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集团:超级航母不仅仅姓温
- 来源:互联网
- 日期:2012-02-08
- 编辑:admin
- 评论:0条
《农财宝典》记者 彭进
2011年,温氏集团总裁温志芬频频到全国各地签约新的养猪项目。每到一处,就会受到当地政府高层的热情接见,其中,不乏省部级官员。
作为全国最大的养殖企业,温氏集团绝对属于超级航空母舰,那些渴望招商引资的官员自然不愿也不能忽视。
2011年,该集团产值超过300亿元,仅生猪出栏就将超过660万头。而在2005年,其出栏生猪还只刚刚接近100万头——6年间,翻了6倍。
如此生猛的速度,精辟阐释了“强者恒强”理论和马太效应。
一路狂奔
2011年12月9日,温氏集团召开了总裁级干部考评会议,80多位总经理以上高管参与。如何打造千亿级企业,成现场众多高管热议的话题。
没有人怀疑这个梦想是画饼充饥。
吹牛皮、说梦话、套资金——养殖业从来不缺这样的企业。但温氏集团绝非此类,它曾经的辉煌战绩已足以证明其魄力与速度。
一组生猪出栏数据可勾勒其猪业扩张之史:
2000年,13.8万头;2002年,35.8万头;2005年,95.2万头;2006年,133万头;2008年,258万头;2010年,505万头;2011年,660万头。
可以发现,自2002年以来,温氏的肉猪出栏量年均增长速度达到惊人的33%。
华农温氏畜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蓝天就经常会被朋友问一个问题:“温氏发展如此快,是不是政府给了很多钱?”
他说自己总是笑一笑,然后解释,“各级政府对温氏都很支持,但并没有拨很多资金给企业,企业的扩张资金还是来于自身”。他认为,在各种配套体系支持下,温氏的养殖场拥有较高的生产效率,是支持企业飞速发展的动力之一。例如,国内每头母猪年提供的上市肉猪平均数约14头,而温氏集团每头基础母猪年提供的上市肉猪达到20.66头,温氏盈利远远高出平均线,自然不愁扩张资金。
据蓝天介绍,温氏集团10多年的养猪业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2002年——摸索期;2002-2007年——青少年期;2008至今——高速发展期。截止目前,该集团的专业养猪公司主要有3家:华农温氏、开阳公司、桂粤公司。养猪业务扩张到全国10个省,包括120个猪场,年出栏生猪超过660万头。根据规划,未来3年,它的年增长速度依然要达到30%以上,以实现到2014年出栏1360万头。
众所周知,出于土地、疫病等因素的制约,养猪企业面对扩张普遍较谨慎。近年来,尽管不少大型养殖或饲料企业的养猪口号喊得震天响,宣称投建基地的出栏数字动辄上百万头,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尚处于计划阶段,而且,其中还不乏一些企业存在借养殖圈地的嫌疑。
与之相反,温氏集团不但采取了一种令人震撼的高速度发展策略,而且真正做到了脚踏实地。据了解,目前,国内出栏量真正超过150万头的公司,只有温氏集团一家。
从数据上看,它早已经遥遥领先,远远把第二名甩在身后。
商业模式
欲速则不达。企业扩张,太慢不行,太快却也可能冒巨大的风险。温氏集团为何敢跑这么快?
有观察者分析,温氏集团的高速扩张,一方面,源于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受行业环境变革所驱动。
近两年,一轮资本跑马圈地建设大型养殖基地的热潮正在疯狂涌动。但适合养猪、欢迎养猪的地界却越来越稀罕。快速扩张,赢取资源,成了许多大企业乃至外资企业的首选。强者愈强弱者越弱的规律在企业发展史中屡屡应验。再不出手,可能黄花菜都凉了。温氏发力,亦正当其时。
而在绝大多数业内人士看来,温氏能够高速奔跑的秘诀很多,最重要的一条,是拥有了一种适应了当前各方需要的商业模式:它将“公司+农户”模式运用得炉火纯青。
这种商业模式,让温氏集团在三农问题痛煞中国的当代如鱼得水,上至政府高官,下至升斗小民都对它葆有好感。据报道,与温氏集团合作的农户约5万户,其带动致富的作用明显。2011年,温氏集团总裁温志芬等人到广东以外的地方签约建设基地,往往能够得到当地政府高层(其中甚至包括不少省部级干部)的接见和支持,足以证明温氏在政府眼里的含金量。
肇庆的一位饲料企业老板对温氏赞不绝口,他的观点是:“如果说中国畜牧业有一家企业不会倒闭,也不能倒闭,那就是温氏!和温氏合作的农户太多了!”
