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每日资讯 > 饲料 >

玉米逃不脱被看空的宿命?

  • 来源: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
  • 日期:2018-01-18
  • 编辑:admin
  • 评论:0

要说当前的这波玉米行情到春节前都不会明显下掉,应该没什么人反对。但节后呢?能持续到往年5月份才开启的临储拍卖这个最大利空因素落地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在高位提早做好慢慢出手的准备至关重要,因为一到那时候,市场积蓄的情绪会泛滥,而不是一点点地渗出来。不消说,这波行情令人心跳加速。截至1月初,加工厂家玉米收购价格东北地区为1620-1730元/吨、山东为1760-1860元/吨、辽宁锦州港口为1790-1800元/吨,广东主要港口新东北玉米成交价1920-1940元/吨。短短2个月内上涨了200元/吨,较去年同期每吨上涨超过300元/吨。

当前农民售粮进度加快,同比偏快8个点,深加工企业收粮积极性也较高,只有40天左右的库存,为维持春节期间企业正常运营,深加工及饲料企业需继续增加1个月的库存用量,该收还是得收。那么粮食流向了哪里?其实贸易商占了很大一部分,此外就是港口库存。南北港口库存都处于高位,北方四港玉米库存共计406万吨,处于近四年高位,而广东港口玉米及杂粮库存已有约140万吨,再加上未来三个月进口杂粮到港量预计超过600万吨。换言之,流通环节的两端一个想卖一个想买,却被囤积在中间。不同的是,贸易商看涨想囤,港口因为价格上涨而不得不囤着,出货不顺。

当然了,这不是玉米第一次大涨,似乎除了2016年,近些年每年都会找到这么一波行情。可结果,无一例外地,大幅回调,基本涨多少跌多少。当前看多看空的都能说出一堆理由,可看多的都是面上的,可里子,理性地分析,玉米市场的供需格局仍然偏宽松,国家库存和进口替代像一只未落地的靴子,时刻让人睡不着觉。但今夜无人入眠,大家都在价格不断上涨的快车道上狂欢,恐怕错过了这一盛宴。于是,市场在非理性因素支撑下,形成了超过基本面变化的上涨预期,只要靴子还悬着,游戏就还在继续。但靴子总有落地的一刻,击鼓传花的游戏也总有鼓声消散的时候,只看谁最终做了接盘侠。可以肯定的是,春节前仍然有强势行情,手中有粮的各位主,还是可以心中不慌。但节后,一旦这个泡沫被谁戳破了,那跌势可不会是平稳的,到时再想出手,就成了烫手的山芋无人接了。

为什么说这是阶段性行情呢?因为当前玉米的供需格局确实正在发生变化,但尚未发生根本变化。一是国家库存还是要去。虽然2017年去库存的进度快,但库存绝对数量仍然很多——1.8亿吨的临储玉米依然“待字闺中”。中储粮上周试了一下水,成交价量高涨,更增添市场信心。但逐渐放量之后价格将很难挺住。去年临储玉米销售的高开低走也反映了这个问题。至于顺价销售,既能去库存又不亏钱当然好,但一方面抛储,一方面挺价,这个真的很难做到。而且现在已经取消了储备粮顺价销售的原则,就是为更灵活地调控做准备。一旦玉米价格持续上涨至一定高位,我们不说应该不应该调控,但国家肯定会出手调控。往年5月国家才开始拍卖,但今年1月地方储备就出库了,是否意味着国家也会提前出手?拭目以待。

