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猪产业短期的波动与中长期的结构调整
- 来源:
- 日期:2009-08-14
- 编辑:
- 评论:0条
今年以来,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研究团队在研究室主任王?教授的带领下,先后到四川、湖南、广东、浙江、辽宁、吉林、黑龙江几个省对当地的生猪产业发展进行了调研,访问了十多个产业技术体系的综合实验站以及广东温氏集团、广东广三保等几个体系外的生猪养殖企业,并与这几个省畜牧业管理部门及科研机构的领导和同志进行了座谈。在调研的基础上并结合近一段时间的研究,形成了对我国当前生猪产业短期内的波动及中长期的结构调整的一些看法和意见。
一、中国生猪产业短期的波动
(一)近两年生猪价格的波动
由于2006年生猪价格跌到谷底,再加上2006年至2007年蓝耳病在我国南方各省的大流行,导致2007年至2008年初生猪供给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短缺,2007年全国生猪出栏量为56508.33万头(数据来源于《中国畜牧业年鉴(2008)》),比2006年少出栏近4700万头(数据来源于《中国畜牧业年鉴(2008)》)。由于猪肉供不应求,生猪价格在2007年不断上升,下半年涨势相当迅猛,在高涨的价格以及国家在2007年开始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性政策的刺激下,生猪的供给逐渐回升,于是,生猪价格在2008年4月下旬达到17.02元/千克(数据来自全国畜牧总站)的历史顶峰之后便开始了下跌,并在2008年9月份出现了急速下跌,2008年11月以后虽有所反弹,但2009年春节过后生猪价格再次调头向下。目前各省的生猪价格普遍在10元/千克以下,生猪养殖户普遍出现亏损。2008年全年生猪出栏60960万,比上一年增长7.9% (数据来源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1月末年我国能繁母猪的存栏量比2007年末上升了18.33%(据农业部统计及《中国畜牧业年鉴(2008)》) 。2007年以来国家一系列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加快了生猪供给的恢复,但也加速了近期价格的下跌。
图1,2007-2009年36个大中城市的猪肉平均周价
注:图中为全国36个大中城市鲜猪去骨腿肉+精瘦肉(非里脊肉)主要批发市场平均价格。
数据来源于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
(二)金融危机对生猪产业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对猪肉需求总量的影响
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出口受阻,并进而产生连锁反应,国内的经济增长放缓,2008年我国GDP增长速度为9%,2008年第三季度为9%,第四季度为6.8%,2009年第一季度增速为6.1%(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经济增速放缓,居民的收入也受到影响,猪肉的消费必然也受到影响。但由于中国人对于猪肉的特殊的偏好,猪肉很难被其他肉类所代替,所以其收入需求弹性并不高,猪肉的需求的波动幅度并不大。
2、金融危机对猪肉需求结构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于猪肉的需求的地域结构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的大部分的出口企业分布在东部沿海省份,这些地区也集中了大量的农民工,这部分在沿海地区的农民工也是猪肉消费的重要群体。当出口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甚至倒闭的时候,大批农民工失业回流到内陆省份。这造成沿海省份的猪肉消费量下降,而内陆省份的猪肉消费量上升。2008年下半年后,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广东的猪肉价格逐渐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以往猪肉价格比较低的四川、重庆,猪肉价格反倒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体现了这种猪肉消费群体的流动。但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减弱,这一流动过程会逐渐稳定下来,并且会逐渐回流。
总体上,金融危机对于生猪产业的影响是有限的,可以观察的。
(三)短期内价格走势的影响因素
1、目前能繁母猪的存栏量
图2. 2005年以来部分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及占生猪存栏量的比重
来自农业部统计数据。
如图所示,2009年2月份以来,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能繁母猪的存栏量仍然较高,所以考虑到母猪产仔及仔猪育肥的周期,明年年初的生猪出栏量将不会有大幅度减少,所以近一两个月的价格低迷还不会造成明年年初生猪供给的明显短缺。
2、种猪的销售量
根据我们在湖南、浙江、东北三省的调查,目前的种猪场普遍反映,虽然目前生猪价格在跌,但是种猪的需求还比较旺盛,种猪的价格还没有下降,并有所上升,据分析主要原因是不少2008年新建的猪场,今年刚刚建成,进入了购买种猪的阶段,导致种猪需求较旺。种猪的旺销对于未来生猪供给的稳定有一定的作用。
3、政府储备冻肉的政策
二、中国生猪产业中长期的结构调整
