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大廖明副校长专访:发挥科研协作优势 共筑禽病防疫城墙
- 来源:
- 日期:2010-01-08
- 编辑:
- 评论:0条
发挥科研协作优势 共筑禽病防疫城墙
——华南农业大学廖明副校长专访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畜牧业的高速崛起,养殖行业已经开始迈向规模化生产阶段。与此同时,畜禽疾病的发生呈现出新的特点,疫情数量也有所增加。据相关部门统计,2008年,全年报告和公布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9起,与2007年相比有所攀升。发病家禽4万多只,死亡家禽1万多只,扑杀家禽70万只。虽然目前是禽病相对平稳的阶段,但禽病防控工作压力依然很大,完善疾病防控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在重视一线兽医防疫体系的建设和防控措施实施的同时,作为防疫后方相关的科研工作又该如何开展?在疾病预防的研究中,科研高校又是如何在科研立项中贴近生产实践?政府、企业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近日,本刊记者就禽病防控和科研立项等有关问题采访了华南农业大学廖明副校长,以期对禽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1 正视疫情 提高警惕
《广东饲料》:廖校长,您多年从事禽病学的教研工作,对禽病的发生与预防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请您谈一下禽流感的流行特点。
廖明副校长(以下简称“廖”):在目前的家禽疾病中,禽流感依然是最受重视的病毒性传染病。自从2004年我国实施了以注射灭活苗为主的预防措施以后,禽流感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虽然目前疫情态势比较平稳,但仍有暴发的可能。
据观察,近年来禽流感暴发呈现以下特征:第一,疫情发生的机体免疫情况不同。在2004年以前,主要在没有进行免疫的情况下家禽感染发病,现在免疫后仍会暴发。第二,发病更加普遍。以往疫情主要发生在养殖规模小、饲养管理水平低、养殖环境差、未实施免疫或免疫效果不理想的养禽场。而现在一些免疫措施比较到位的规模化养禽场也出现。第三,非典型禽流感病例增多。病例临床表现和以前相比,临床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为种鸡和蛋鸡减产,尤其开产鸡的死亡比较多等特点,所造成的损失不可小视。第四,禽流感的发生依然处于多亚型并存的状态,特别是H5N1和H9N2亚型。在2004年以前,主要是H9N2亚型为主,但现在是两个亚型并存,而且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使防控的难度明显加大。近年来H5N1亚型禽流感在全球正不断扩散且感染动物范围扩大。尽管世界各国对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高度重视并采取扑杀、强制免疫等多种防范措施,但疫情仍持续不断发生。据相关部门统计,仅2007年,全球就有35个国家正式公布发生了191起由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范围涉及亚洲、欧洲、美洲及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五,据近年的疫情报告显示,H5N1亚型AIV感染对象与以往相比种类繁多,包括多种家禽、特种经济禽类、野鸟、水禽及哺乳动物等,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水禽和哺乳动物的感染性和致病性明显增加。目前国内流行的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就是以水禽毒株为主,水禽感染带毒并作为媒介宿主的作用日渐突出,污染面广,防疫漏洞大。第六,由于我国活禽交易比较频繁,大范围的长途运输比较多,容易造成野毒的广泛传播。在2008年至少有3起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在城区农贸市场,其中广东境内就占2起。第七,野鸟携带禽流感病毒造成疫情扩散的危险性逐渐增加。国内(含香港地区)已多次发现野鸟带毒,并诱发当地疫情的病例。
《广东饲料》:您认为防控禽流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廖:面对这样的发展态势,我个人觉得,坚持国家制订的现有防控措施必不可少,特别要加大流行病学监测力度。同时,应该加强对养禽企业的宣传力度。毕竟从这几年的禽流感防疫政策实施效果来看,作用还是明显的。但是调研中发现,以往发生疫情的地方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养户自认为免疫效果不佳、操作费劲、人工费用较高等而不免疫或不注意监测免疫效果所造成的。为此,我想提醒所有养禽者,应严格按有关规定选用国家认可的合格疫苗进行禽流感免疫,并确保免疫抗体水平达到国家的要求。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防控禽流感不仅仅只针对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对H9N2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也要给与高度关注。广东在1992年首次报道了在鸡群中发生的H9N2亚型禽流感,随后在国内的主要养鸡地区都有发生。近年由于在防控禽流感工作中,各级政府对H5N1亚型禽流感高度重视,但是对于属于低致病性禽流感的H9N2不够重视,导致该病几年来流行呈加剧趋势,并对部分生产场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H9N2亚型禽流感感染种鸡和蛋鸡后,尽管鸡群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但可造成产蛋率、孵化率显著下降、更有甚者会导致鸡群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使鸡群的抵抗力及对其他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大大降低,容易继发的如新城疫、传染性气管炎和慢性呼道感染等疾病。
《广东饲料》:现在采用疫苗防疫方面,功效如何?
