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产业经济:规模与波动”研讨会综述
- 来源:
- 日期:2010-12-08
- 编辑:
- 评论:0条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
2010年11月25日至26日,由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办的专题研讨会--“生猪产业经济:规模与波动”在广州增城凤凰城大酒店瑞士厅举行,本次会议邀请到了广东省农业厅陈祖煌副厅长、广东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广东养猪行业协会会长吴秋豪等广东省农业主管部门领导参加,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瑶生教授、育种与繁育功能研究室李加琪教授及体系内34个综合试验站站长或负责人出席了会议,广东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地方创新团队产业经济岗位专家赖作卿教授和广东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流通与经济岗位专家万忠研究员也参加了会议,共到会70多人。会议由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王?教授主持,来自中山大学、中国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内蒙古大学及企业界的共10名学者和研究人员围绕生猪产业的规模与波动这一主题分别作了报告,每个报告30分钟,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就报告的内容及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针对近年来生猪产业波动较大,规律难以把握,需要业界和研究人员共同讨论其成因和对策,为此,生猪产业经济研究举行了“规模与波动”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着生猪规模变化、价格预测、期货、食品安全(供应链整合及RFID射频技术应用)、消费偏好等热点问题展开了交流和讨论。
一、规模与波动
(1)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王?教授进行了“生猪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与价格波动”的主题演讲。近年来,我国的生猪产业呈现出规模化的趋势,散养户的年出栏量占比在逐渐减少。但我国的猪肉需求是相对稳定的,因此生猪的供给是影响猪肉价格波动的主要方面。供给方的行为主体既包括散养户,也包括规模化养殖户,他们共同决定了生猪市场的供给。然而,散养户和规模化养殖户的行为特征是不同的:散养户的行为具有短期性,重视短期利益,容易用脚投票,根据市场风潮大量进入或退出市场;规模养殖户的行为持续性较强,追求长期利益,更倾向于用手投票,做好管理。因此,可以推断:随着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程度的推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猪市场的价格波动会逐渐减少。美国和丹麦的经验支持了这一点。他进而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1-2007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通过模型定量考察规模对价格波动的影响,在考察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之后,进一步分析出在现有情况下,规模养殖户年出栏量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约200万头猪),生猪价格波动幅度就减少0.1318个百分点。即从4.5的变化区间下降到2.8元,进一步肯定了规模化的作用,这也让在座的代表有切实启示。而围绕着规模化,目前有加工企业后向整合以及饲料企业前向整合两种主要方式来进行。而为了促进规模化,政府应该在产业标准、食品安全、环境治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听取建议,另外资源结构和运输配套也会显著的对规模化产生影响,这些因素都是需要引起业界重视的。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肖红波博士则介绍了与王济民教授的共同研究成果--“我国生猪生产增长与波动研究”,在探索了我国生猪生产增长的源泉,应用SFF(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不同时间段展开分析,认为全要素生产率TFP(包含了技术进步、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在80-90年间增长了36.16%,主要是配置效率的改进提高; 1990-2000年TFP的增长率(18.77%)有所放缓,规模效率(8.15%)是TFP的增长的主要动力,2000-2008年TFP增长率(17.52%)略有下降,规模效率(9.23%)的改进是主力,其他两项表现不明显。近30年总体来看,中国的TFP虽然提高了60%多,但主要是配置效率的提高和规模效率的改进,与美国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80年至今的增长方式还是粗放型方式如饲料投入为主,科技水平比较低,规模化不够,这些都是未来值得改进和推进的工作。
二、价格预测
