹新。“在2005年禽流感事件暴发阶段,以快大型优质肉鸡为例,最低价格跌至1.8/千克。一个年产1000万只鸡的一体化公司,好年景可以赚到两三千万,但在那个艰难的阶段,则要亏损一千几百万,很多企业由于不堪重负,忍痛退出了这个行业。”
应该说,我国对家禽疾病的防治虽取得了很大成效和进步,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疫病问题仍很突出。一是家禽传染病种类增多,防治难度加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对我国养禽业构成威胁和造成危害的疾病已达80多种,其中家禽传染病占禽病总数的75%以上。二是家禽因病死亡率高。随着集约化养禽场的增多,家禽传染病造成的危害也日益加重,我国每年因各类禽病导致家禽的死亡率高达1520%以上,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有的病原体尤其是“禽流感”、“鸡瘟”、“新城疫”等对禽业生产是致命的,甚至威胁到人类健康。
近些年,业内专家提出了“防重于治”的观点。但企业在具体的防疫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黄德纯认为,“在禽病这么多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并不知道该怎样更好地控制。他们的防疫体系,也缺乏科学性。比如一听说有禽流感,很多人就赶紧去买疫苗,买回来就打,但是能不能产生抗体?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所以协会应该多举办一些讲座,大力宣传免疫程序。第二个问题,滥用抗生素。因为现在饲料中也有添加,剂量比较低,一些细菌慢慢产生了抗药性。兽药市场也不规范,很多说是中成药,其实里面肯定含有西药,比饲料里添加的抗生素含量要高出十倍,甚至几十倍,那些鸭子都吃到鸭嘴变形,上唇都往上翘,变成了次品。”
广州市力尔胜禽蛋有限公司连南辉总经理建议政府一定要把疫苗抓好,动物有了免疫力后,才能相对控制疫病的侵袭。“我现在的观点是一定要把免疫程序做足做好,这才是最关键的。按照目前中国的养殖情况,没有哪个养殖场的环境是十全十美,不受干扰的,一只鸟飞过来都有可能带来病毒,根本控制不了。在我看来,政府对那些疫苗制造厂商一定要严格监控,不达标的疫苗千万别弄出来,否则,这会是对养殖业最大的伤害。”
“在这方面,畜牧业先进国家控制疾病较为成功。例如提供高效疫苗,例如生物安全,都值得借鉴。”肖智远认为,家禽疫病方面仍需要国家投入更多资源来研究,帮助家禽企业防控疫病,甚至给家禽企业提供保险补贴。他同时强调“区域安全”:合理界定饲养区域、限养区域与禁养区域,并对饲养区域大环境进行创造和改善,形成全社会对家禽业保护和家禽业对全社会的保护。
 
三、产业化发展困境及出路
 
“公司+农户”这种生产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传统家禽业规模化、标准化的问题,大幅提高产业化水平。但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生产成本高涨,生产过程中缺乏新利润增长点;企业运营模式易被复制,行业内竞争愈加激烈等问题逐渐显现——这种模式正遭遇诸多挑战。
 
3.1 土地资源缺乏制约发展
土地已经超越环保、疫病、市场等,成为广东畜牧业面临的头号难题。“落地比登天还难”——这也是很多家禽企业的感慨。
“现在畜禽舍大都没有产权证,养殖企业不可能说买一块地去盖鸡舍、猪舍,这不现实。”徐建英告诉记者,“这个问题正困扰着家禽企业的发展。像我们十几年前就在一些地方发展了,到了今天却被认定为违章建筑,要拆掉。还有,我们到韶关投资,当地领导都很高兴,可一听说是搞养殖,他们就不大乐意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恐怕还是税收——农牧企业的所得税,无论如何都比不上工业企业显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老总跟记者讲了这么一个事,语气也甚是无奈。“我们以前在广州白云区竹料、钟落潭、江高一带,每个月能卖4000-6000吨禽料,现在600吨都达不到。最近又有一些老客户跟我们说,不用拉料过去了,他们很快要迁走了。”事实上,最近几年,“禁养令”以各种方式在广东各地上演:要么订立政策门槛,不留出充足的准备时间,而后逼迁甚至强拆;要么不核发《排污许可证》等证明,等养殖户投入资金后进行强拆,更直接的是打出“环保牌”,以减少污染为名实施禁养。
针对土地制约问题,徐建英提出了这样一个设想:政府能否像规划工业园那样,也划出一块地出来搞养殖?“广州、东莞、深圳、佛山肯定是不能再养了,但我们可以到边远些的地方去养,实施产业转移。毕竟在这个行业待了几十年,不想就这么放弃了。”
 
3.2  行业准入门槛低
30年来广东成功塑造了一批从事家禽生产经营的骨干企业,有较高的育种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但是,诚如徐建英所言:“市场准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一哄而上的现象依然严重,严格遵守游戏规则的规范企业前期未必能取得相应的回报,先知先觉往往成为先驱。”
过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用经过审批就可随时从事家禽业生产,但在今天,显然很难达到食品安全以及防控疫病的要求。黄德纯特别呼吁:“家禽业现在已是危机四伏,行业市场准入制度的出台和严格落实,势在必行。希望行业协会能够在这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调研家禽企业的难处,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
陈永华则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力度,规范种禽企业的运营。“实际上《畜牧法》已经明确规定,只允许通过政府规划,并经验收、检疫合格的中、大型专业场从事种禽生产。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政府掌握的数据跟种禽企业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违法的行为屡禁不止。对于新建养殖场,希望政府能够加以引导,能不增加就不增加。”
徐建英认为做起来还是有难度。“现在有相当规模的种禽企业,基本上有生产许可证,可个体户养一两万种鸡的,他根本不管你。政府出台的政策要执行,执法人员要漫山遍野去查,这不现实。”
“另外,市场准入证已经谈了好几年,如果真能做下来,绝对功德无量。但到目前为止,只要你家里有几个钱,照样可以在山区养鸡,卖的话也很简单。这个事情如果真正去抓,可能还需要三五年时间,如果不抓,等一两代人都有可能。”徐建英补充道。
 
