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氨酸产能严重过剩 大成陷入僵局
- 来源:互联网
- 日期:2014-04-14
- 编辑:admin
- 评论:0条
2014 年3 月31 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大成生化科技发布公告,决定缩减今年全年赖氨酸产品的计划生产量。按照公告,大成生化旗下长春宝成生化20 万吨/ 年的赖氨酸生产设施即日起停止运作。受此消息影响,4 月1 日,已经疲弱不堪大成生化科技股价再创历史新低,盘中一度跌至0.295 港元的水平,最终于0.305 港元收盘,自2011 年8 月份以来,大成生化的股价已经跌去了9 成。
大成生化利空不断
大成生化近年来似乎流年不利、诸事不顺!
2012 年8 月21 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逾10 年的大成生化一连公布三个坏消息,包括联席主席兼执行董事徐周文突然去世,公司业绩盈警以及公司债券可能违约。
大成生化科技的业务核心是在中国国内的长春大成集团。长春大成集团是国内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集团,年加工玉米350 万吨,产品包括淀粉糖、氨基酸、生物基化工醇、蛋白及纤维饲料等几大系列100 多种。
大成集团是国内赖氨酸行业的先驱,在自行开发出赖氨酸盐酸盐产品的基础上, 又成功开发出65% 赖氨酸硫酸盐产品,并在世界首创开发了70% 赖氨酸硫酸盐产品, 形成了年产80 万吨的饲料级赖氨酸生产能力,2012 年公司的销量达到65 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赖氨酸制造商,不但完全改变了中国赖氨酸产品过去必须依赖进口的局面,中国饲料和畜牧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产品还出口到欧美和东南亚等6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徐周文是长春大成集团的创始人,去世前仍然奋斗在工作岗位上,主要负责产品研究及生产业务,持有9.87%大成生化股份。对于徐周文的突然去世,大成生化董事会当时在公告中认为不会对营运构成重大影响,但事实上,从此以后,大成生化似乎利空不断。
首先就是与味之素之间长年累月、扑朔迷离的专利纠纷案。该案始于2006 年,虽然2008 年在美国以大成生化胜诉了结,但在荷兰海牙法院却又以败诉告终。而这时,时间已经到了2014 年3 月。而此时,国内市场上有关大成资金链告急的传闻不断,与公司的业绩预警互相对应。3 月25 日,在大成生化即将发布年度报告的前一周,大成生化再发业绩盈警,对位于长春市兴隆山的资产进行计提损失共约34 亿(港)元。
3 月31 日,大成生化公布2013年年度业绩显示,2013 年公司收益减少19% 至96.87 亿(港)元,亏损扩大至60.81 亿(港)元,每股基本亏损1.86(港)元。这已是大成生化连续两年亏损,2012 年,公司亏损5.55亿(港)元。
大成生化巨亏的根源,在于国内赖氨酸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市场恶性竞争情况下导致的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而作为赖氨酸主要生产原因的玉米价格则受到政府的保护,价格逐年上涨。此外,国内生猪价格的长期疲弱以及人感染H7N9 禽流感疫情对家禽业的重创,也影响了国内对赖氨酸的需求。
国内赖氨酸行业的跌宕起伏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生产赖氨酸起始于2000 年,当时除了长春大成集团外,国内主要的生产商还有福建大泉、川化味之素、安徽丰原(中粮生化)等,以及稍后出现的武汉味丹、牡丹江绿津、山东金玉米、福建麦丹、正大菱花等一些企业,而如今,除了长春大成、中粮生化、金玉米外,大多数企业早已经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除了来自于韩国的希杰集团外,还有宁夏伊品、黑龙江成福集团、河北梅花集团等。从整个产业布局上,中国的赖氨酸产业呈现逐渐向北方的玉米主产区转移的态势。
国内赖氨酸行业的变动之所以这么频繁,在于赖氨酸价格的大幅度波动,而行业格局的不断变化,本身又是造成赖氨酸价格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回顾近年来国内赖氨酸市场,既有短期价格暴涨的壮观,也有价格长期低迷的沉沦,但整体上呈现出涨少跌多,"牛"短"熊"长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产业进入门坎低,而在前些年国内货币严重超发的情况下,各路资金到处寻找投资出口,哪一个行业有利可图,便有新的资本加入,带有明显的投机性质。而投机性资金进入后,一旦发现无利可图,便也会迅速止损出局。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后,从2008 年9 月开始,国内外赖氨酸市场需求下降,供需失衡,赖氨酸价格迅速跳水,从每吨13000 元左右迅速下跌到10000 元上方,并持续了整整一年。直到2009 年9 月以后,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反弹的行情,并创下了近16000 元/ 吨的高价。不过,2010 年一季度, 价格又迅速跌落到12000 元/ 吨左右。之后,价格整体在11500 元/ 吨和13500 元/ 吨之间进行小幅的震荡行情。
