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每日资讯 >

饲料成本不断上涨 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势在必行

  • 来源:农民日报
  • 日期:2022-05-06
  • 编辑:admin
  • 评论:0

玉米、豆粕是我国重要饲料原料,近年来,大豆进口量居高不下,价格持续上涨。农业农村部提出大力推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行动,积极开辟新饲料资源,通过“提效、开源、调结构”等方式,减少对进口饲料粮的依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起来看,这些市场行业主体为推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提供了哪些金点子。

 

牧原:低蛋白日粮实现营养精准供给

 

目前,猪价低迷,饲料原料价格不断高涨,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却能有效控制养猪成本,秘密武器之一就是低蛋白日粮技术。

 

传统观念认为猪吃得越多长得越快,但牧原就不会让猪多吃。为啥?猪长得快,还要看长的是瘦肉还是脂肪。

 

牧原集团副总裁褚柯介绍——

品种决定猪瘦肉最大生长潜力,健康影响最大生长潜力发挥,而营养供给满足生长需求即可。过量摄入的蛋白质会以尿氮或粪氮的形式排出,不仅造成蛋白质浪费,还会影响猪群健康,同时增加环保压力。

 

牧原针对不同猪群探索最适营养需要,通过混合技术将高浓度氨基酸日粮和低浓度氨基酸日粮按比例混合,实现营养精准供给。

 

 

2021年,牧原生产低蛋白低豆粕饲料约1587万吨,供全国1700多个自有养殖场使用,覆盖生猪超4000万头。通过全年推行低蛋白低豆粕日粮,使养猪豆粕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2015—2021年牧原养猪豆粕平均用量占比为8.4%,最低时可降至6.6%。

 

牧原认为:

低蛋白日粮不会影响猪的生长性能,健康和生产管理是影响猪群生产性能的最大因素。

 

推广过程是否遇困难?

 

褚柯说:“当时推广过程非常艰难,一出现生产成绩下降,大家就会质疑低蛋白低豆粕日粮:品种、环控、饲养管理、人员能力等各方面都好,为什么生产成绩这么差?”

 

牧原团队想尽办法寻找生产成绩下降的原因,多次排查发现,根源并不在低蛋白低豆粕日粮上,而是猪群疾病所致。

 

2008年,牧原进入最低成本优化期,探索猪群生长真实营养需要量,把饲用氨基酸用到极致,进一步降低豆粕使用量。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推荐公斤增重可消化赖氨酸需要量是19.5克,我们的生产数据表明只要15.8克,推荐标准高估赖氨酸需求23%。为了降低营养隐性浪费,我们细分猪群阶段,设置了合适的营养标准。”褚柯介绍。

 

确定了科学合理的营养标准后,下一步就是使用饲用氨基酸,来补充豆粕降低后缺少的氨基酸。此后,牧原又整合资源,推动异亮氨酸研发和生产,进一步降低饲料豆粕用量。

 

玉米豆粕型日粮通过添加饲用氨基酸,豆粕用量可降至5%以下。如果突破异亮氨酸生产技术,增加供应量,牧原可实现无豆粕日粮。

 

应用低蛋白低豆粕日粮配方有啥好处?

 

褚柯介绍——

先看经济效益,应用传统玉米豆粕型日粮配方,出栏一头猪约需54.8公斤豆粕,按豆粕价格每吨5000元测算,头均豆粕成本274元;应用低蛋白低豆粕日粮后,豆粕头均消耗量为30.3公斤,头均豆粕成本152元,降低的豆粕可用玉米和合成氨基酸补充,综合以上饲料成本,光一头猪成本就节省50元。

 

再看社会效益,相比行业,牧原养一头猪可少消耗豆粕24.5公斤,折合大豆31.4公斤。“若推广到全国,按约6.5亿头出栏计算,能节省大豆约2000万吨,按大豆亩产132公斤测算,相当于节约了1.5亿亩土地资源。”褚柯盘算着说。

 

还有生态效益,豆粕占比从17.7%降至9.8%,日粮蛋白降低2.82%,每头猪氮排放就减少1.5公斤,大大减少环境污染。

 

温氏:两种技术带来最低造肉成本

 

作为黄羽肉鸡养殖领头羊、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黄羽肉鸡饲料成本控制上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早在几年前,温氏集团就在做低蛋白低豆粕配方技术研发。

 

农业农村部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温氏股份饲料营养中心执行总经理谭会泽介绍——

目前,温氏集团在猪、鸡、鸭饲料中全面推广应用低蛋白低豆粕自产饲料。2021年,温氏集团饲料总产量约1300万吨,覆盖猪1321万头、鸡11.01亿只、鸭5643万只。配方中豆粕用量占比仅为8%,其中猪料豆粕占比为5%、肉鸡饲料豆粕占比为10%。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温氏采用了豆粕减量替代技术和低蛋白多氨基酸平衡配方技术。“这两条路线结合,实现最低造肉成本和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效益。”

 

“豆粕减量替代的核心是精准的饲料原料数据库,凭经验去试是不行的,如果数据库不精准,用其他原料去取代肯定会出问题。”谭会泽举例说,比如用菜粕来取代豆粕,两者的营养价值、消化利用率等都是不一样的,需要准确知道菜粕在生猪、肉鸡饲用上的营养和消化率,才能保证做配方后效果稳定。