廖:虽然养禽场普遍都在使用疫苗,但还是检测出病毒,究其原因,首先是现在家禽的饲养量大,特别是水禽有带毒不发病的现象,总会出现免疫漏洞。其次,免疫过的家禽并不是全都有效,通过对免疫情况的监测发现,免疫后有86%的家禽能够产生合格的免疫力,剩下的都不合格。在免疫力不合格的情况下,很可能还会发生病毒的感染。再者,由于我国活禽交易市场和农贸市场普遍存在且交易活跃,所以在这些场合发生疫情扩散的机率依然较高。另外,疫苗质量也会影响免疫效果,在每年进行疫苗质量的监督中发现,个别批次疫苗不能完全达到我们的质量要求。还有一些疫苗虽然是合格的,但在保存、运输、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降低了它的效果,甚至有的已经失效。养殖者在免疫操作时如果不规范,也不能保证免疫的合格率。再加上禽类个体的差异,特别一些禽类免疫状况不好,注入禽流感疫苗后,不会产生对禽流感的免疫力。所以在众多因素影响下,不可能保证免疫过的鸡都能百分之百产生合格的免疫力。并且,某些肉禽生产企业因生产周期短,养殖量大而不愿意给肉禽接种禽流感疫苗,这都可能会使企业内发生疫情的情况增多。而针对病毒变异速度加快,新型变异毒株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情况,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尽快开展对变异毒株的新疫苗研发以及免疫程序的修订。
2 突出重点 提升队伍
《广东饲料》:目前正值炎热的夏季,禽病防疫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廖:从全年来看,夏季是属于疫情相对平静的阶段。因为炎热的环境条件不适合病原微生物的生存,所以只要加强日常的消毒和饲养管理,就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但在这个阶段,呼吸道和细菌性传染病(如禽流感、新城疫、沙门氏菌病、巴氏杆菌病等)的发生仍较为频繁,热应激也是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所以防疫工作决不可麻痹松懈。目前我省提倡实行常年全面强制免疫和春防秋控重点免疫结合制度,主要遵循“强化重点(规模场、种畜禽)、突破难点(水禽)、消除盲点(散养畜禽)”的原则来确保全省所有畜禽“应免尽免、不留空档”。所以在夏季必须为秋冬季防疫做好准备工作,包括栏舍的消毒、疫苗的准备,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防疫策略。
《广东饲料》:当前禽类市场行情不景气,可能会给防疫工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廖:近期禽类的市场价格相对来说不太理想,作为饲养人员特别是养殖场主会因为市场价格不好而影响养殖信心,认为养禽的利润降低就开始松懈管理,甚至连防控用药的费用都省下,更有甚者出现同一鸡舍中多日龄的家禽共存,没有真正的实行全进全出、小区化隔离管理的制度,这很容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特别是在饲养水禽的时候,由于水禽是禽流感病毒重要的天然宿主之一,可以携带病毒而不一定发病,但可以通过粪便排除病毒,污染水源或者环境,导致能够接触到该环境的鸡和其他家禽感染发病,因此要特别注意避免将水禽与陆禽同场饲养。更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日龄的家禽对疾病的抵抗力不同,部分老龄禽只可能是隐性感染者,如果在禽场的统一栏舍内饲养不同日龄、批次的家禽将加大禽流感等多种禽病发生的风险。
《广东饲料》:现代化养殖场中,从养殖规模的角度来看,大型养禽场和散养户的疾病防控要点是什么?
