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每日资讯 > 养殖 >

广东破题“公司+农户”禽畜养殖污染治理

  • 来源:互联网
  • 日期:2014-06-13
  • 编辑:admin
  • 评论:0

  一边是现代化大型养殖公司,废渣可以变成高效有机肥,黑臭的废水几经处理后清澈见底,可养鱼、可用于林木灌溉;另一边,散布在山间村落与公司合作的养殖户,仅仅只有简单的沼气池,养殖废水废渣很多时候直接排放到溪河之中。

  近日,笔者随省环保部门人士在云浮市新兴县等地方调查发现,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了农户致富并降低了养殖风险,却在污染治理上存在冰火两重天的情况。

  据专家测算,1头猪产生的废水相当于7个人的生活废水排放量,畜禽养殖污染是我省农业农村主要污染源之一,并给污染减排目标的实现带来阻力。在“公司+农户”的标准化养殖在许多养殖大县陆续发展背后,如何避免污染转移与扩散?各地在发展农村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天平”上正寻找破局之道。

  一种模式 两种状况

  蜿蜒山间的新兴县?竹河是新兴江的上游支流,两岸竹林与灌木成片,一派农村田园风光。然而,岸边错落于山林中的农家鸡舍、猪舍,却是污染河流的隐患。

  笔者在其中一个河段看到,岸边林木清理后留出的大片空地上,个个蓝色大铁棚搭起了10排鸡舍,其中3排已经养满了小鸡,凑近铁棚就可以闻到浓烈的鸡粪味,最近的鸡舍离?竹河不到5米。现场管理人员介绍,这是与云浮某大型养殖集团公司合作的一个养鸡场,场中现有鸡苗5万至6万只,鸡苗统一由该公司提供,成鸡也由公司统一收购。

  这里虽然每个鸡舍都留了个缺口并连通到排水沟里,却看不见任何污染治理措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直接流入?竹河。

  比起养鸡场,养猪场的污染更为明显。在几公里外的河头镇枫木咀村,一条小山沟蜿蜒而上,水流正哗啦啦流入?竹河。紧挨着小山沟的上游,一个规模化的养猪场映入眼帘。“我们合作养猪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猪场的老板阿琪(音)介绍,他的合作方也是上述鸡场的同一家养殖公司。“我场里共养有生猪1000头。我们村与公司合作的养猪场就有6个,每户生猪存栏量在200头至1000头之间不等。”

  笔者在现场发现,该养猪场只配套了简单的沼气池,没有其他环保设施。猪场地面不时有散发着恶臭的猪粪猪尿溢出,几根白色管道将猪舍排出的养猪废水直接排到了山沟里,随意堆放的猪粪被大雨一冲,很容易就随着流水进入山沟里。

  与小散养户糟糕的环保情况相比,在新兴县太平镇,该养殖企业自身的养殖场;罗陈猪场又是另一番景象。又黑又臭的养猪废水,经过隔渣、沉淀、发酵、厌氧、曝氧、加药等环保工艺处理之后,变成了清澈无味的清水。这些清水再接入三个大鱼塘之中,经过三级氧化、水浮莲吸附氮磷等物质,最后再排放到外环境中,鱼塘之中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

  “在旱季的时候,养殖废水将被抽到山上用于果树灌溉,不外排。”该猪场技术人员介绍,养猪场中产生的猪粪,在猪圈的时候就通过干粪清理掉60%;70%,残余的猪粪通过固液分离、隔渣等工序,被再次分离出来。

  猪粪最终被运到同属公司的润田有机肥厂,经过发酵等工艺后,变成一袋袋有机肥料销往各地。由于企业规模化程度较高,罗陈猪场投入380万元进行严格治污和循环利用,不仅减少了养殖污染的危害,而且还提升了副产品的附加值。

  探因

  经费不足困扰农户参与治理

  小散养户与母公司环保工作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局面,凸显了“公司+农户”养殖模式面临的环保困局。当地环保部门人士透露,新兴县目前存在大量此类模式的养殖场,这些养殖场由于资金不足、环保意识薄弱等原因,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跟不上环保要求,给当地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据笔者走访调查,不止新兴县,与该养殖公司合作的散户还扩大到周边市县的交接地带,部分散户把养殖废水排到鱼塘里养鱼,就认为是环保处理,然而由于排污量大,鱼塘沉淀的淤黑底泥需要不定期清理,深黑的废水就随之排到周边的小溪或小水库。

  当问及是否意识到这样会影响环境时,养殖户不以为然:“农村里养猪一直都是这样的啦。”

  “公司自建的猪场和加盟的养猪小区建设标准较高,粪污处理问题解决得好,能够符合环保要求。但是,散养合作农户由于观念以及资金原因,粪污近乎直排现象严重,这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公司罗陈猪场一位负责人坦言。

  农户与公司合作的养殖模式,实际上是公司将鸡苗、猪苗委托给农户代为饲养管理,在饲养管理中从公司领取的鸡苗、饲料、药物等,产权归属于公司所有,农户对公司委托饲养的产品负有管理责任。

  走访中,不少养殖散户认为,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公司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及防疫指导,提升了农户养殖的专业化水平。而且在养殖初期,农户就跟公司签订了成猪回收的价格,农户得以规避市场肉价变动带来的风险。