 

中国农业大学谯仕彦教授团队研究低蛋白质低豆粕日粮技术进行样品检测。资料图

 

从2008年开始,温氏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团队合作,研发构建替代原料在不同动物饲料、不同品质情况下的动态营养价值参数数据库,测各种原料的有效能值和消化利用率。基于大量动物试验结果,明确了各种饲料原料在不同动物和饲养阶段的有效营养成分和适宜添加量。然后,在替代原料具有价格优势时,在生产中全面推广应用。

 

研究结果发现,肉鸡料综合使用小麦、高粱、玉米、葵花粕等替代部分豆粕,不仅不影响生产性能,还能提高肉鸡肌胃重,改善肠道健康。

 

“可能因为不同原料互搭配营养更平衡,杂粕纤维含量更高些,利于肠道健康。”谭会泽说。

 

从2018年开始,温氏启动研究肉鸡低蛋白多氨基酸平衡技术。谭会泽介绍,在氨基酸保持平衡的基础上,粗蛋白下降1-2个点,生产成绩比较稳定,成本也会明显下降。经过一系列试验,理想蛋白模型氨基酸由5种增加到7种,已发布了黄羽肉鸡低蛋白日粮参考标准。

 

双管齐下,目前,温氏肉鸡养殖豆粕用量已经低于5%,是行业平均用量的1/3,减少蛋白原料使用量10-20万吨,每吨配方成本降低15-30元。通过多种替代原料组合使用和氨基酸平衡技术,中大鸡已经实现了无豆粕配方。

 

此外,应用低蛋白多氨基酸平衡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氮排放,通过使用植酸酶,还能提高饲料中磷的吸收利用率,减少了磷和重金属排放。

 

下一步,温氏将继续构建饲料原料氨基酸消化率、钙磷消化率等有效营养参数数据库,细化动物营养需要量,提高饲料配方精准度,减少营养浪费,减少氮磷排放。

 

通威:低豆粕水产饲料养殖效果不降反升

 

在水产饲料行业研发推行豆粕减量替代技术,通威集团是最早开始的。

 

集团技术总监张璐介绍——

2021年,通威集团外销的300多万吨水产饲料全部采用低豆粕技术,集团自有的20多万亩水面也全部使用低豆粕水产饲料进行养殖。

 

通威集团起家四川,四川人爱吃菜籽油,菜籽粕供应量大。在20世纪90年代末,通威已经开始使用菜籽粕,进行豆粕减量替代。

 

“把四川菜籽粕以及新疆棉粕等国内自产原料用起来,性价比高,供应量也相对较稳定。”

 

以玉米、小麦、豆粕等原料为主,产出的水产饲料颜色浅,而用菜籽粕等产出的饲料偏黑色,还带有黑色点状的菜籽皮。

 

1999年,通威集团在广东投建第一家饲料厂。在这之前,广东区域水产饲料配方中没有使用菜粕、棉粕。

 

“这是什么东西?”“这种黑乎乎、味道奇怪的饲料也能养出鱼来?”整个广东水产养殖业内人士不了解、不相信、不接受。

 

面对这样的局面,通威集团采取了让大家咋舌的策略:

 

饲料可以先拿去用,养一造鱼出来后,再根据养殖效果决定应该给多少钱。就这样,通威集团一下子将几千吨料、上百万块钱铺到了市场上。

 

结果一造鱼养下来,一袋料比其他本地料多出2-5斤鱼,一口鱼塘一年就能够多赚1000多块钱。

 

市场一下轰动了,颜色黑也好、味道怪也好,同行和养殖户都接受了,饲料厂当年便实现了满产满销。接下来几年养殖户选购饲料时,反而认为饲料不黑就不好。

 

 

为啥一袋饲料能多出几斤鱼?

 

豆粕替换成杂粕,一吨饲料大概会减100-200公斤左右豆粕,豆粕在饲料中占比能下降10%-20%。饲料中还会增加很多抗营养因子促进消化吸收,鱼的采食量也会下降。通过技术手段来搭配调整,补充调节可消化氨基酸水平,调节鱼料的口味,减少、消除抗营养因子,使饲料营养达到鱼的最适需求,这样才能一袋料多出几斤鱼。

 

“不论是菜粕、棉粕、DDGS(干酒糟及其可溶物)、还是花生粕、葵花籽粕,芝麻粕等,国内大概有十几种可选择的替代原料,通过国际贸易还有更多替代原料,替代豆粕是完全可行的。通威集团持续减少豆粕依赖,希望覆盖更多的养殖品种。未来目标是储备好无豆粕饲料技术,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摆脱大豆定价体系。”张璐说。

 

张璐正在牵头做前瞻性研究,试验效率更高的新型菌体蛋白、藻类蛋白、昆虫蛋白等,希望能够推动工业化量产,把成本降下来。

 

“接下来还要做水产饲料豆粕减量的团体标准,还有很多工作,得几条腿同时走路才行。”

 

发表评论
评价:
联系我们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