廖:目前全国大约有30%的养禽场均属于规模化养殖,而广东省大约占其中的40%。大型养禽场和散养户所遇到的疫病问题是不一样的,其防疫理念和措施也不尽相同。例如,规模场重点考虑的是如何提高群体抵抗力。因为规模化养禽场的生产群体大,易感群体也多,往往难以保证所有的动物都具备良好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当一个群体存在免疫缺陷的个体动物时,这些个体就会成为病原扩增场所和疫源,造成群体处在亚健康的状态。所以,大型养禽场不能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同时要切实做好场地消毒、带禽消毒、器具消毒、免疫接种、合理用药等防疫措施。
对于散养户来说,虽然群体数量较少,但防疫工作同样重要。现在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散养户往往缺乏必要的防疫理念,既不重视环境和禽群消毒,也不重视免疫接种,平时的人员管理、生产管理、用药管理也很松散,生产缺乏计划性。尤其对于异常死亡家禽的处理十分随意,甚至助长非法商贩低价收购病死家禽的歪风,这些都会加大疫情暴发和传播的危险。建议大力倡导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培养健康无病的禽群,加强禽抗体水平的监测,保证雏禽有高水平的母源抗体,并做好计划生产。
《广东饲料》:除了重视防疫工作外,兽医队伍的建设也十分重要,今年我国在吉林、河南、广西、重庆、宁夏5省实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您认为有何深刻意义?
廖: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是从今年开始试行,明年全国实行。国家开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既是全面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政策法律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兽医制度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要求,更是提高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水平的一件大事,说明国家要求兽医工作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管理也应该更规范。兽医工作的特殊性在于它是政府必须介入的行政行为。如同我们的医疗管理一样,不可能是完全的市场行为,这意味着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受过专业技能训练,并达到一定水平。因此政府必须明确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参与相关工作,如何参与,如何约束。现在设立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就是要从行业的出口和入口严格把关。出口是指有关培训学校、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入口是指进入兽医行业的人员必须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并要不断提高执业水平。总体来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对提高我国兽医防疫队伍的水平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真正意义上规范了对兽医从业人员的管理。
3 科学立项 关注需求
《广东饲料》:您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者,以禽病研究为例,请您谈谈高校是如何贴近行业的需求来开展相关研究?
廖:一直以来,大家对高校和科研机构如何协调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关系存在颇多争议。我个人认为,这几方面的研究都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基础研究是所有研究的基石,不能因为暂时看不到效益就不做。如果没有做好基础研究,就缺乏必要的积累,在应用研究方面也很难取得好成绩。所以在科研选题和立项方面,首先要做到平衡。既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也不能只注重应用而忽视相关基础的积累。我省一直以来在新化药、生物制品和诊断试剂研发方面缺乏原创产品,较多仿制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就说明我们在相关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重视得不够。兽医是一门应用学科,必须强调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需求的结合,强调科研成果向生产应用的转化。一个合格的兽医必须学会利用基础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课题的选择必须要针对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来设置,把生产问题转化为科学研究的切入点。2006年,华南农业大学辛朝安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生产中发现了一些种禽、蛋禽出现血管瘤的现象,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新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和深入研究。经过细致的工作果然证实我国许多地区已开始流行一种新的J亚群禽白血病。其研究结果对指导许多养禽场及时调整生产管理程序,加强疫病净化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寻找科研方向、课题时不能纯粹在实验室里转,要接触实际生产,善于分析问题的多个出口,无论走向基础还是走向应用,都必须贴近生产实际。
另外,还要注重有关科研成果的转化,从研究想法到实验品再到商品和规模化生产是整个科学研究必须经历的过程,对此不可以混为一谈,在工作中应有所侧重,加强产学研的结合。
《广东饲料》: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情况如何?