  然而,公司将鸡苗、猪苗委托出去的时候,如何避免产生新的污染?据阿琪等养猪场老板介绍,一个1000头规模的养猪场,一年获利大约是10万元。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这算一笔不菲的收入。不过,猪场老板也指出,获利10万元是在没有雇工的情况下,如果忙不过来需要请工人帮忙,利润又会减少。而且猪苗在养殖过程中死亡,这个损耗也由农户自己承担。所以,他们对环保方面的投入根本没有积极性。

  去年开始,该公司出台了新政策,要求与公司合作的养殖户必须在养殖场建有沼气池。每个直径50米左右的沼气池,补贴7000元。但是,建设这样一个沼气池的成本大约是1.5万元。环保部门人士却指出,仅建简单的沼气池,畜禽废水难以达标,如果要上污水处理设施,估计要投入数十万到上百万元。

  然而,有农户就提出,建沼气池已经给了他们很大的负担,“如果还要我们上其他治理设施,我们一年辛苦下来等于白干”。在农户看来,这个任务只能交给公司去解决。

  况且,沼气池设施建起来有没有人管也是问题。有农户反映,公司的技术人员虽然经常到合作农户养殖场中巡查,不过他们主要关注的是猪场是否从其他途径买进猪苗来养殖,有没有按照规定使用公司专供的饲料等与肉品质量挂钩的问题。

  整治

  水源区内养殖场逐步关迁


  云浮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提到,随着合作养殖户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云浮市相关部门也多次敦促养殖公司尽快想办法解决。该集团公司原来也做了计划落实相关的整改措施,但是由于去年该企业效益不可观,整改工作迟迟没有得到落实。

  “养殖废弃物对水资源的污染尤其明显,一头猪的排泄量相当于13个人产生的垃圾。”在4月8日召开的新兴江综合治理调研会上,新兴县副县长何炳友介绍,新兴江上游的养猪场排放的养殖垃圾,是造成沿线河水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

  “鸡场还定期清理鸡粪,养猪场由于每天要定期冲洗,猪的粪便废水直接排放到沿线河流,近十年来养猪行业的规模化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新兴江的水污染。”新兴县六祖镇党委委员李铭介绍,由于养殖业是全县的支柱产业,对养殖业污染的整改工作一直难以实施。

  目前,新兴县开始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作为新兴江污染整治的重要一部分。首要工作是将新兴江沿线分散的养殖污染源摸底、登记。

  普查结束后,当地计划搬迁或关闭位于水源保护区、禁养区、城镇中居民区等人口集中地区的畜禽养殖场,引导畜禽养殖业走生态养殖道路,减少畜禽废水直接向环境水体排放,并通过实行环保规划、环评、“三同时”、排污申报、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和污染限期治理等制度和监管措施,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

  事实上,作为畜禽养殖量位于全省前列的养殖大县,近年来,新兴累计投入9000多万元对畜禽养殖业进行整治,建设有机肥厂、沼气池、污水处理设施等一系列污染治理设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得到有效控制。然而,这些较为齐全的治理措施大多集中在县里的生态文明村或者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示范点。对于数量庞大而集体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散户,如果严格按照环保标准执行并清理,农户的生计如何维持?当地政府部门更寄望于合作企业承担起污染治理的责任,或者将更多的政策性扶持资金下沉到基层。

  企业应加强担当

  散户需“环保扶贫”

  观察

  新兴县的情况只是一个缩影,类似的污染困境在国内许多地方也曾出现。2011年,华英农业因没有同时为合作农户提供治污设备,养殖户们直接将鸭粪未经处理便排进河南潢川县小潢河,引起“大面积腹泻”事件。

  当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子仪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如此点评,“公司+农户模式在带富农民的同时,也扩大了污染面”,多数养殖户考虑更多的是利润,并不太愿意投资进行污染治理。而当地政府,虽然也看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往往又提不出更好的解决农民就业的办法。

  众所周知,“公司+农户”模式的原动力,便是以小博大,用较少投入带来比过去大几倍的产出。但如果企业给全部加盟农户配建完善的环保设施,这种优势可能就失去了。重要的是,按照现有技术,加盟农户若像企业那样进行环保硬件配套,总体投入不但巨大,而且成本十分高昂。

  归根结底,钱还是最重要的问题。据近年笔者走访,新兴县并不乏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的正面典型。如该县的龙山塘村等生态文明村早在三四年前就实现了人畜分离,在村边集中建设圈养点,并配套养殖污染治理设施,尽量采用干清粪工艺,畜禽粪便尽量资源化综合利用;养殖废水采用沼气池、氧化塘或者生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排放。

  不过,龙山塘村是我省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中“以奖促治”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典型项目,以污水处理设施为例,村集体筹措了20万元,省环保厅补贴该村80万元。然而对于一些村集体经济较为落后的村庄来说,要农户筹措数十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并非易事。

  有专家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管齐下,特别是企业要承担起治理的主要责任,加大农户环保设施建设的补助力度,并依靠技术进步,根据“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环保技术攻关,依靠科技创新来降低环保设施的成本。

  同时,地方政府在养殖户的布局上尽量规模化,降低分散治污带来的成本,并适当给予养殖户土地或资金的政策倾斜,减少启动环保治理的压力。从政策的顶层设计方面看,可考虑由财政拨出专项资金,设立“环保扶贫”基金或“生态养殖”基金等,既可对养殖户的环保设施建设予以补贴、贴息贷款等扶持,也可对企业的环保技术升级予以奖励。

 

 

 

发表评论
评价:
24小时排行
联系我们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