“公司+农户”就那么神奇吗?未必。实质上,并非每一个照葫芦画瓢的公司都能成功。
这种模式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很精细的设计,方可平衡公司与养户的利益,以防范其中蕴含的巨大风险。而从1983年到2011年,从家禽业到养猪业,温氏集团探索和应用“公司+农户”模式已经28年,它打过官司,掏过学费,其经验之丰富,远非普通同行所能比拟。可以说,这种平凡的商业模式,在温氏集团手中,真正化腐朽为神奇。
12月23日,蓝天告诉农财宝典记者,他也认为,“公司+农户”模式的应用,是温氏更容易在土地资源紧张的今天谈地成功的主要原因。其一,这种模式符合政策导向;其二,温氏集团养猪已经形成规模和品牌优势;其三,温氏集团已经形成了一套与农民合作的成熟流程。蓝天认为,温氏集团肯定能够顺利实现到2014年出栏1360万头猪的目标。
原始动力
业界流传着一个令不少人艳羡的笑话:温氏集团的门卫,开着奔驰上班……
这个笑话也许并不真实,但透露着人们对超级明星的某种想象。
从七户八股起步,这家企业至今是典型的民营企业,亦并非上市公司,却一直是令人瞩目的业界焦点。很多企业学习温氏集团,只看重它对外扩张的“公司+农户”模式,却忽略了其独特的内部体制和文化。事实上,温氏集团特殊的观念和体制,可能也是支撑其良性运转的强劲动力。
与大部分企业股权高度集中不同,温氏集团的股权分散在七千多名员工手中。简言之,它做着最传统的养殖业务,却并未出现传统企业的死结问题——老板牛逼员工却苦逼。因此,有人说,温氏集团的员工,幸福感相对比较高。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4月29日,温氏集团进行了第九次增资扩股,注册资本增至31.42亿元。其中温鹏程等45位自然人出资15.75亿元,拥有50.11%股权;而集团工会代表7000多名员工持有49.89%股权。该集团董事长温鹏程是最大的个人股东,持股比例只占3.01%。而在前十大股东中,5位温氏家族成员的股权加起来也只有13.3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温氏家族虽然实际领导着着温氏集团,但股权并未达到绝对控股。这家企业名为温氏,但并不仅仅姓温。在某种程度上,它让许多员工都做了老板。
民营企业中,能做到如此豁达境地的,可谓凤毛麟角。
一位关注农业20年的记者称,愿意分享,这才是温氏集团内部机制设计最让人佩服的地方,以温北英、温鹏程、温志芬为代表的领导层确实值得行业学习和尊重。
舍得才能获得。因为分享与合作,众多至关重要的资源被温氏集团充分调动起来,政策资源、人力资源、土地资源莫不如此。而技术资源的利用,也是一例。从该公司创业早期开始,以华南农业大学为首的高校力量就被深度引入,变身企业突飞猛进不可替代的推手。至今,华农大的众多教授仍然在该集团担任举足轻重的高管职务。
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学界,也无论是对员工还是对农户,这家深深地打上广东人务实和开放性格的企业,都能游刃有余,从容自如。
因此,对于它的未来,人们似乎并不需要担心。
相关阅读:
- 2020-08-12今日,海大集团市值突破千亿!
- 2020-07-10海大集团上半年净利增速或超55%
- 2020-03-17温氏股份调整公司组织架构 将成立水禽事业部
- 2020-03-06海大集团市值突破600亿元,再攀新高!
- 2020-02-28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 饲料企业记事(二)
- 2020-02-28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 饲料企业记事(一)
- 2019-04-15中国为啥要进口大豆?
- 2018-07-25中粮赵双连时代落幕 3800亿巨额负债待解
- 2018-05-22低迷行情下投资51亿养猪,是什么让这些企业敢逆市而行?
- 2017-04-07温志芬接替温鹏程担任温氏股份董事长
24小时排行
更多>>下载
联系我们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