在近期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许多省、市对未来一年或三年的生猪产业发展做出了规划,普遍定出了相当高的生猪出栏量增长目标,目前有关省、市出现的这种以增长GDP的方式来发展生猪产业的状况很有可能在全局上造成未来生猪供给的过剩,对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不利。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生猪产业发展的重点不在于产量的增长,而在于质量的提升。当前,可以通过生猪品种结构、养殖规模结构及养殖区域结构的调整提升我国生猪产业的质量。
(一)各省追求数量增长的供求矛盾
表1. 2007年部分省(市)生猪产业情况及其近期发展目标
地区 |
出栏数(万头) |
占全国比重(%) |
猪肉产量(万吨) |
占全国比重(%) |
规划出栏(万头) |
预期年份 |
1172.1 |
2.07 |
96.37406 |
2.25 |
5750 |
2012 | |
黑 龙 江 |
1233 |
2.18 |
92.107 |
2.15 |
5000 |
2012 |
安 徽 |
2363.1 |
4.18 |
202.5422 |
4.72 |
4000 |
2010 |
福 建 |
1645.9 |
2.91 |
121.8666 |
2.84 |
不低于2000 |
未来几年 |
湖 北 |
3131.2 |
5.54 |
236.9409 |
5.53 |
5000 |
2010 |
湖 南 |
4816.7 |
8.52 |
348.484 |
8.13 |
8500 |
2010 |
广 东 |
3213.9 |
5.69 |
235.3678 |
5.49 |
4574 |
2012 |
重 庆 |
1783.2 |
3.16 |
130.2664 |
3.04 |
2300 |
2010 |
四 川 |
6010.7 |
10.64 |
408.4658 |
9.53 |
新增1000 |
2012 |
陕 西 |
992.2 |
1.76 |
70.15397 |
1.64 |
3000 |
2012 |
总计 |
26362 |
46.65 |
1942.56873 |
45.32 |
41124 |
|
数据来源:第2、4列来自《中国农业年鉴(2008)》
表2. 农村与城镇居民人均家庭猪肉消费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城镇人均猪肉家庭消费(千克) |
20.28 |
20.43 |
19.19 |
20.15 |
20 |
18.21 |
农村人均猪肉家庭消费(千克) |
13.7 |
13.8 |
13.5 |
15.62 |
15.46 |
13.37 |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表3. 我国历年生猪出栏量及猪肉产量
年份 |
1985 |
1990 |
1995 |
2000 |
2006 |
2007 |
生猪出栏数(万头) |
23875.2 |
30991.0 |
48049.1 |
52673.3 |
61207.3 |
56508.3 |
猪肉产量(万吨) |
1654.7 |
2280.8 |
3648.4 |
4031.4 |
4650.45 |
4287.82 |
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年鉴》
近年,部分省市制定了生猪产业发展规划以促进生猪生产(见表1),如《吉林省畜牧业加快发展三年攻坚战实施方案》,《黑龙江省五千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战略工程规划(2008~2012年)》,《广东省生猪生产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布局》等。目前部分省份的规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如黑龙江省出台的《黑龙江省五千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战略工程规划》意在采取贷款贴息等办法,鼓励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计划用5年的时间新建和改扩建规模生猪场7177个,根据《规划》,2008年黑龙江省落实生猪规模化养殖贷款1.5亿元,建设生猪规模养殖场1111个,2009年加大了投入力度。如果各省均按照规划实施政策和进行财政支出,则可能会造成未来几年中国生猪供给的大量过剩。仅仅不完全推算,到2012年全国生猪出栏量至少是88154万头,比目前的生猪供给至少高出30-40%,由表2可以看出近些年农村与城镇居民家庭猪肉消费量比较稳定,虽然猪肉的工业消费和居民的户外猪肉消费每年会有一定的增长,但总体上也很难赶上供给如此快的增长速度。
我们认为中国未来生猪产业发展的重点是通过结构调整实现质量的提升而不是数量的增长。
(二)中国生猪产业的结构调整
1、居民收入水平上升与猪肉消费的品种结构
目前我国的生猪品种中杜洛克、长白、大白等国外优良品种猪的血统基本占据了主导地位,地方品种猪逐渐衰微。在保证有肉吃的生存阶段,通过引入国外品种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猪肉供给是非常重要的,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质较好的地方品种猪肉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大力发展地方品种猪就显得非常的必要。
(1)我国生猪品种结构的现状
