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每日资讯 > 养殖 >

治理养殖污染“在引不在禁”

  • 来源:《半月谈》
  • 日期:2018-07-17
  • 编辑:admin
  • 评论:0
长江流域是我国畜禽水产供给的重要区域,但一段时间以来,滨水养殖在提供丰富畜禽水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污染。随着环保政策越来越严厉,多地大力推动退养禁养,效果显著,但池塘精养“隐形污染”成为治理难点。


 

畜禽水产“禁限退”成风潮

 

湖南益阳养殖户陈建南告诉半月谈记者:“我养猪已经30多年,以前就是挖一条排粪沟,把猪场粪污直接排到外面的稻田河沟里。全村养猪的都这样,整个村子臭气熏天。可是你臭我也臭,大家都没意见。去年全部拆了,我也得到了补偿。”

 

实际上,从2014年起湖南省就先后实施了湘江干流沿岸畜禽退养、洞庭湖养殖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等一系列专门针对畜禽养殖的治理措施。湖南省畜牧水产局科教环保与法规处处长肖光明说,省里不仅在洞庭湖和湘江流域划出禁养红线,还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城镇居民区和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以及重要水库等环境敏感区域划定了畜禽禁养范围。2017年底,湖南的“禁限退”工作基本完成。

 

全国还有不少地方在水产养殖方面进行了集中整治。全长423公里的清江是长江一级支流,由于网箱养殖无序泛滥,造成水质富营养化。2017年6月,湖北省宜都市对清江流域进行网箱整治,共计555个养殖户的86.47万平方米网箱被全部拆除。

 

“隐形污染”短期难根治

 

记者近日在南方某省会城市看到,高铁沿线数十公里分布着不计其数的小型池塘,如果不是每个都安装了制氧机,很难看出这是精养池塘。

 

相较于传统畜禽养殖臭气熏天、粪污横流以及网箱养殖密集分布水域的“壮观”,在长江流域常见的传统水产精养由于不会带给人视觉冲击,被称为“隐形污染”。

 

所谓精养,就是密度非常高、需要大量投饵投药、给水体带来严重污染的养殖模式。湖南某渔业企业承包了益阳大通湖全部12万亩水面,养殖密度超过规定密度的3倍,每年高峰时节,投入到湖里的鸡粪多达1万吨。这样的养殖模式持续了近10年,去年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叫停。

 

但许多精养散户仍在继续。记者在洞庭湖腹地的湖南南县茅草街镇庆丰村采访时,看到一名村民正在往自家几亩池塘里投肥。尽管闻不到任何异味,但当渔民双脚踏进鱼塘时,里面立刻翻涌起肮脏的深绿色水波。

 

湖南益阳市南县环保局环境管理股股长罗龙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池塘,不用测就能看出水体已经严重富营养化,目前仅南县就有20万亩左右。这不仅在洞庭湖区,整个长江流域都不鲜见。

 

目前湖区取缔精养池塘,基本是针对养殖企业,对于散户还没有办法。这主要是因为绝大部分农户主要经济来源就是这“一亩三分塘”,而他们又多是没有其他技能的中老年农民。另外,很多散户的精养池塘不在省里划定的禁养范围内,贸然关停,于法无依,也会损害老百姓的利益。

 

养殖治理要防止“一禁了之” 

不管是治理畜禽污染还是水产污染,都要防止“一禁了之”的简单模式,既要保持合理的环保压力,更要将治理重心放在“环保之外”,通过升级转型、协会带头等方式,帮助农民走上可持续养殖的道路,这样才能避免传统养殖污染死灰复燃。
“沅江市已于去年6月将境内南洞庭湖的绝大部分矮围拆除完毕,但目前反弹非常严重。”湖南省沅江市渔政站副站长左德明说,今年3月,甚至有养殖户投毒,把鱼毒死后再养虾。目前,沅江市对矮围反弹持零容忍态度,但治理难度较大。
江苏省农委畜牧业处副处长潘雨认为,治理养殖污染关键在引不在禁,比如引导养殖户走种养结合、集中处理的路子。
湖南省水科所所长伍远安表示,对养殖污染治理不能掉以轻心,但也不能陷入“谈渔色变”的极端。比如养珍珠、搞网箱,只要控制在一定比例的水域,科学规划、合理养殖,对水体其实是有益的。要反对的,是过量、无序的养殖。
尽管各地渔民转产转业曾一度风风火火,但热闹之后“返湖返渔”现象也较为普遍。除了需要真正落实相关政策外,还要给予渔民具体的生产指导。既要鼓励散户渔民加入行业协会、渔业合作社等组织,也要通过扶持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企业来吸纳接收散户渔民。
高标准的绿色养殖模式成本巨大,普通农户无力承担,需要引入社会资本来推动,这样既能实现绿色养殖,又能弥补被禁产能。
(原标题:治理养殖污染“在引不在禁”)
发表评论
评价:
24小时排行
联系我们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