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每日资讯 > 养殖 >

奶源?中国乳业商业“神话”背后的致命脆弱

  • 来源:
  • 日期:2008-10-21
  • 编辑:
  • 评论:0

奶源?中国乳业商业“神话”背后的致命脆弱

来源:中国农民日报    作者: 林晨、杨颢、龙丽

 

潮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过去10年,中国乳业的平均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演绎了一个个商业“神话”:蒙牛9年增长了500倍、伊利7年内增长近15倍。

 

但中国乳业的软肋??对奶源的控制力不足,始终存在。直到“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中国乳企遭遇集体性危机之后,风险才最终浮出水面。

 

总量不足是中国奶源的基本问题。1999年至2008年,中国的奶制品产量增长了近5倍,而奶牛的数量增长只有3倍。

 

有限的奶源,结构亦不合理。中国奶协一位人士对本报记者坦言,事实上,中国乳企自建的奶牛场很少,大部分奶牛场都由个人经营。他表示,国内乳企“除了三元、光明、完达山等还有一些自己的牧场”,一线阵营的蒙牛、伊利等,自己的牧场“非常少”,比例“很低”。

 

据这位人士提供的数据,全国存栏奶牛中,2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的仅占30%,非规模化的散户养殖仍占绝大比例。“牧场是牧场,加工企业是加工企业,基本都是相互独立的。”

 

而在整个产业链中,这些分散的奶源却处于弱势地位。乳制品企业疯狂的扩张,还带来了产能的大量过剩。据了解,中国乳制品产能有5000万吨左右,但产量只有3000万吨。2006年整个行业的盈利仅55亿元,30%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30%的企业勉强维持。在此背景下,缺乏议价能力的奶农,生存空间被一再挤压,甚至跌入了亏本的境地。

<FONT size

发表评论
评价:
24小时排行
联系我们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