根据品种资源调查及2001年“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核,我国现有猪种遗传资源99个,其中地方品种72个,培育品种19个,引入品种8个。我国地方品种先后经历了2次大冲击:第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开展的大规模的“杂交改良”,第二次是80年代以来以长白、杜洛克、汉普夏等引入较晚的品种为终端父本的瘦用型经济杂交。目前,我国猪的地方品种中28个品种数量持续下降。其中民猪、八眉猪、定县猪、福州黑猪等10个品种濒临灭绝。12个近代育成品种也在衰落。( 李鹰. “中国畜禽育种,敢问路在何方??合理利用本国遗传资源,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畜禽新品种”[J]. 《畜禽业》,2005年05期:2-6页。)
我国自1990年代以来,不断引进国外的优良品种,目前,杜洛克、长白、大白三元杂交猪在市场上所占份额越来越大,据估计,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以及地方品种或血缘不清的猪与这三种国外品种杂交的猪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超过90%,而地方品种猪不足10%。当前,具有一定规模的种猪场绝大部分是繁育长白、大白、杜洛克这三种国外品种,扩繁场及规模育肥猪饲养场也以养殖此类国外品种的杂种猪为主。下图是2000以后我国种猪进口情况:
图3. 2000年以来中国种猪进口量(单位:头)
数据来源于海关进出口数据及各年《中国畜牧业年鉴》。
(2)国外优良品种猪与地方品种猪的生产效率与肉质的比较
国外优良品种的优点是生长周期短、屠宰率、瘦肉率高,饲料报酬率高,对国外品种进行规模化的精心饲养,可实现较高的生产率,降低养殖成本。我国的地方品种的特点是生长周期长、屠宰率较低、瘦肉率不高、饲料报酬率不高,虽然耐粗饲、抗病能力强,但是总体的养殖成本会比较高。从肉质来看,国外品种虽然瘦肉率高,但肉质较差,我国地方品种瘦肉率低,但肌间脂肪含量较高,肉质较好,并且由于其耐粗饲,所以养殖过程中用药量少,肉质中的药品残留量较少。因此,国外品种的猪肉可以看作猪肉市场上的低端产品,而国内地方品种的猪肉可以看作是猪肉市场上的高端产品。
表4. 各猪种的生产效率指标比较
猪种 |
育肥期日增重(克) |
屠宰率(%) |
胴体瘦肉率(%) |
大白 |
855 |
74.5 |
62.7 |
长白 |
950 |
74 |
62-63 |
杜洛克 |
760 |
74.38 |
62-63 |
杜长大杂交猪 |
700-800 |
74 |
63 |
地方品种平均水平 |
398 |
69.65 |
41.17 |
东北民猪 |
458 |
72.5 |
46.3 |
八眉猪 |
458 |
70 |
43.2 |
黄淮海黑猪 |
325 |
67.3 |
44.3 |
两广小花猪 |
285-328 |
67.6 |
37.2 |
滇南小耳猪 |
220 |
74 |
31 |
蓝塘猪 |
397 |
65.5 |
35.2 |
金华猪 |
460 |
71.7 |
43.4 |
清平猪 |
500 |
69.7 |
41 |
内江猪 |
662 |
67.5 |
37.01 |
荣昌猪 |
623 |
69 |
42-46 |
太湖猪 |
430 |
70 |
45.1 |
华中两头乌 |
413-428 |
71.1 |
41-44 |
大花白猪 |
519 |
70.7 |
43.2 |
槐猪 |
206 |
66.2 |
38 |
香猪 |
210 |
65.7 |
46.7 |
乌金猪 |
200 |
71.8 |
46.3 |
海南猪 |
147-368 |
69.4 |
38.5 |
宁乡猪 |
368 |
74 |
34.7 |
本图表数据来源于《现代中国养猪》,王林云主编,金盾出版社,2007年,及《中国养猪大成》,赵书广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由表1. 可以看到国外的优良品种,如杜洛克、长白、大白及它们的三元杂交猪在育肥期日增重、屠宰率及胴体瘦肉率等生产效率指标方面都比中国的地方品种猪具有较大的优势,这说明地方品种猪的饲养成本相对较高,这也是国外优良品种的猪更受规模化养猪场青睐的原因。
表5. 不同地方猪种血缘比例的肉质性能比较
项目 |
100% (本地猪) |
50% (一洋一本) |
25% (二洋一本) |
0% (洋三元) |
头数 |
36 |
52 |
74 |
96 |
pH24 |
5.92 |
5.93 |
5.85 |
5.85 |
贮存损失(%) |
0.83 |
3.46 |
4.91 |
6.29 |
拿破率(%) |
83.6 |
77.64 |
75.48 |
62.28 |
亮度(L*) |
47.7 |
48.23 |
50.05 |
52.08 |
红度(a*) |
13.64 |
10.46 |
10.39 |
9.8 |
黄度(b*) |
1.12 |
1.84 |
2.37 |
2.22 |
眼肌纤维直径(μm) |
51.26 |
60.4 |
62.97 |
68.12 |
注:屠宰体重按各地方品种或杂交种特异性。
图表来源于 张伟力,朱建和:论中国地方猪种优良肉质的形成因素,《养猪》2006年06期。
由表2可以看出,地方猪种猪肉有pH值高、系水力强(贮存损失低、腌制损失低)、肉色深红(亮度低、红度高、黄度低)、质地细致(肌纤维直径小)的优点。这些优点随本地猪血缘比例的降低而淡化。
表6. 土杂猪肉与洋三元猪肉价格的比较(元/公斤)
品牌 |
前尖 |
后尖 |
里脊 |
排骨 | ||||
土 |
洋 |
土 |
洋 |
土 |
洋 |
土 |
洋 | |
东北“黑珠” |
19 |
11 |
20 |
12 |
24 |
16 |
16 |
10 |
云南宣威大土猪 |
14 |
11 |
15 |
14 |
18 |
16 |
12 |
9 |