3.3 行业亟盼政策扶持
在饲料原料价格一再上涨、信贷紧缩与市场低迷的今天,家禽由于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最高,所以受到的影响也最大。在这样的时刻,期待政府能像扶持养猪业般扶持家禽业,也是很多从业者的内心呼唤。
 “我们公司搞了一个有机肥料厂,就是通过生物发酵技术,把鸡粪加工制成有机肥料,这是国家支持、推广的做法,但为什么我们卖有机肥时还要交税,卖鸡粪就不用?”连南辉坦言这个问题很令他感到困扰,“其实我们这样做,对土地与环境都有很大的好处,而且有机肥料利用率更高,可以提高70%。如果有机肥要交税的话,我就没本事再做下去。”
连南辉直言不讳地表示,一些涉及家禽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规定还是1992年颁布的,也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候。“我在增城搞了六七年的蛋鸡养殖,每年都要交检疫费,第一年6000元,第二年8000元,现在30000元,没有一个标准。按照规定,一粒鸡蛋的检疫费是5分钱,假如今天我生产了1万粒鸡蛋,就要500元。现在一年收30000元,还算是适当考虑了。”
某业内人士也透露:“现在一直鸡苗检疫费为0.2元,如果一个鸡苗厂年产1000万只苗,光检疫费就要200万。有些地方已经不收了,但有些地方还在收,而且执行的收费标准也不统一。”
很多家禽企业一方面期待能够减免税负,另一方面也希望政府能够给予财政扶持。不过肖智远就表示,一味追求财政补贴并非好事,搞不好会弄巧成拙。因为有了补贴,小型生产者就会进来,只会扰乱生产和市场。而且龙头企业相对容易获得政府财政的青睐,相比之下中小企业就比较难,这样并不利于公平竞争……家禽业的健康发展还是要通过市场经济来调节,如今在产业低迷期,正好可以通过市场的自然淘汰,使一部分小企业,生存下来的企业则能继续获利。
 
3.4 利益分配不均衡
黄德纯一直很关注家禽市场传统销售模式下的利益分配问题。“养殖户亏本时,流通商还有钱赚,养殖户有利润时,他们就赚得更多。就像我们佛山好一点的烧鸭要18/斤,但肉鸭这几年的均价只有3.6/斤。即使是养殖公司,在与流通商的合作中也改变不了被动的市场地位。”他认为,一些大型企业的产业链太短了,只是从生产到卖,偌大的肉鸡产业链,只有流通商的利润最有保障,也最可观。相反,农民的收入增长甚至还跑不赢CPI。这势必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
面对新挑战,在今年724日举办的“温氏模式:改革与创新”高层论坛上,温氏集团温志芬总裁就提出要将“公司+农户”延伸为“公司+农户+客户”,其构想是:在终端消费市场,温氏集团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营销技巧培训、市场调研、当口门店装修设计等,客户只需根据温氏开出的肉鸡出栏价收购,再销售,而其中的销售利润完全归客户所有。此外,公司还可以提供一定的创业资金帮助,并制定合理的奖励机制,年底根据合作客户的销售情况,给予一定资金鼓励。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种新模式通过网罗客户资源,能形成强大的销售网络,可以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整体利润,也让合作农户在产品销售利润上分得一杯羹,最终有助于维系企业的持续、强势发展。“一旦温氏借此越做越大,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也将越来越小。”
 
四、家禽业仍大有可为
 
散养户逐渐减少,规模养殖企业逐渐增多,这也是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趋势。以肉鸡为例,目前全世界认同的趋势是:今后很难有单一的商业化肉鸡饲料生产者,必须实行从育种到孵化、饲料供应到防疫灭病、养殖到屠宰到肉品加工的产业一体化经营。
但目前我省具有大型规模的畜牧企业还不多,需要制定品种、产品、设施、饲养技术、资金流向、商品竞争力等方面的更高标准,走大型集团化战略,依靠规模经济取得规模效益。
关于未来三到五年广东家禽业生产形势的预测,肖智远认为,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的话,广东黄羽肉鸡仍会稳步增长;白羽肉鸡由于受广东消费习惯的影响,不大可能发展很快,仍将保持较小规模和比例;蛋鸡方面因生产成本制约以及广东湿度高、鸡病多,也不大可能发展很快;广东肉鹅的缺口较大,饲养量会进一步增长。
徐建英认为,广东家禽业发展的波浪式起伏周期无疑会更加频繁,加工产业这一块也将受到白羽肉鸡、外省冻鸡的大量冲击。作为企业而言,“未来竞争重点将集中在经营管理,例如,如何准确预测市场和价格变化;如何挖掘潜力,增产节支;如何提高产品的加工水平及创立名牌等等。因此,企业一定要明确发展方向、战略和目标,练好内功,建立核心竞争优势。”
陈永华则动情地表示,虽然这个行业仍会遭受许多困难,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依然大有作为——这其实也是许多从业者共同的信念!
 
本刊记者:庄捷生
 
 

发表评论
评价:
联系我们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