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每日资讯 > 养殖 >

一号文件向养猪业环保施压 解读生猪业八大看点

  • 来源:新牧网记者 郭立涛
  • 日期:2015-02-10
  • 编辑:admin
  • 评论:0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锁定三农问题,成为自2004年以来第十二个姓“农”的一号文件。内容包括: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粮食安全问题首当其冲

一号文件共分五部分32小点,首当其冲仍是粮食安全,文件也针对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出了许多细化要求。对于生猪养殖行业而言,粮食安全问题首先体现在玉米、豆粕的安全上。

我国生猪饲料采用的是玉米-豆粕型营养配方,庞大的养殖量对玉米、豆粕的需求巨大,由于国内自产不足,需要靠进口来补齐。据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共进口玉米260万吨,进口大豆超过7100万吨。而2014年我国玉米产量为21567万吨,大豆产量为1220万吨。如此看来,我国大豆还处在基本依赖进口的老常态,而玉米虽然能够满足基本的自给自足,但随着中国肉类的需求特别是猪肉的需求不断增长,饲料的需求也随之上升,在国内产能提升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玉米供应缺口势必扩大,增加玉米进口不可避免。美国农业部在发布的《中国未来十年肉类需求上升,饲料进口增长》报告称,中国将在202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玉米进口国。

饲料原料过度依赖进口,造成了养殖成本高启,致使中国猪肉丧失国际竞争优势。2013年,美国转基因玉米、大豆问题更是引起国内猪肉安全恐慌,消费者担忧生猪饲喂大量转基因玉米、大豆制成的饲料会影响生猪健康,进而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中国生猪产业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要结合中国粮食生产的优势尽快找到替代玉米-豆粕型饲料的营养配方,以减少对进口玉米、大豆的依赖。

现代农业面临转型

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生猪出栏量基本保持着一个平稳增长的趋势,即使在2014年惨遭全年行情深度低迷也是如此。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生猪出栏量达到73510万头,同比增长2.7%。而相比之下,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程度还很低。据资料显示,2013年生猪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场超过25.5万个,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40.8%。而根据“十二五”规划,生猪规模养殖比重在2015年要达到45%-50%。即便如此,脏、乱、小仍是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当前的主要特征。

一号文件提出,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强调,要保持农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就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片面的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方式,要把它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发展方式来,要把它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养殖业还仅仅停留在数量上的增加,还没到‘精耕细作’的程度。”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副会长荆继忠表示,生猪养殖企业要冷静并客观考虑市场需求稳定生产,政府再运用市场化机制和行政手段进行规划和管理,行业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而经济效益的提高,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建议要把生产、加工、销售连起来,延长产业链、扩充价值链,做出“第六产业”。

环保高压将成常态

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对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支持力度,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增强畜牧业竞争力。

近年来,在政策导向和市场竞争倒逼下,我国生猪规模化步伐在不断加快,其优势也在市场的浪潮中经历了考验。2014年,在“亏本”与“跑路”的喧嚣中,正大、温氏、雏鹰农牧、牧原股份等大型农企却逆市扩大。温氏4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落户湖南靖州、罗牛山3.5亿元建10万头现代化猪场、新五丰新增年出栏35万生猪项目……这种动则数十万出栏、几亿元投资的规模化产业布局在近几年并不鲜见,而这种规模化发展的步伐相信在日后会越迈越大。

然而,生猪规模化的发展也加剧了环保的负担,养猪产业受到打压,已是“拆”声一片。今年一号文件也提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加推广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以及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给我国生猪养殖业戴上了双重“紧箍咒”,各地禁限养规划也让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在环保高压面前,像罗牛山这样的大型企业也难逃环保罚单,环保问题无疑成为了生猪产业发展的瓶颈。

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研究员宫衍海表示,一号文件指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将由求量转变为求质量和效益,其实就意味着生猪养殖这种耗粮、污染的行业其养殖规模的总量会被调整和控制,后续政府审批新建猪场时环保的门槛会越来越高。

畜牧电商发展可期

在一号文件还未面世之前,就已有人提出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农村电子商务可能得到重点关注。结果不失众望,一号文件对涉农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予了明确支持。

我们可以看到,从2013年“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到2014年“启动农村流通设施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提升工程,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再到2015年“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作为农业信息化的一部分,涉农电商之路在一号文件一步步指引下逐渐明朗。

畜牧业电子商务在2014年被业界人士热议,部分企业欲抢占先机忙于织网。如大北农布局“三网一通”,将传统农业与互联网、物联网、优质服务理念、金融平台等相结合起来,欲转身成为农业产业链运营商;雏鹰农牧不惜关停运营仅5个月的雏鹰在线重织新网,欲用专业电商团队打造以游戏、社交平台为主,依托粉丝经济,并结合电商平台的新型营销模式;新希望则联手京东,为公司农牧产业链上各方主体提供以电商为中心、物流及金融为两翼、信息和技术为支撑的综合服务平台。企业间的酣战不知不觉间从实体市场转入虚拟市场,似乎传递着一个信号:谁能“占网为王”,谁就能“剩者为王”。

荆继忠表示,电子商务虽然能够扩大信息传播的渠道,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互联网信息的可信度打了很大的折扣,要保证信息的质量,才能在农民心目中树起口碑。在农村,信息短板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对企业的品牌和诚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食品安全倒逼产业规范