上海“猪状元” |
18 |
14 |
19 |
15 |
24 |
18 |
16 |
12 |
福建“乡里常香” |
10 |
10 |
10 |
10 |
12 |
16 |
15 |
10 |
广东“家健” |
22 |
12 |
22 |
13 |
28 |
20 |
32 |
12 |
注:以上价格为2006年3月份的时价,“土”为地方猪与洋猪杂交品种所产猪肉,“洋”为当地洋三元(杜长大)杂种猪肉。
图表来源于张晶:“地方猪肉品牌经营案例调查”,《猪业科学》,2006年04期。
由表3可以看出地方品种的猪肉价格要高于洋三元的猪肉,这说明消费者认可地方品种猪肉的高品质,愿意给出较高的价格,同时也说明地方品种猪资源比较缺乏,养殖成本也较高。
(3)居民收入水平与猪肉品种的消费
长期以来,处于生存阶段的我国人均肉食消费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国外品种的引入有利于生猪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使我国猪肉供给量大幅度增加。随着需求结构从生存阶段到小康阶段的转变,国内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收入较高的居民对地方品种猪的需求增大,这使得国内地方品种猪的市场需求扩大。当前地方品种的价格走高就是这种判断的印证。
如果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地方品种猪能获得较大发展,那么,生猪产业资源会向着有优质品种的地区与省份聚集,地区分布可能会发生变化,生猪流通数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我国生猪养殖规模结构的调整
我国生猪产业多年来以散养户为主体,近年,生猪规模养殖的比例不断上升,如图所示,2007年年出栏50头以下出栏数的比重降至了50%以下。由于散养户具有在市场上具有快进快出的特点,所以散养户所占比重过大可能会导致产业波动频繁。因此,规模养殖比例的上升有助于平抑生猪产业的周期波动。但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一定比例的散养户的存在还有其合理性,主要体现在散养户存在的经济条件还具备,散养户是发展地方品种猪养殖的重要力量以及各地不同的自然和经济条件适合不同的养殖方式这三个方面。生猪养殖规模结构调整过程中,规模化养殖是一个趋势,但也不能一味发展规模养殖,完全排斥散养户,应根据具体情况保持适当的养殖规模结构。
图4. 中国历年各种生猪饲养规模出栏数所占比重(%)
数据来源于国家农业部
(1)在目前国情下,一定比例散养户存在的基础
a、小块土地经营及农户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互补效应
农村中种植业中的副产品可以作为猪的饲料,同时猪粪又可以为农田提供有机肥。农户在种植业与养猪业上的这种互补性降低了农户生猪养殖的成本。使得散养户在市场中与规模养殖户相比并不处于劣势(见图5)。在中国的农村,农户畜牧业的生产方式附着于种植业的生产方式。在养猪方面,农户在种植业与养猪业的互补建立在农村的小块土地经营方式的基础上。只有种植业的规模与养猪业的规模相适应,才能使二者之间的互补效应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降低农户养殖的成本,如果农民拥有较大面积的土地可以经营,此时养几头或十几头猪与种植业的互补效应也不是很明显了,所以农民把精力主要集中于种植业可能获得收益会更大。因此,如果中国农村中小块土地经营的总体局面不改变,那么生猪的散养户就总是会有一定的比例。
图5. 中国散养和规模养殖成本变动
数据来源于历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b、地方猪种与散养户的粗放式饲养
目前来看,规模化的养猪场更适合养殖杜洛克、长白、大白等国外优良品种的猪,而农村散养户更适合养殖地方品种的猪或具有地方品种猪血统的杂种猪。正如前面所介绍,由于国外品种猪生产效率高,瘦肉率高,所以养殖国外优良品种猪的盈利水平较高,虽然国外品种猪抗病能力较差,并且需要精心的管理和饲养,但这些对于技术和管理力量比较雄厚的规模化养猪场是不缺乏的,所以规模化的养猪场更倾向于养殖国外优良品种的猪,而较少去养殖地方品种的猪。但是由于小农户在饲养、防疫等方面的技术上比较缺乏,所以,小农户的养殖方式必然是粗放式的。抗病能力较强、耐粗饲的地方猪种,或者具有地方土猪血统的杂种猪更能够适应农户散养的养殖方式。因此从此方面考虑,地方品种猪的存在是散养户存在的一个重要基础,同时反过来,散养户也是地方品种猪养殖的重要力量。
c、地域差异与养殖规模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对于地少人多的平原区域适合发展规模化的养殖;对于人口相对拥挤,平原较少的区域,保持一定比例的散养户是符合实际的。对于工业发展较快,农村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农村的面貌已经改变,散户养殖已经不太适合,一定量的规模化养殖是需要的;而对于农业和畜牧业仍占重要地位的地区,散户养殖业仍然具有其存在的基础。
(2)我国生猪养殖规模结构的变化趋势
a、土地流转与种植业生产方式对养殖规模结构的影响。随着土地流转限制的不断放松,农村种植业的生产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种植业的规模化生产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村中小块土地的经营方式被逐渐打破。生猪散养的经济条件也正在受到冲击。但考虑到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村的劳动力还不能在短时间大规模地转移到工业部门,所以即使我国农村的土地可以顺利流转,也不可能迅速出现土地的大规模集中,所以小块土地经营的模式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那么生猪散养户也就仍然可能会占有一定的比例。