(3)来自凌源试验站的禾丰集团华康牧业总裁邸国先生对2011年的生猪价格走势进行了预测,在对明年经济形势作出(准)滞涨的预判情况下,认为(准)滞涨的形势对生猪行业不利,结合GDP、CPI、PPI,对需求影响体现为刚性并无额外增长,而对供给则造成原料的上涨从而压缩了盈利空间,2011年会出现前高后低的情形,建议加大玉米进口数量,降低养殖成本;变鼓励饲养规模为鼓励生产水平;扶持肉类加工业,提高熟食比重;加强药品、疫病的监控,降低养殖风险,保证食品安全等方面做好工作。
(4)生猪价格的预测一直以来是个极具挑战的话题。产业经济研究室成员李彬联提交了“我国生猪价格预测—基于时间序列模型视角”的分析报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最根本的影响方面——供给——出发,结合经济理论以及生猪养殖周期,尝试将过去的生猪价格以及仔猪价格作为预判以后生猪价格走势的重要指标,并对未来5个月的价格做了初步预测。本报告的预测模型需具备两个理论基础:生猪养殖户具有适应性预期假设以及养殖周期中从仔猪补栏到育肥猪出栏之间4到5个月的时期跨度,确定了滞后1期生猪月度价格与滞后5期的仔猪月度价格为因变量。估计步骤按如下进行:首先基于历年月度数据对变量的参数进行估计;再利用估计参数结合实际数据进行预测,并将拟合值和实际值进行比较;最后对未来5个月的三元肉猪价格以及普通猪肉的月度价格进行了预测。尽管预测模型对过去数据的拟合效果较好,但在物价不稳定、宏观政策以及疫病等外生因素冲击下,加大了预测的难度,因此考虑饲料成本、物价水平等因素将是未来需进一步讨论及拓展的课题。
三、生猪期货:避险工具、国际经验
(5)广东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地方创新团队产业经济岗位专家、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赖作卿教授则从重庆生猪远期交易出发,做了题为“促进生猪远期交易的政策研究”报告。认为目前为止,参与交易和投机的个体太少导致交易不活跃,导致竞价不够充分,市场所形成的远期价格代表性不强、公信力不高,从而发现价格功能和规避风险功能都难以体现,原因在于作为一种新的交易手段,公众的理解尚未完全到位,交割的难以标准化成为担心,加工技术和流通障碍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为了让其远期市场功能得到足够体现,需要政府在宣传(如确立标准、明确细则)和交割库资金扶持上出台措施。
(6)产业经济研究室温秋根博士进行了题为“生猪期货与价格波动:国际经验与中国现状”的汇报,在总结我国价格波动的过程中,业界提出了各种对策,如收储、补贴、期货等。其中后者的呼声最为强烈,在分析了期货对现货价格理论上具有的规避风险和价格发现作用后,援引美国为例,细致分析了过去四十多年生猪期货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尽管期货的作用在玉米、大豆等产品上体现的较为充分,但在活体(如美国活牛、活猪)上则并没有体现出作用,对于价格的“发现”作用基本上没有得到体现。于此同时,美国生猪行业在80年代更为加速的并购趋势使得美国的规模化程度更为提高,这也使生猪期货交易对象更可能朝着标准化程度更高的“肉猪”来进行,于是1997年美国变活猪期货为瘦肉猪期货,在这之后,基于数据发现瘦肉猪期货比活猪期货对于价格的发现作用更加显著,它已经是美国投资者预期未来价格的主要风向标。而韩国和德国各自推出瘦肉猪和活猪期货对于其作用要持谨慎态度,因为时间才2年多和1年多。中国与期货有关的事件有大商所提的标准,但真正有交易的是重庆生猪远期交易市场,作者以实际调查和数据为例,分析了该市场运行一年多来的基本情况,成交额日平均为848.5手,日平均成交额为1040.9万元,这明显超过韩国,但比起美国来略为不足。远期交割价与现货价格呈现出前高后低的逆转情况,表现出正向和反向市场的区别,并分析了相应的限制因素:如市场培育阶段,参与者较少、价格的权威性不足,交割细节有待改进,辐射有限等,并提出未来要推进的工作比如规模化和标准化的进一步发展,权威价格的形成。而未来期货市场一旦形成,对于生猪从业者来说不仅要养好猪,还要掌握套期保值等避险手段等等。
四、食品安全方面:提高可追溯性
(7)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杨伟民副教授以“生猪产业链的农超对接”为题作了报告,指出现有的农产品供应模式由于缺乏深度合作与监督协调,存在着不足:供需难以匹配、不利于农民增收、食品安全难以防范、渠道不顺畅导致物流成本过高,为确保“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作者提出现代供应链模式:超市作为一个主体来进行整合,即流通阶段的超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农超对接”,这种由商务部提出的模式减少了链条环节,降低了物流成本,也利于提高食品安全。中间节省的耗费使农民增收具备更大的可能性。作者通过实际调研,提炼出三种模式:家乐福模式(超市+合作社+农民社员)、麦德龙模式(超市+龙头企业+农民)以及家家悦模式(超市+农民)并比较其异同,认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合作社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这就需要对合作社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加强监督。