三聚氰胺、瘦肉精、转基因玉米……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倍受关注及争议。2014年末,央视曝光连跨11省区病死猪肉案让举国震惊,全国多地水源抗生素污染问题更是把养殖业推到了风口浪尖。食品安全成为了养殖业的一大痛脚。

此次一号文件7次提到“食品安全”,从标准化生产、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地方政府法定职责、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等,到建立全程可追溯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凸显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综合治理的决心。

其中,可追溯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搭建各地区在2013年就已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目前已初具雏形。“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二维码等信息技术手段的成熟为食品可追溯提供了便利,现在养殖场通过移动终端等工具记录生猪养殖过程的各类数据,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知道猪的一生是怎么过来的了。”宫衍海说。

而当前,兽药的生产流通也开始实施二维码追溯,根据农业部发布的第2210号公告,到2016年6月30日前将实现所有兽药产品赋二维码出厂、上市销售,有望实现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全过程追溯管理。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饲料生产、流通和使用也可能会实施二维码追溯。届时兽药、饲料、生猪三大信息库整合,生猪养殖生产过程将更加透明,迫使生猪养殖场不断规范生产流程,同时也加速了市场优胜劣汰的节奏。生猪产业发展将更加规范化。

猪价调控趋重市场定价

近年来,猪价起伏波动较大,猪周期也脱离轨道,规律难寻。为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200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六部委根据一号文件“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扩大猪肉储备”精神,制定《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采取以临时收储为主要手段调控生猪市场

2012年,在一号文件“抓紧完善鲜活农产品市场调控方法,健全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的指引下,六部委对《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进行修改完善,发布《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临时收储成为了政府调控生猪市场一只强有力的有形之手。2013年价格调控预案被一号文件再次委以调控生猪市场的重任。

2014年,生猪市场调控方式开始转变,开始探索生猪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完善生猪价格调控体系。而2015年的一号文件也提出,将积极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合理确定肉类等重要农产品储备规模,并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财政奖励补助政策。临时收储趋于理性,在保证农民收入的前提下,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将慢慢褪去,生猪市场将更多交由市场来调控,这有利于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的一贯政策是三农的支持力度不减,惠农的政策不减,但未来,依靠财经大规模投入的方式已经不可能了。这就要求我们从过去的依靠财政解决三农问题,转到微观上要激活各个主体的积极性的发展模式上来。在财政投入不能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必须使‘三农’难题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得到切实的解决。”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速由高速到中高速稳定发展,未来财政支出更强调社会兜底。。

猪场借贷融资空间宽松

一号文件提出,要主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农民需求,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信贷、金融监管等政策措施,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确保农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比例不降低。

而在一号文件面世第4天,中国人民银行于2月4日决定,自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表示,此次央行降准是对中央一号文件的响应,支持农业发展。

齐鲁证券分析师认为,对于支农金融机构的额外降准0.5个百分点、对农发行额外降准4个百分点,社会信贷资源会在政策领导下加速向三农领域倾斜,为农村基建、农业企业融资、社会资本介入等提供更多支持。同时额外降准表明政府在农村金融领域支持力度在持续加大,后续预计在保险、信贷担保、债券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会逐渐落地。

同时,一号文件也鼓励开展“三农”融资担保业务,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完善银担合作机制。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债券。

对此,畜牧行业中已有大型农企逐步切入农业产业供应链金融。大北农集团推出农富宝、农富贷等,欲构建以农信网为核心的农村商务金融服务体系;新希望以传统担保模式为根基,设立新希望慧农公司、普惠农牧融资担保公司加大布局农村普惠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康达尔也于2月1日正式推出丰收贷,全力布局农业金融。

宫衍海表示,未来经销商承担的放款、垫资的职能可能会被像大北农这样一些规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提供商,通过一些规范化的产品所取代。优质的大养殖场可以通过农信贷,由企业担保向银行贷款;稍差一点的养殖户通过农富贷,由大北农提供小额贷款;小养户则仍由经销商提供借贷,但会通过规范化的产品实现,比如农农贷。

金融政策倾斜,相信会给原本资金紧张的猪场提供更为宽松的借贷融资空间,解决猪场发展资金紧缺的燃眉之急。

土地确权助力家庭农场

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土地等资源性资产,重点是抓紧抓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扩大整省推进试点范围,总体上要确地到户,从严掌握确权确股不确地的范围。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

对于早期存在的规模猪场,用地大多从农户手中流转而来。然而,农村集体所有、农户分散经营的土地,在很多地方由于权属边界不清晰、权证管理不善,猪场投资人虽然通过流转得到用地,土地经营权却往往没有随之流转,导致纠纷不断。猪场在转让或收购过程中,土地转包也成问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问题亟需解决。

2012年,农业部办公厅发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规程(试行)》通知,部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目前,广东已在全省开展土地确权试点,计划2016年底前基本完成土地确权工作。

2015年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也发布了《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上进行了分类指导。《意见》对能进入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农村产权交易品种进行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四荒”使用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等。《意见》明确指出,交易品种将不涉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依法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集体土地承包权。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以后,农民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承包地转让经营,获得租金,同时又不用担忧失去对土地的承包关系,为土地在更大范围内优化流动配置和发挥作用拓展了巨大空间。

随着土地确权工作的推进,土地流转将变得更加灵活和便捷,土地纠纷减少,零碎土地形成规模将有利于家庭农场的发展以及种养模式的推广,有利于生猪规模化程度推进。

 

 

 

发表评论
评价:
24小时排行
联系我们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