b、生猪品种结构的变化对养殖规模结构的影响。如果外国猪种在中国占主导地位,散养户养猪的成本会比较高,会促使其退出市场,而规模化养猪场会大幅度增加。但是如果如前面所述地方品种猪能够发展起来,则散养户也可以依据地方品种猪的优势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c、生猪疫病对于养殖规模结构的影响。近些年,以蓝耳病为代表的多种生猪疫病在全国大规模爆发,这对于生猪养殖技术和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意味着在疫病难以有效控制的时期,散养户的养殖成本会更高,就会有更多的散养户退出行业。
d、生猪养殖区域格局的变化对于养殖规模结构的影响。如果未来生猪生产主要向人少地多的平原地区集中的话,则规模化养猪场增加的速度会更快,而散养户会更迅速的减少。
综合以上几个因素,我国未来生猪养殖的规模化趋势会加强,但散养户存在的基础并没有完全破坏,所以一定比例的散养户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3、我国生猪生产的区域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生猪产业的区域分布主要特点是养猪大省都是人口大省,而没有完全按照生猪养殖的比较优势分布。如四川、河南、湖南这三个养猪靠前的省份都是人口大省,而具有比较优势的东北三省生猪年出栏量在全国所占比重却较小。未来,生猪产业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转移是生猪产业区域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新的产业分布格局形成后,生猪及猪肉流通过程中产生的运输成本、疫病防治及食品安全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
(1)比较优势及目前我国生猪产业布局状况
a、饲料原料的供应
养猪业为耗粮型畜牧业。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发展生猪产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上游饲料原料的供应。因此,饲料原料主产区具有生猪养殖的优势。玉米在配合饲料中的比重最大,豆粕是国内应用最广的蛋白饲料原料,因此,我们主要考虑玉米和大豆生产对生猪区域布局的影响。
表7. 2007年我国饲料原料生产与生猪主产区的比较
位次 |
玉米总产量 |
玉米每公顷产量 |
大豆总产量 |
大豆每公顷产量 |
生猪出栏数 |
猪肉产量 |
1 |
山 东 |
新 疆 |
黑 龙 江 |
新 疆 |
四 川 |
四 川 |
2 |
吉 林 |
宁 夏 |
内 蒙 古 |
西 藏 |
湖 南 |
湖 南 |
3 |
河 南 |
上 海 |
安 徽 |
江 苏 |
河 南 |
河 南 |
4 |
黑 龙 江 |
山 东 |
河 南 |
辽 宁 |
山 东 |
山 东 |
5 |
河 北 |
吉 林 |
吉 林 |
山 东 |
广 东 |
湖 北 |
6 |
辽 宁 |
辽 宁 |
江 苏 |
湖 南 |
湖 北 |
广 东 |
7 |
内 蒙 古 |
青 海 |
四 川 |
浙 江 |
河 北 |
河 北 |
8 |
山 西 |
内 蒙 古 |
山 东 |
福 建 |
广 西 |
广 西 |
9 |
四 川 |
河 南 |
河 北 |
上 海 |
云 南 |
云 南 |
10 |
云 南 |
北 京 |
辽 宁 |
湖 北 |
江 苏 |
安 徽 |
根据中国农业年鉴(2008)整理,其中总产量度量的是生产规模,每公顷产量度量的是生产效率
在生猪出栏数排名前10的地区中,黄淮流域(主要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四川盆地(主要包括四川)是玉米、大豆的主产区;湖南、湖北、江苏则属于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这说明饲料原料的供应与生猪生产存在正向关联。因此,随着“玉米-豆粕”型配方饲料的推广,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的生猪生产将有进一步的发展。
b、土地资源
生猪养猪的规模化程度越高,消耗的土地资源也就越多。目前,多数地方没有把生猪规模养殖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问题已成为加快规模养殖发展的制约因素。而且,大规模的生猪饲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污染源。目前,从技术的角度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猪饲养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只有将生猪养殖转移到土地资源丰富、能够消化大量有机肥料的地区,才能解决生猪饲养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同时减轻土壤肥力的衰退。
表8. 2007年我国耕地资源分布与生猪生产区域的比较
位次 |
耕地面积(千公顷) |
占全国耕地比重(%) |
人均耕地(亩/人) |
生猪出栏数 |
占全国出栏比重(%) |
1 |
黑 龙 江 |
9.72 |
黑 龙 江 |
四 川(7,22)[1] |
10.64 |
2 |
河 南 |
6.51 |
