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每日资讯 > 养殖 >

丹麦猪肉生产中的合作制度

  • 来源:科学养猪
  • 日期:2014-10-27
  • 编辑:admin
  • 评论:0

  一、丹麦屠宰合作社概况

  丹麦合作社的思路起源于1844年,有英国的洛奇代尔提出,起初只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农场聚集起来组成合作社。这种模式成立的诱因是保证农场主/成员的资金、贷款的安全,由于现在合作社发展壮大,已不需要各成员来分担风险了。丹麦屠宰合作社在组织原则上坚持一人一票、限制资本报酬、惠顾者返还等,在组织形式上实行代表大会和董事会制度,经营管理层由董事会聘任。在运行机制上则按有限责任,对外实行公司制。因此,“丹麦皇冠”合作社又称为“皇冠合作社公司”。屠宰合作社规定,社员必须把自己的全部产品卖到合作社,合作社有义务收购社员生产的产品,进行加工、销售,但坚持市场定价,不为社员承担价格风险。丹麦没有合作社法,合作社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样,受商法的约束。

  丹麦第一个合作屠宰场——霍森斯联合屠宰场创办于1887年,当时合作社成立的原因是汉堡对丹麦猪肉开始征收德国关税,出口到德国的熏肉业务停止,而丹麦不得不通过海路出口到英国,而英国需要预定更瘦的猪肉即丹麦长白猪——“熏肉猪”,至1990年合作屠宰150天。19世纪50年代,新合作社的增长速度减慢了,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实力日益增强,目前全国共有合作社30个,涉及农业、消费、信贷、住房、保险等领域。相当一部分合作社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发展成大型企业集团,在全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主要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出口等方面控制着相当大的份额,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生猪屠宰合作社。丹麦能成为养猪大国,屠宰合作社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丹麦96.3%的生猪屠宰及其加工产品由合作社完成。2001底,丹麦最大两家生猪屠宰场的合并,使丹麦屠宰合作社几乎垄断了丹麦生猪业及其加工品市场。合并后的“丹麦皇冠”屠宰合作社不仅成为丹麦,也是欧洲最大的屠宰联合体。“丹麦皇冠”现拥有26家生猪屠宰场,6家熟食加工厂,雇员总数20400人,带动养猪农户2万户,丹麦近90%的生猪屠宰加工都由“丹麦皇冠”来完成。

  二、一体化经营、联合育种、资源共享

  丹麦的屠宰合作社拥有一流的肉制品加工设施,先进的产品检测手段,高效的运输和销售管理体系,从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经营。在丹麦皇冠合作社的屠宰场,有一套KC体系,主要用来检测猪肉以及猪肉脂肪含量,根据检测结果来确定猪肉等级,确保达到客户所期望的标准。作为一个集屠宰、加工于一体的国际化公司,皇冠合作社还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要对猪肉进行分割加工,以满足不同国别的需求。合作社还有自己的运输部门,与丹麦及欧洲大运输公司有着紧密的合作,通过精确和高效率的仓储运输,及时保证客户需要。从种猪育种到繁殖、饲养、屠宰、检验、检疫等各方面为养猪社员提供系列化服务是屠宰合作社的重要功能。由于合作社提供了良好的系列化服务,在与私营企业的竞争上占据了优势,逐渐形成合作社主导生猪屠宰市场的格局。

  在育种方面设有国家人工受精站,为各农场提供优质的精液。国家人工授精站从各猪场中强制性的选育品种性状优良的种公猪,实现联合育种、资源共享。下图显示丹育种猪遗传改良的成果:

  图1 丹育种猪遗传改良——年断奶仔猪数(2000—2010)

 
  从上图可以看到丹麦母猪年断奶仔猪数从2000年的22.5头上升到2010年的28.1头。那么,丹育高繁殖性能的奥秘是什么呢?丹育的公猪使用时间短,其中长白、大白公猪平均使用5~6个月,杜洛克使用9~11个月,使精液的质量得到保证。另外,由于其育种系统是公开透明的,数据具有可追朔性。
 图2 丹育种猪核心群测定结果
品种
窝产仔数
产后5天活仔数
头胎母猪百分比
长白
15.5
12.4
73.2
约克夏
15.8
13.0
57.5
杜洛克
9.8
——
59.2
 
  丹育体系中育种群系数非常大,纯种母猪共约6.8万头。从上表也可以发现,母猪的世代间隔也比较短,长白猪——73.2%的头胎母猪,大白猪——57.5%的头胎母猪。现在丹育育种的新任务是培育更多优良的新性状、控之重猪的使用年限,母猪必须具有带奶14头仔猪的哺乳性能,并进一步提高生长育肥仔猪的存活率。

  三、合作社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发展优势:1、垂直整合的一体化猪肉食品链;2、交易成本相对较低的高效猪肉链;3、产品供应安全性高;4、相对较低的资本需要(供应商只负责自己的部分);5、较好的市场平衡(规模经济)供应食品公司和超市。

  发展劣势:1、难于吸引注册资本;2、合作社成员既是股东又是供应商,会引起利益冲突;3、“走向全球化”的潜在弱势,例如“丹麦皇冠”要在美国设立屠宰中心,将会迎来合作社成员的反对,因为农场主更感兴趣的是“产品在丹麦生产”;4、丹麦猪肉生产的垄断会导致成本增加和竞争力下降。

  四、丹麦屠宰联合社的发展趋势

  联合与合并是丹麦屠宰合作社的重要趋势 自第一个屠宰合作社建立至二战前不到50年的时间里,丹麦屠宰合作社发展到61个,遍布全国各地。二战后屠宰合作社在数量上没有太大变化。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屠宰合作社开始了大规模的合并。不断的联合与合并,使丹麦屠宰合作社的数量不断减少,而规模不断扩大。1970年,丹麦有50个屠宰合作社;1980年减少为18个;1990年减少到5个;2000年仅有3个。2001年底, 占国内市场份额75%的“丹麦皇冠”(DanishCrown)与占国内市场份额15.7%的“斯帝夫—郝伯格”(Steff-Houlberg)合并后,使丹麦屠宰合作社仅存两家。数量上的减少,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形成了生猪屠宰市场事实上的合作社垄断格局。

  国际化规模经营是丹麦屠宰合作社发展的新趋势 2001年底,丹麦皇冠合作社与瑞典拉奥合作社之间实现了跨国合并。这是丹麦合作社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形势下发生的最大变化。尽管有人反对合作社合并,并对其发展前景表示怀疑,但跨国界的合作社合并,无疑一个创举。

  原标题:丹麦猪肉生产中的合作制度

 

  •  

     

     

发表评论
评价:
24小时排行
联系我们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