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揭密猪肉价格暴涨暴跌背后的真相
- 来源:
- 日期:2009-05-31
- 编辑:
- 评论:0条
揭密猪肉价格暴涨暴跌背后的真相
猪价下跌原因 2007年,猪肉价格暴涨。在奥运会前猪肉价格暴涨,政府急了,拿了很多钱补贴生猪生产。2008年,在安徽基层工作的一个朋友给我电话:“老李,我一个朋友走南风运,养猪30头,政府为了鼓励他多养猪,给了他不少补贴。”朋友在电话中非常肯定地说:猪价至少会跌去一半。
不出这位朋友所料,从2008年底开始,猪肉价格逐步走低,到现在一棵白菜和一斤猪肉等值了。如此暴涨暴跌,完全超出了我既往的经验。猪肉价格对供需变化是非常敏感的。生猪的价格弹性系数小于0.2,即:假如供给和需求的变量之差增1%,价格将下降5%;增10%,价格下降50%。
当猪肉价格暴涨时,一般情况下,政府最好不要作为。因为猪肉价格暴涨时,养猪是有利可图的,生猪生产在价格的引导下会自然恢复;如果此时政府补贴,无论是补贴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会导致生猪生产非正常增长,注定数月后肉价会暴跌。在猪肉价格暴涨时,政府可以在恢复母猪基地建设、生猪防疫和品种技术改良上做些己所能及的事;如果政府手上有猪肉储备,可在节假日时放出少量的储备肉。
当肉价暴跌时,一般是两种情况所致,一是需求锐减,往往是猪传染病和与猪相关的传染病流行所致;二是供给锐增,往往是政府补贴刺激生产后的结果。这个时候,政府所要做的是两件事情,一是消除消费者的恐慌,努力使消费恢复正常;二是适当储备猪肉或增加猪肉出口。
补贴养猪大户、奖励工厂化养猪、奖励养猪大县、垄断性生猪屠宰、像储备粮食一样储备猪肉等等政策,都是值得三思的。
看得见的手
和生猪的价格弹性系数一样,很多大宗鲜活农产品的价格弹性系数都在0.3以下,因此,很少的过剩或短缺(10%),都可能导致很大的价格波动(50%)。政府部门手上有权力,要是不懂这个道理,往往有可能加剧农产品的价格波动。
例如:当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的时候,政府同意台湾香蕉等水果进入大陆市场销售,海南、广州等地的农民出售香蕉的价格立刻暴跌到0.3元/斤。再如,从1985年以来,大宗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增产减收”成为常态,政府应该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控量、增质”,以帮助农民“增价、增收”。可政府老是“引导”农民调整结构、扩大生产(增产),农民在农业领域的收入持续下降,全国各地砍了桃树种李树、砍了李树种梨树……折腾一直没有停止过,越调产量越高,越调越没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农民收入越调越低。
欧美国家农业非常发达,但在世贸谈判中,总是因为欧美国家不愿意放弃农产品高补贴政策而不欢而散。因为欧美国家给本国农业企业即使是很少的出口补贴,也可以在短期内导致他国(目标国家)市场的某一产品的供应量大幅增长,可以使他国(特别是落后农业国)的众多生产者(动不动就是数百万人或数千万人或数亿人)因为价格暴跌而蒙受巨大损失;反之,如果占有他国某种农产品市场一定份额之后,突然减少其供应,也可以导致他国市场该种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暴涨,使众多消费者(特别是低收入者)蒙受损失。
这种以很少代价导致别国某种农产品市场价格暴涨暴跌,并趁机控制他国该农产品产业链和市场份额的“市场竞争游戏”,是发达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经常做的。如发达国家控制我国的大豆产业、永久占有我国豆制品市场份额和定价权,就是这样“自由竞争”得逞的。
之所以可以得逞,是农产品特性(价格弹性系数小)决定的,大宗农产品武器化将是未来国与国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政府应充分认识农产品的特性,科学制定农业发展政策,慎重实施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政策。
相关链接
平抑猪肉价格涨跌须打破蛛网制约
从市场经济角度看,平抑猪肉价格波动也并不是很难,政策核心就在于改变市场供给的时滞问题。伴随着市场内平抑机制的完善,即便无法完全削平周期波动,也至少能够大大缓解肉价暴涨暴跌问题,由此最终才能够让猪肉价格变化不再成为新闻。