内 蒙 古 |
湖 南(19,25) |
8.52 |
3 |
山 东 |
6.17 |
吉 林 |
河 南(2,18) |
7.94 |
4 |
内 蒙 古 |
5.87 |
新 疆 |
山 东(3,20) |
6.47 |
5 |
河 北 |
5.19 |
宁 夏 |
广 东(20,29) |
5.69 |
6 |
云 南 |
4.99 |
甘 肃 |
湖 北(11,19) |
5.54 |
7 |
四 川 |
4.89 |
云 南 |
河 北(5,15) |
5.25 |
8 |
安 徽 |
4.71 |
西 藏 |
广 西(14,16) |
4.9 |
9 |
吉 林 |
4.55 |
山 西 |
云 南(6,7) |
4.49 |
10 |
江 苏 |
3.91 |
贵 州 |
江 苏(10,24) |
4.3 |
[1] 括弧中,第1个数值指该省份按耕地面积的全国排名,第2个数值指按人均耕地面积的全国排名
根据《中国农业年鉴(2008)》计算
2007年生猪出栏数排名前10的区域中,四川、河南、山东、河北和云南的耕地面积排名也在全国前10位,这说明,土地资源是影响生猪区域布局的重要因素。但是,按照人均耕地面积排列,在年生猪出栏数排名前10的区域中,仅有云南的人均耕地面积名列前10,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城市的工业较发达,人口较多。
因此,就土地资源而言,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无论是在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方面都存在生猪产业发展的优势,并适合规模养殖的发展。
c、生产基础
一般地,在一定时期内,如果某地区的生产相对集中,则产业有相当的规模,这意味着存在市场需求,因而存在经济效益,这构成了地区的生产基础。
我们可以用区位商度量一个地区的规模优势。如果某地区的区位商大于1,则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其产业相对集中,具有规模优势。在出栏量排名前10的省份中,四川、湖南等7个省份的区位商都大于1,山东、河南、河北的区位商则小于1。上海、天津、北京、广东、浙江等地的生产基础较好,但是,由于上述饲料原料的供应、土地资源与排污除污的压力,其生产适宜向山区或周边地区转移。而广西、福建、贵州、海南、辽宁、云南、陕西等地具备一定的生产基础,可以承接发达地区生猪产业的转移。
表9. 2007年生猪产业的区位商与生猪生产区域比较
省份 |
区位商 |
出栏数排名 |
省份 |
区位商 |
出栏数排名 |
北 京 |
1.051759 |
25 |
湖 北 |
1.3233 |
6 |
天 津 |
1.164778 |
26 |
湖 南 |
1.323875 |
2 |
河 北 |
0.880472 |
7 |
广 东 |
1.496445 |
5 |
山 西 |
0.896561 |
23 |
广 西 |
1.384899 |
8 |
内蒙古 |
0.200273 |
21 |
海 南 |
1.251242 |
24 |
辽 宁 |
1.081843 |
13 |
重 庆 |
1.40469 |
14 |
吉 林 |
0.955879 |
19 |
四 川 |
1.18371 |
1 |
黑龙江 |
0.90626 |
18 |
贵 州 |
1.310826 |
17 |
上 海 |
1.416339 |
28 |
云 南 |
1.153868 |
9 |
江 苏 |
1.202747 |
11 |
西 藏 |
0.0357 |
31 |
浙 江 |
1.425559 |
15 |
陕 西 |
1.003749 |
20 |
安 徽 |
1.064757 |
12 |
甘 肃 |
0.53424 |
22 |
福 建 |
1.428442 |
16 |
青 海 |
0.217591 |
30 |
江 西 |
1.449539 |
10 |
宁 夏 |
0.357984 |
29 |
山 东 |
0.779949 |
4 |
新 疆 |
0.09731 |
27 |
河 南 |
0.957247 |
3 |
|
|
|
根据《中国农业年鉴(2008)》计算。计算公式为
(2)生产布局调整与生猪产品流通
目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二、三产业比重提高;而且,受到饲料原料供给和土地资源等方面的制约,生猪产业应向内地主产区转移。新的生产布局形成后,全国生猪的产区、销区更趋明显,由于消费者主要是购买新鲜猪肉,可以预期销区生猪调入量逐年增加。生猪产品流通涉及到运输成本、疫病防控、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问题我们必须给予关注。
a、运输成本
在各地生猪生产成本相近时,运输费用便成为重要的成本因素,消费地与猪肉产地的距离基本上决定了该市场猪肉的来源(表7)。在运输成本既定的条件下,生猪产业的地域分工需要考虑到产销区的对接。当运输成本进一步降低时,生猪的区域分工水平将会提高。
表10. 2000年各地区猪肉来源情况
消费区 |
供给区(括号中的数值为百分比) |
北京 |
北京(46),河北(29),内蒙古(18),吉林(7) |
天津 |
天津(38),吉林(62) |
陕西 |
山西(67),河北(33) |
辽宁 |
辽宁(86),吉林(3),黑龙江(11) |
上海 |
上海(26),四川(74) |
江苏 |
江苏(75),河南(22),四川(1) |
浙江 |
浙江(43),河北(9),湖南(17),山东(25),安徽(5) |
福建 |
福建(75),湖南(25) |
湖北 |
湖北(71),河南(29) |
广东 |
广东(63),湖南(14),广西(18),云南(2),进口(3) |
贵州 |
贵州(89),云南(11) |
甘肃 |
甘肃(74),四川(24) |
青海 |
青海(73),四川(27) |