二是国际市场仍然步步紧迫。2017年1-11月国内外玉米平均价差明显缩小,甚至一度出现南方主要港口完税价格高于国内价格的情况,我国玉米及替代物进口同比出现大幅度减少,玉米、高粱、玉米酒糟(DDGs)分别进口237.3万吨、489.9万吨和38.5万吨,同比分别减少21.6%、24.1%和87.2%。国内玉米价格的下降成为了天然的贸易壁垒。但这也意味着,一旦价格回升,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立刻会反弹,12月进口已经出现了蠢动。目前广东主要港口2月船期美国2号黄玉米完税成本为1530元/吨,比东北玉米成交均价便宜近400元/吨。进入2018年,玉米进口配额将在第一季度陆续发放,当前的价差水平一定会吸引国内企业继续批量进口玉米。根据FAO预测,2017/18年度全球谷物产量、库存量将创纪录,主要的贡献来自于粗粮。国际谷物市场依然低迷,这对国内市场形成长期的抑制。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玉米的改革方向是市场化,当前已经在收购端松绑,走出了第一步,但并非最后一步。严格来说,只有进口配额也取消了,才是真正的市场化。这不以我们的意愿为转移,也就是说,不是我们想限制就能限制的。前些年,玉米价格持续走高,催生了其替代品的进口。尽管玉米配额只有700多万吨,规模有限,但不受配额影响的高粱、大麦等粗粮军团相当庞大,2015年我国仅进口高粱就超过1000万吨。可以说,去年进口收缩了多少,随着价格的上涨,就有回升多少的可能。有市场人士甚至预测,未来一两年,玉米进口配额或有可能取消,因为玉米不再被列为口粮了。因此,一旦进口配额被取消,那么当前所谓“市场化”下的价格就只是半市场化,要对标的价格是进口玉米到港价,以此为基准,还有近400元/吨的下跌空间。当然了,这个政策不会一下子就取消,但总体而言来自内外交迫的利空因素,会挤掉现在的水分。

第三点要关注的,是这波涨势的一大推手,利润回升的深加工行业需求。目前深加工行业需求旺盛首先是因为利润高,利润高是因为成本降低了,现在原料成本大幅上调,需求也会随之下降,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华北地区开机率已率先出现下降。而利好于深加工的政策在高价之下也不太可能继续实施。如深加工补贴,很可能以预案形式推出,规定价格低于某个点才启动。对于万众欢呼的燃料乙醇政策,我们更要理解其深意,避免过度解读其利好的意味。《方案》明确指出,适度发展粮食燃料乙醇,科学合理把握粮食燃料乙醇总量,大力发展纤维素燃料乙醇等先进生物液体燃料,满足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粮食燃料乙醇被定位为“适度发展、把握总量”,而非粮食燃料乙醇才是“大力发展”的方向。这是从我国资源情况出发做出的选择。发展粮食燃料乙醇,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是“着力处理超期超标粮食,增强粮食市场调控能力和提升质量安全水平”,这意味着,玉米的燃料乙醇消费,被定义为“调控之用”,为其政策属性定了调。一旦玉米价格因此而大幅上涨,调控可能立刻转向。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四是,调减面积,其基调是先保后减——在划定两区,确定“核心产区”的基础上,大力调减非核心产区的生产面积,提高有效供给,优化资源配置。要清楚,玉米调减的是“非核心产区”面积,降低无效供给,但核心生产力是要提高的。这意味着要用更少的面积,生产出更多的粮食。2017年玉米单产水平的提高就证明了这一点。换言之,调减面积带来的减产一定程度上在单产上得到了补偿。另一方面,持续上涨的玉米价格会导致玉米种植面积回升,现在已经出现这种情况了,黑龙江地区玉米种植收益超过大豆250元/亩之多,导致“减玉米增大豆”的趋势逆转。所以,我们应该动态地看待这个问题。

五、稻谷、小麦去库存迫在眉睫,大为利空玉米价格。当前,稻谷和小麦累计库存均超过1亿吨, 2018年的主线应该会落在这两个品种的去库存上,这势必影响到玉米市场。1月8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公告显示,2014-2016年产政策性小麦销售底价下调50元/吨,这已经对玉米市场带来较大震动,市场十分担心有关机构会提前抛售临储玉米,其中大连玉米期价瞬间大幅下滑,南北港口及产区收购价也整体走低。而稻谷也早有定向销售的传闻,如果国家以定向销售的形式把储存年份长的稻谷低价卖给玉米深加工企业,这对玉米市场影响很大,毕竟近年稻谷临储销售太冷清,这个抛储的量不少。虽然利空因素已经摆在那了,但每个人都想赚尽可能多的钱,这种想法是危险的。宁愿大家一起亏钱,也不要我一个人赚不了或赚少了的心态,容易造成恐慌和盲从,放大市场信息,形成与基本面不一致的趋势。还是那句,锁定利润,不要追求最高点,该放手时就放手。否则很容易被市场收割,而不是从市场中收获。

(原标题:为什么思前想后,还是要看空玉米)

发表评论
评价:
24小时排行
联系我们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