廖:现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有华南农业大学实验兽药厂、广州市华南农大生物药品有限公司等。华南农业大学实验兽药厂是1987年由该校兽医系创办,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和人才优势,以华南农业大学兽医药理研究室、禽病研究室、兽医诊断研究室及其专家、教授为技术力量支柱;各主要负责岗位都由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人担任,具有强大的研究开发新兽药和生产优质兽药的能力,并且该厂建立了完善的产品生产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销售体系。一贯以开发新兽药、利用科研新成果为主导,可以第一时间内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成新产品。厂内原创的肾解、氟苯尼考水溶性粉均为广东省新兽药,生产工艺居国内领先水平,还有许多产品都获得良好的肯定。而广州市华南农大生物药品有限公司则是专业从事预防、诊断、治疗等兽用生物制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拥有通过国家农业部GMP验收的胚毒灭活疫苗、细胞毒灭活疫苗的GMP生产车间,生产规模为年产各类兽用生物制品100亿羽份,也是华南地区规模较大的现代化兽用生物制品生产基地。它们在新兽药和疫苗的研发方面都是做得比较理想的。
总的来看,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政府的引导和企业的推动。从政府角度看,注重对基础研究工作和原创性研究工作的支持。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更多是从用户的需求发现新产品的研发方向。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企业都比较急功近利,不太注重自身的研究与开发实力的积累,缺少原创研究的动力。因此,今后研究单位与企业的结合应更加紧密,更加务实。研究机构在立项之初就应该针对生产上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做研究,企业领导人也应该有意识地针对用户的需求主动开发相关产品。例如在疫病防控问题上国家首先考虑的肯定是大宗经济动物(鸡、鸭、鹅、猪、牛、羊等),而对于特种养殖动物的防疫产品开发比较欠缺。这就可以成为一些企业和研究机构研发特色产品的切入点。
《广东饲料》:如上所述,高校与企业在科研中开展深层次的合作是否有成功的实例?您认为在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紧密协作中如何建立良好的互惠互利关系?
廖:在这方面成功的事例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华南农业大学和温氏食品集团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成功范例,从1992年起,双方就开始合作,起初只在鸡病防控方面,而后扩展到家禽育种、营养体系建立、经营管理等多方位的全面合作。华农的许多老师目前在温氏集团担任相当重要的管理职务。以温氏集团合作为代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也成为华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和办学特色的一大亮点,在学校的“211工程”建设和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得到了充分肯定,部分合作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温氏集团也不断支持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并在成果转化方面共同享受相应的效益。对此,温氏总裁温鹏程也曾表示:“在温氏集团过去20多年的创业历程中,因为有了华农大在黄鸡育种、禽病防治、动物营养以及计算机管理技术等方面所提供的强大支持,温氏的农业产业化才能越办越大,越做越强。”
在产学研结合的概念中,高校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场所,科研单位是专业人才利用高新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场所,而企业则是专业人才服务于生产和科研成果转化的舞台。三者的互相信任和互惠互利是保证这个体系健康发展和有效运行的基础。如何在产学研这个大框架中做到每方都是赢家,这是一个值得大家长期关注、深入探讨的问题。
原载《广东饲料》2009年第七期
- 2019-09-02金九银十,草鱼都翻身了,你准备好了吗?
- 2019-08-28一场秋雨一场寒,入秋后对虾养殖注意事项
- 2019-02-12粤农厅的公开信:直面非瘟防控大考,不做旁观者
- 2018-12-20广东提早采取 I 级应急响应措施 珠海非洲猪瘟疫情得到有效处置
- 2018-12-20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同志就非洲猪瘟防控问题答记者问
- 2018-09-04农业农村部:当前非洲猪瘟疫情总体可控
- 2018-08-06农业农村部: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 不会感染人
- 2018-07-18广州市天河区发生一起猪O型口蹄疫疫情
- 2018-05-22深度: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发展最全数据分析
- 2018-04-24农业农村部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