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 >

托市让市场失灵 中储粮定位尴尬

  • 来源:互联网
  • 日期:2013-06-05
  • 编辑:admin
  • 评论:0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称“中储粮”)日前发布“关于黑龙江中储粮林甸直属库火灾事故情况的通报”,在这份通报中,中储粮总公司称:“近些年,国家为保护农民利益,做到敞开收购农民余粮、落实惠农政策,在制定临时收储政策时允许在部分仓容不足地区建设露天储粮设施,现有露天储粮均经过有关部门批复同意。”

  “政策性收购这几年规模越来越大,也有一些既得利益在里面。很多企业前几年都快倒闭了,这几年国家政策性业务的出现,收储也好,抛售也好,储备也好,放在它那里,这些企业又活了。” 一位业内人士说,这些人希望托市,希望国家有庞大的粮食储备。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中国实行与美国相似的目标价格补贴机制,将不需要中储粮每年进行巨量的粮食托市收购,中储粮因为政策性粮食收储可能产生的一些漏洞也将被堵上。

  “走样”的托市

  国内的粮食托市政策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避免粮食丰收时谷贱伤农现象的出现。不过实际执行时,政策执行走样屡有发生。

  一位分析人士说,以大豆为例,2012年国家在东北进行大豆临时收储,临时收储价格为每斤2.3元,农民交给粮库,有些粮库以水分超标为由压低价格,农民并不能以2.3元/斤的价格卖出大豆,因此农民惜售,不少数量的大豆现在还积压在农民手里。

  大量的粮食进入国库,退出市场流通,对粮食加工企业也造成了冲击。

  业内人士说,有一年国家在东北收储了数百万吨水稻,没有放出来,第二年8~9月份青黄不接的时候,市场比较紧张,但是库存的水稻并没有及时向市场投放,东北水稻价格涨到了每斤1.6元,差不多1吨有400~500元的涨跌幅,而实际上中国水稻供需基本上是平衡的,无论粳稻还是籼稻,库存都很大,并不应该有这样的价格动荡幅度。

  大豆也是如此,一位分析师说,东北大豆的年产量一般在600万~700万吨,有一年将近有一半的大豆以临时收储的形式进入了国库。大量大豆退出市场流通,加工企业只能靠进口国外大豆,国际市场上突然多出数百万吨的购买量,价格自然大涨。

  尽管国家的托市收购是为了保护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实际效果却并非如此。以大豆为例,大豆临时收储的价格从原来的每斤1.85元上调至去年的2.3元,一位熟悉情况的人士说,2012年黑龙江的大豆种植面积从原来的5000余万亩减少至3000余万亩,大豆的产量下降近三成。

  补贴新机制倒逼

  进入粮库的粮食中有些品种并不适宜久存,像水稻放久了品质下降很多。业内人士说,现在除了大豆,小麦、水稻、玉米也都在搞托市收购,除了收购发生的费用,保管也产生庞大的费用。

        2012年,中储粮政策性粮食收购数量为3747万吨,如果按照每吨2000元的收购价格(稻谷与小麦、玉米最低收购价格不同,有高有低,记者注)计算,需要动用资金约700亿元,如果这些粮食保管一年,按照2010年小麦收购预案,每年每斤小麦有0.035元的保管费用,3747万吨粮食保管一年要另外花费约26亿元。

  目标价格补贴制度,与美国2008年版农业法的反周期补贴(counter-cyclical payments)类似,2008作物年,美国农业法规定的小麦目标价格是每蒲式耳3.92美元,如果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美国农业部将按照差额补贴给农民。农民手中的小麦按照市场价格销售出去,不进入国库,这样市场小麦的供应量不会发生变化,而政府部门也不需要承担小麦的收购和存储费用。

  业内人士说,目标价格补贴制度听说有关部门在研究,但是否实施,何时实施,还没有确切的消息。

  对于现有的托市制度,中储粮在公开报告中则予以力挺。作为国内粮食市场调控的重要力量,中储粮坚决执行国家最低收购价、拍卖销售、跨省移库等调控政策,结合自身业务经营,密切监测市场变化,抑制区域性、投机性市场波动,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中储粮称,与国际市场大起大落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国粮食价格(除大豆外)保持平稳运行,成为全球粮食危机中的“安全岛”。

 

 

发表评论
评价:
24小时排行
联系我们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