新疆 |
新疆(67),四川(33) |
资料来源:.辛贤等.《中国畜产品市场:区域供给、需求和贸易》,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b、疫病防控
近年来,我国生猪常见病呈多发态势,由4、5种增加至12种左右,增加了疫病防治的难度。在没有达到完全专业化生产时,活猪运输可能将疫病从一个地区传播到另外一个地区,将加大疫病防控的难度。
c、食品质量与安全
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猪肉及其产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如果食品质量与安全得不到保障,很可能会促使发达地区不得不提高猪肉的自给率,其目的是提供放心肉或高品质产品。
三、政策建议
(一)协调各省生猪产业规划,由追求数量的增长转变为质量的提升。
国家应对各省生猪产业的发展规划进行一定程度的协调,避免各省竞相增大产量目标,导致总体供给过剩,造成资源浪费。在制定生猪产业发展政策上,政府的思路应由追求数量的增长转变为通过结构的调整实现质量的提升。
(二)扶持、鼓励地方品种猪的养殖,开拓地方品种猪肉的市场。
政府应加大对地方品种猪保种和养殖的支持力度,充分挖掘地方品种猪的商业潜力,以适应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我国的生猪的地方品种遍布各地,其销售也主要是在本区域内,所以,应鼓励地方品种猪肉的跨地区的销售,以扩大其市场;加大地方品种猪的健康和绿色特征的宣传,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三)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猪养殖规模结构
在推动生猪产业规模化养殖的同时,应注意到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一定比例的散养户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并且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所以在引导生猪养殖规模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不应全面排斥散养户,应根据农村的生产方式、猪的品种结构以及地域的具体情况,形成适当的养殖规模结构。
(四)采取适当的政策鼓励生猪产业向资源优势地区转移
考虑到地区的比较优势,我们应促进生猪产业的地区布局调整。第一,主产区应集中在玉米等粮食主产区附近。主要包括:黄淮流域(主要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四川盆地(主要包括四川)、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湖南、湖北、江苏)、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第二,主产区向土地资源丰富的区域转移。既包括四川、河南、山东、河北、云南等原有的生猪主产区,也包括黑龙江、辽宁等土地资源充裕的区域。第三,产业基础良好的区域将得到发展。除了广东、浙江等原生猪主产区外,福建、贵州、辽宁、海南等地也具备一定条件,可以承接周边发达地区的生猪产业转移。
(五)冻肉储备措施可作为长期的政策措施
冻肉储备措施不仅仅作为短期的调控措施,应作为长期的稳定生猪产业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其蓄水池的作用。并通过该措施引导居民的消费习惯的转变,即由鲜肉的消费逐渐转向冷鲜肉和冻肉的消费,为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二○○九年六月十八日
附2007年各省玉米、大豆及耕地的相关数据
2007年各省玉米、大豆的播种面积、总产量和每公顷产量
|
玉米 |
大豆 | ||||
地区 |
播种面积(千公顷) |
总产量(万吨) |
每公顷产量(千克) |
播种面积(千公顷) |
总产量(万吨) |
每公顷产量(千克) |
北 京 |
139 |
76.5 |
5507 |
8.8 |
1.5 |
1644 |
天 津 |
162.2 |
85.1 |
5246 |
9.2 |
1.1 |
1228 |
河 北 |
2862.6 |
1421.8 |
4967 |
188.5 |
36.4 |
1929 |
山 西 |
1270.5 |
640.4 |
5040 |
212.2 |
26.6 |
1253 |
内 蒙 古 |
2012.5 |
1155.3 |
5741 |
756.7 |
114 |
1506 |
辽 宁 |
1998.6 |
1167.8 |
5843 |
130.4 |
32 |
2455 |
吉 林 |
2853.7 |
1800 |
6308 |
444.9 |
78.3 |
1759 |
黑 龙 江 |
3883.6 |
1442 |
3713 |
3808.8 |
419.8 |
1102 |
上 海 |
3.9 |
2.5 |
6410 |
6.2 |
1.4 |
2244 |
江 苏 |
391.2 |
197.3 |
5042 |
222.7 |
56.4 |
2531 |
浙 江 |
23.6 |
10 |
4229 |
50.5 |
11.9 |
2345 |
安 徽 |
710.4 |
250 |
3519 |
938 |
113.6 |
1211 |
福 建 |
34.7 |
11.8 |
3410 |
52 |
11.7 |
2248 |
江 西 |
15.5 |
6.4 |
4109 |
106.7 |
19.4 |
1817 |
山 东 |
2854.2 |
1816.5 |
6364 |
168.5 |
40.7 |