(8)进入到21世纪后,我国生猪产业的重点任务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保供给转为了保安全。这意味着我们从业者也必须因应环境的变化,在生产手段和发展战略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尤其是通过技术的应用提高可追溯性,目前我国已经普遍推行了以二维码耳标为主的禽畜标示和档案管理制度。要实现真正的全产业链条可追溯,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两项工作:第一是提高对档案信息的自动化处理能力,第二是实现不同企业之间,产业链条不同环节之间顺畅的信息流动和信息整合。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以RFID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立可追溯食品体系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这也和将成为我国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产业经济研究室万陆博士向到会者做了“信息技术与生猪产业发展”的汇报,介绍了RFID技术在生猪产业链各环节中的应用方法,并以生猪产业经济研究室刚刚考察过的上海五丰上食食品有限公司为案例做了案例分析,介绍了RFID技术应用的优势与不足之处。最后提出,必须要由政府引导,大企业牵头的方式来逐步推行RFID在生猪产业体系中的应用。政府适度补贴可以降低RFID对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而RFID技术应用也有利于大企业对产业链进行扩张整合,有利于推动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
五、消费变化---温饱到小康:数量需要变为品质需求
(9)产业经济研究室郭惠武博士做了“中国猪肉消费现状与趋势”的分析,围绕着我国猪肉消费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展开。报告首先分析了近30年来我国猪肉消费总量、人均消费量及城乡差异的变化,进而指出1979年以来我国猪肉消费变动的基本特征是:第一,猪肉需求收入弹性较小,且城镇居民相对于农村居民具有更小的需求收入弹性,第二,猪肉在肉食品消费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居民在家猪肉消费比重下降。在对我国猪肉消费变动特征及国外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报告发现,我国未来猪肉消费量增长的推动因素主要有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人口的增长,抑制猪肉消费增长的因素主要有猪肉需求收入弹性较低,肉类消费结构更趋多样化以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三个因素,经过测算,如果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人口增长率为5‰,则每年中国猪肉消费量增长1.7%,如果城市化的速度更快或居民在外消费量增长也加快,则猪肉消费总量的增长率可能会达到2%以上。根据分析和计算,报告认为未来中国猪肉消费量是平稳增长的,增长速度也较为缓慢,所以,我国猪肉的供给量的增长速度不能过快,必须与猪肉消费需求的增长相适应,否则可能导致猪肉价格的大起大落,不利于生猪产业的平稳发展。
(10)会议最后由中山大学动物遗传功能实验室闻丽君硕士提交关于美国SmithField的案例研究, SmithField作为财富500强中排名第163位,营收达到112亿美元,每年自产1930万头商品猪,每天屠宰11万头猪,2010年生产鲜猪肉181万吨,生产包装肉产品131万吨,这些鲜活的数字都让听众感受到该公司的巨无霸般的影响力。Smithfield的成长历史就是一部兼并扩张史,在养殖环节采取国内整合国际市场,加工环节则国内有零星分散市场,保持原有品牌等。在财务优化、硬件更新、集权管理、精细化业务以及流程外包上都有独到之处,这些对国内企业都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借鉴资料。
在讨论阶段,除了围绕上述话题之外,试验站代表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结合己方实际,介绍了相关情况,如疾病、人才方面存在的困难等。部分试验站则认为面对市场价格的变化,企业要具备长远和战略眼光,不能以半年、一年来论得失,要以更长的如3年、5年来把握,与行业平均利润率的比较来权衡成败。参会代表还提出鉴于中国国情特殊,可能存在一个“适度规模”,或许不是50头的绝对分界点。如何将地域特点与规模的“适度”联系起来,界定不同地区的具体要求,如何在分析的基础上建议减少或增加母猪存栏上给出较准确时机等,经济研究室也建议各试验站加强对数据及时填报工作的重视以便使研究周报和月报更有针对性,这些都是未来要推进的工作。
通过此次会议,不仅使试验站对近年来生猪价格波动的规律和原因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对于未来的形势发展也有了一定的把握,同时也加强了与试验站同行的联系和友谊,为以后试验站与产业经济研究室的交流开了个好头。此次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相关阅读:
- 2019-09-02金九银十,草鱼都翻身了,你准备好了吗?
- 2019-08-28一场秋雨一场寒,入秋后对虾养殖注意事项
- 2019-02-12粤农厅的公开信:直面非瘟防控大考,不做旁观者
- 2018-12-20广东提早采取 I 级应急响应措施 珠海非洲猪瘟疫情得到有效处置
- 2018-12-20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同志就非洲猪瘟防控问题答记者问
- 2018-09-04农业农村部:当前非洲猪瘟疫情总体可控
- 2018-08-06农业农村部: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 不会感染人
- 2018-07-18广州市天河区发生一起猪O型口蹄疫疫情
- 2018-05-22深度: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发展最全数据分析
- 2018-04-24农业农村部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
24小时排行
更多>>下载
联系我们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