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每日资讯 > 养殖 >

农村养鸡倒闭调查 养多赔多如遭禽流感

  • 来源:互联网
  • 日期:2014-07-08
  • 编辑:admin
  • 评论:0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食品也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发展林下生态养鸡也很快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出路。眼下,在精准扶贫的推动下,陕西商洛市不少农民瞅准林下养鸡产业。但是,有句俗话说得好,“养殖如赌博,投资需谨慎。”记者近日对三年前发展势头很好的陕西镇安县青铜关镇白树村林下养鸡关门歇业进行了调查。
 
 
曾是生态养鸡村
 
 
记者来到青铜关镇白树村四组张世彦的林下散养鸡场。核桃树下,圈起来的林地养鸡场已改种上了玉米,鸡舍也已废弃,鸡棚石棉瓦已断裂,显得破烂。唯一还完整的是鸡舍外墙上那宽大的“绿色生态养殖基地”的宣传栏还十分醒目。
 
 
“听上面说搞林下养鸡赚钱,要在我们村里建一个林下生态养鸡示范基地,前年光我们四组就有四户搞林下散养鸡,我的核桃林下养了1200只。”张世彦指着破烂的鸡舍说,没想到一年就赔了4万多,现在村里一听说养鸡,头都摇得跟拨浪鼓似的,绝不会走养鸡的路子。
 
 
和张世彦一起搞林下养鸡的还有同组村民姚永枝,前年也养了1200多只,本想就在家门口靠林下养殖挣钱糊口,没想到前年七八月份鸡仔发瘟,弄得血本无归。姚永枝说:“村里养鸡产业就跟遭遇禽流感一样,全部倒闭了,大家是闻鸡色变。”30多岁的青年徐振国,移民搬迁后,也在老屋场树林下圈地散养了2000只鸡,除了一部分管理不善死后,留下来的也没卖上好价钱,赔了6万多,只好出门打工去了。
 
 
坚守两年终放弃
 
 
“媒体曾报道你们这里有一个养殖大户,一只鸡卖到800元,现在情况怎样?”“他赔得最多,最低不下十几万。”当记者询问时,张世彦抢过话题对记者说。
 
 
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曾卖过800元一只鸡的林下养殖场。整个被网起来的山林里,只有一户人家,树林下梯田的地里也已经种上了玉米。“娃们又出门打工去了,养了两年的鸡,死的死,剩下的去年腊月以每斤13元的价格贱卖出去了。”70多岁的老姚告诉记者,孩子姚勇和姚西博兄弟俩投资几十万元搞的林下养鸡场,坚持了两年赔了十几万,可是要强的孩子们和别人谈起养鸡的经历,绝不提赔字。
 
 
老姚说,几年前,自己两个孩子一次性弄了1万多只鸡苗,才开始没经验死得多,后来成活率高点了,老三姚西博还专门把成年土鸡拿到杨凌农科大设立的质检中心检测,未发现药物残留,说是生态鸡已达到无公害标准。“在杨凌农博会,确实卖过一只鸡800元的事。但是鸡不吃抗生素成活率低,长得慢,全靠买粮喂养,代价很高。去年刚把成活率弄上去,结果没人前来购买,拉出去卖了几次,人家不相信是林下生态鸡,最后只好贱卖算了。”
 
 
谈起已经掌握了林下养鸡技术,是否还想养鸡致富,老姚苦笑道,“孩子们肯定不再做林下养鸡了,都赔了那么多钱。我一辈子最苦的就是这两年帮孩子养鸡。眼看着鸡苗一只只死去,又不喂抗生素药,孩子着急睡不着,我们也跟着揪心。后来找到了窍门,把鸡的成活率提高了,全家人开始感觉有了希望,结果没人上门买,弄到市场上卖吧,那里鱼龙混杂,想买的人不认可这是原生态无公害土鸡,听后心真凉到脚跟了。孩子们仔细算过,一只鸡从出壳到长到6斤左右出栏,8个多月吃粮花费150元左右。成长期服用的中药、食补不下25元,不算成本,一只鸡的成本在180多元左右。最后没人过问,只好一百多元一只和农村笼养鸡一样的价格卖出去了。”老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不算养殖的人工费,一只鸡就赔了50元,养的越多,就赔得越多。
 