2413 |
河 南 |
2779.2 |
1582.5 |
5694 |
468.8 |
85 |
1813 |
湖 北 |
436.3 |
205.1 |
4700 |
114.8 |
25.5 |
2226 |
湖 南 |
220.2 |
116.3 |
5282 |
86.8 |
20.4 |
2350 |
广 东 |
132.8 |
59.2 |
4455 |
61.3 |
13.5 |
2206 |
广 西 |
490.4 |
204.1 |
4162 |
89.7 |
14.2 |
1579 |
海 南 |
17.6 |
7 |
3980 |
2.1 |
0.4 |
1991 |
重 庆 |
453.7 |
234.2 |
5162 |
72.9 |
13.3 |
1825 |
四 川 |
1330.5 |
602.8 |
4531 |
209.9 |
46 |
2192 |
贵 州 |
731.2 |
357.1 |
4884 |
121.3 |
14.9 |
1231 |
云 南 |
1282.1 |
498.6 |
3889 |
81.1 |
17.9 |
2210 |
西 藏 |
3.3 |
1.7 |
5030 |
0.6 |
0.2 |
2787 |
陕 西 |
1154 |
493.9 |
4280 |
180.2 |
24.7 |
1368 |
甘 肃 |
492 |
242.7 |
4932 |
99 |
15.5 |
1564 |
青 海 |
2.3 |
1.3 |
5808 |
|
|
|
宁 夏 |
206 |
146.6 |
7115 |
7.8 |
0.6 |
769 |
新 疆 |
529.8 |
393.7 |
7431 |
53.4 |
15.8 |
2961 |
全国总计 |
29477.5 |
15230 |
5167 |
8753.8 |
1272.5 |
1454 |
2007年各省耕地面积、比重和人均耕地面积
地区 |
耕地面积(千公顷) |
比重(%) |
人均耕地面积(亩/人) |
北 京 |
232.1873 |
0.190731 |
0.213277 |
天 津 |
443.6763 |
0.36446 |
0.596874 |
河 北 |
6315.14 |
5.187604 |
1.364354 |
山 西 |
4053.448 |
3.329725 |
1.791975 |
内 蒙 古 |
7146.28 |
5.870348 |
4.457139 |
辽 宁 |
4085.168 |
3.355782 |
1.425722 |
吉 林 |
5535.022 |
4.546772 |
3.041221 |
黑 龙 江 |
11838.37 |
9.724685 |
4.64371 |
上 海 |
259.6342 |
0.213278 |
0.209608 |
江 苏 |
4763.775 |
3.913227 |
0.937136 |
浙 江 |
1917.536 |
1.57517 |
0.56844 |
安 徽 |
5728.153 |
4.70542 |
1.404418 |
福 建 |
1333.076 |
1.095062 |
0.558395 |
江 西 |
2826.748 |
2.322046 |
0.970724 |
山 东 |
7507.062 |
6.166714 |
1.202156 |
河 南 |
7926.027 |
6.510875 |
1.270197 |
湖 北 |
4663.355 |
3.830737 |
1.227414 |
湖 南 |
3788.971 |
3.112469 |
0.894328 |
广 东 |
2847.659 |
2.339224 |
0.452057 |
广 西 |
4214.697 |
3.462184 |
1.325932 |
海 南 |
727.4994 |
0.597608 |
1.291419 |
重 庆 |
2239.082 |
1.839305 |
1.192693 |
四 川 |
5950.121 |
4.887757 |
1.098214 |
贵 州 |
4487.455 |
3.686243 |
1.789256 |
云 南 |
6072.358 |
4.988169 |
2.017842 |
西 藏 |
361.139 |
0.296659 |
1.907424 |
陕 西 |
4049.045 |
3.326108 |
1.620482 |
甘 肃 |
4659.754 |
3.827778 |
2.670856 |
青 海 |
542.202 |
0.445395 |
1.473375 |
宁 夏 |
1106.34 |
0.908809 |
2.720508 |
新 疆 |
4114.225 |
3.379651 |
2.945746 |
全国总计 |
121735.2 |
100 |
1.382004 |
- 2019-09-02金九银十,草鱼都翻身了,你准备好了吗?
- 2019-08-28一场秋雨一场寒,入秋后对虾养殖注意事项
- 2019-02-12粤农厅的公开信:直面非瘟防控大考,不做旁观者
- 2018-12-20广东提早采取 I 级应急响应措施 珠海非洲猪瘟疫情得到有效处置
- 2018-12-20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同志就非洲猪瘟防控问题答记者问
- 2018-09-04农业农村部:当前非洲猪瘟疫情总体可控
- 2018-08-06农业农村部: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 不会感染人
- 2018-07-18广州市天河区发生一起猪O型口蹄疫疫情
- 2018-05-22深度: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发展最全数据分析
- 2018-04-24农业农村部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