正所谓造化弄人,当下的养猪行业正在体会着这句话的玄妙。2007年猪肉火暴的价格曾经让养猪变得如此热门,甚至连国际著名投行高盛都曾传出打算养猪的消息,而网易创始人丁磊也表示要成为中国“IT养猪第一人”,很多房地产商更是直接开始进军养猪业。然而时过境迁,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过去后,蜂拥而至的养猪者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让猪肉变成了白菜价格。
其实农副土特产品价格的暴涨暴跌状况并不是稀罕事,经济学理论早就对此研究透彻了。著名的蛛网理论,描述的就是农产品价格周期波动的放大效应。该理论针对的就是农产品市场,由于农产品从最初的投入生产到成品上市需要一定自然时滞周期,一般至少要半年以上,而生猪生产则需要10个月左右。
因此当市场需求出现衰退、产品价格随之下降后,下一期的农产品生产数量就会大幅减少,这就直接导致次年上市的农产品供应量大减,市场价格随之转而大涨。而涨价后的农产品市场,又会刺激再后一期的投产数量,反过来导致来年上市供给量大幅增加,供大于求的结果又会使得农产品价格出现暴跌,继而新的投产数量会随之下降,一个新的价格暴涨到暴跌循环再继续沿袭下去。
也就是说,尽管从2006年到现在,猪肉价格涨跌变化看似惊心动魄,但实际上是完全有经济规律可循的。农产品供给数量无法因需求变化而及时调整,这一产业特征才是价格暴涨暴跌的根本原因。因此,对于猪肉价格的涨跌问题其实也是“可防、可治”的,只是相关的应对政策措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而已。2007年在猪肉市场供给严重不足的时候,调控部门曾大力鼓励生猪饲养,其中诸如“每头能繁母猪财政补贴100元”的措施几乎达到了鼓励极限。
然而,现在回过头来看,尽管那时候的鼓励政策并无疑义,只是在“蛛网”逆向波动扩大的迹象出来之后,相关的政策调整却显得有些滞后。早在去年9月,当人们还在关注外资大举介入养猪行业时,农业部的相关专家就已经开始预警猪肉供给过剩的问题,认为母猪增长过快,并预计2009年上半年生猪出栏增加较多,在春节消费高峰过后,价格就可能出现明显下降,建议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避免市场出现新一轮波动。
只是令人遗憾的是,身处“蛛网”里面的人们却往往只关注现价而忽视了对未来的警示,这一点即使是行政调控部门也不能例外。调查显示,去年对于猪肉市场的补贴政策非常之高,在江苏南京地区,地方的补贴标准是每平方米猪舍可以得到100元。
据此很多新进资本甚至还没有采购猪子就已经获得了巨额政府补贴,“大干快上”自然难以避免。由此观之,正是由于“蛛网”规律的作用,导致本是立足于平抑周期波动的政策,反而在现实中成为放大波动的诱因,这才是在目前猪肉价格出现暴跌之后,需要进一步深入反思的关键。
其实,从市场经济角度看,平抑猪肉价格波动也并不是很难,政策核心就在于改变市场供给的时滞问题。国际上比较常见的做法有三个:一是建立国家主导的猪肉产品储备库,便于在市场供给不足的时候能够及时补充;二是建立生猪期货交易,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锁定市场波动的风险,避免暴涨暴跌造成的投资损失;三是鼓励大规模产业化养殖,逐步淘汰个体养猪,借此来提高供给方对于市场波动的信息理解能力。
笔者相信,伴随着市场内平抑机制的完善,即便无法完全削平周期波动,也至少能够大大缓解肉价暴涨暴跌问题,由此最终才能够让猪肉价格变化不再成为新闻。
来源: 国家饲料科技与经济网 有删减
- 2019-09-02金九银十,草鱼都翻身了,你准备好了吗?
- 2019-08-28一场秋雨一场寒,入秋后对虾养殖注意事项
- 2019-02-12粤农厅的公开信:直面非瘟防控大考,不做旁观者
- 2018-12-20广东提早采取 I 级应急响应措施 珠海非洲猪瘟疫情得到有效处置
- 2018-12-20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同志就非洲猪瘟防控问题答记者问
- 2018-09-04农业农村部:当前非洲猪瘟疫情总体可控
- 2018-08-06农业农村部: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 不会感染人
- 2018-07-18广州市天河区发生一起猪O型口蹄疫疫情
- 2018-05-22深度: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发展最全数据分析
- 2018-04-24农业农村部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