 
记者了解到,曾雄心勃勃,想靠林下养鸡致富的姚家兄弟俩,梦想着有一天能打出镇安林下土鸡的大品牌,结果经过几年的摸索,掌握技术后坚守了两年,还是选择放弃,又转而出门打工赚钱去了,老屋场只留下一院土房子、两个老人和围起来的几十亩空荡的山林。
 
 
养殖户缘何放弃
 
 
林下养鸡对于开发利用林地资源发展经济、巩固和推动林权制度改革有重要的作用,是当前产业扶贫的发展项目之一。但记者在走访调查时发现,和白树村林下养鸡短暂发展便突然消失一样,商洛市不少地方的养殖业也出现过类似情况,有许多鸡舍,猪舍都空闲着。
 
 
“我们只是想到像笼养鸡一样,喂养技术简单易学,没想到鸡多了,互相捉来捉去,最后好多鸡的肠子都被捉出来了,导致鸡死了不少,也不知道怎样管理。到七八月份发鸡瘟,就是鸡拉肚子那种,畜牧站的人也来了,给药吃还是挡不住,有时白天一早要拣走几十只死鸡。”张世彦说,村里林下养鸡的失败,大多数和他家的鸡一样,养着养着,饲料喂完了,最后鸡也就剩下几十只了。
 
 
“由于林下养殖,其卫生、防疫、饲养基础设施差,抗击疫病侵袭能力较弱,所以科学规划管理和掌握养殖技术很关键,而老百姓一般不关注这些科学技术,等鸡病来了着急时已经迟了。”长期从事畜牧防疫工作的镇安县畜牧站职工王功尚告诉记者,林下养鸡比小型笼养和大型圈舍养殖的技术含量要求更高,但农村老百姓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技术欠缺是导致养殖户屡养屡赔的关键所在。
 
 
据王功尚介绍,散养鸡发生死亡的主要阶段是0~30日龄,该阶段由于受温度、环境、饲养等因素的影响,鸡发病率、死亡率较高。因此,散养鸡在育雏室中育雏的30天内,应控制好温度和湿度、温度与雏鸡的体温调节,小鸡苗在鸡舍期间,要饮用凉开水或清洁的饮水,并要先饮水再吃料。“鸡到青龄期才可大规模林下放养,要注意养殖密度要合理,不能超过养殖容量。农村一般不知道要进行轮放围养,长期在一个地方过度密养鸡,容易造成资源过度占用,造成疫病防控困难。对于养殖林场的布局和鸡舍等都要科学合理规划,避免密度过大,场地裸露太多,影响林地生产和废气的自然消纳等,还要及时对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免产生交叉感染,影响养殖环境。”
 
 
打响品牌是出路
 
 
“白树村的林下养鸡户能想到请专家对所养的鸡做无公害检测,这种意识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但是当他们好不容易把鸡养出来了,结果要么因价高,市场不接受,要么购买者担心以次充好,得不到消费者认可,最重要原因是我市林下养鸡项目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没有品牌意识,所以往往有的把鸡养出来了,也卖不上价格。”长期关注商洛产业扶贫研究的任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像外地不少林下养鸡,一只鸡要卖到80多元一斤,甚至更多,是因为人家已经打出了品牌,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在镇柞、山阳一带,还保留有抗病性很好,肉质鲜美的‘九斤黄’鸡种,这种鸡经过几百年的农村散养,已经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环境,很受外地人和本土群众喜欢,我们可以把这些鸡和外地优质柴鸡进行杂交,创出自己品牌来。”任杰说,在精准扶贫中,地方政府引导群众产业致富的同时,在品牌战略上也要下功夫,可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对特色产品进行开发、包装,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形成富有商洛特色的林下绿色生态鸡品牌,以“肉鲜、味美、原生态”等优点,提高市场竞争力。
 
 
记者采访时,也遇到一些种养殖企业诉苦:由于缺少市场交流信息平台,我市很多农业绿色生态产品在涌入市场后,导致市场相互竞争,出现优质无价、优劣等价现象;当地产品由于数量供应稳定性差,也很难进入超市。
 
 
原标题:【白树村林下养鸡消失的背后】
 
 
摘自商务日报




 
 
发表评论
评价:
24小时排行
联系我们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