随着赖氨酸价格的起起落落,整个产业也历经洗炼,既有一些中小型企业逐渐退出,也有一些大型优势企业趁机再次扩大了规模,市场随之进入了一个由大型企业主导,渐趋稳定的格局,大型企业在市场中逐渐掌握了价格话语权。
一时暴利毁了一个行业
从2010 年第3 季度开始, 在出口意外井喷的情况下,国内赖氨酸市场开始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为期14 个月左右)牛市行情。由于经过前期的洗牌,此时国内赖氨酸市场格局相对稳定,产需变化不大。但国外的需求的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海关数据显示,2010 年中国共出口赖氨酸达19.5 万吨, 较上一年度同比增长47.7%.在出口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进口量却大幅度萎缩至不足1 万吨。当年,中国国内赖氨酸需求量为46 万吨左右,合计当年国内外对中国赖氨酸的总需求量达到了65 万吨左右。但当年中国赖氨酸市场并无一家新企业投产,仅有中粮生化在后期新增了月产能在4000 吨左右的65% 赖氨酸生产线,以及其他一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小幅增加了一些产能,整个年度中国赖氨酸总产能仅在70 万吨左右,这意味着该年度中国赖氨酸厂家开工率达到92% 以上,显然除了偶尔的停产检修或者生产停顿,大部分企业几乎是全年开足马力生产。由于出现供应紧张,价格持续走强也在情理之中。
2011 年,中国赖氨酸的牛市继续演绎,尤其是市场前半程,主流厂家供不应求,价格节节走高,大家追涨乐此不疲,其中98.5% 售价一度突破20.0 元/ 公斤大关,与此同时,主流厂家虽然面临玉米等原料成本增加的压力,但是发酵技术的改进令其实际生产成本增加有限。综合了解统计,当时国内大部分赖氨酸企业98.5%的产品成本在10.5-11.5 元/ 公斤,65% 赖氨酸成本一般不超过6.0 元/公斤,显然,主流厂家利润丰厚。
行业的暴利,大大刺激了行业企业的扩张产能的欲望,也吸引了大量的新晋企业的进入。大成生化宣布在年内将其产能由原先不足50 万吨扩产至80 万吨,再加上新投产的梅花生物、成福集团乃至新乡华星,2011 年,国内赖氨酸企业数量从原先的6 家增加到9 家, 总产能达到93 万吨上, 较2010 年增加30% 以上。但是,虽然当年国内赖氨酸需求继续增长,达到50 万多吨,但由于国内赖氨酸价格的大涨,出口竞争力明显丧失,导致出口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但是,行业的扩张步伐并没有停止,产能也逐渐在以后的年度中得以释放。其中,梅花集团在新疆的20 万吨产能在2013 年建成,使产能一举增加到26 万吨;黑龙江成福集团也有寻求扩产的动作。国内赖氨酸产能的快速增加,开始预示了赖氨酸市场一场腥风血雨的即将来临。
大企业断臂自救再次扰动国内赖氨酸行业格局
目前,国内的98.5% 赖氨酸目前主流报价已经跌至6.5-7.5 元/ 公斤左右,价格继续处于低位。70% 赖氨酸市场报价在4.5-4.7 元/ 公斤附近;65% 赖氨酸报价在4.2-4.4 元/ 公斤左右。对应上述的制造成本,可以说所有品牌的产品已经陷入了全线亏损的境地。
2013 年12 月4 日,产能位列前三的希杰集团宣布已经开始缩减中国赖氨酸工厂产能,其在中国沈阳和山东聊城两大生产基地均在缩减范围之内。希杰集团称之所以做这个决定是因为赖氨酸产能过量,特别是中国市场产能过剩,公司宣布缩减产能直到需求和市场恢复为止。同期,产能位列前三的另一家赖氨酸制造商宁夏伊品也宣布将70% 赖氨酸生产量减产一半。而鉴于国内赖氨酸市场的现状,梅花集团新建的赖氨酸产能,预计也难有达产之时。
而产能处于行业第一的大成之前并没有削减产能的计划,或是有坐收渔利、静候市场因其他主要生产商去产能减产后,价格回升。不过,人算终比不过天算。2013 年年底,上半年肆虐国内家禽市场,使国内家禽业几乎遭受灭顶之灾的人感染H7N9 禽流感病例再呈多发之势,在粉碎了家禽养殖业最后全年最后一丝梦想的同时,也使大成生化的美梦落空。此外,由于党中央和国务院前所未有的反腐倡廉举措,使国内猪肉消费需求明显下降,国内的生猪价格一反过去逢年必涨惯例,反而继续大幅度往下破位,导致养猪行业也出现了全行业巨亏的罕见现象。眼见赖氨酸市场恢复无望,而旗下新建的产能已经陷入资不抵债的情景,大成生化最终宣布了20 万吨产能的削减措施。
如今的国内赖氨酸市场到底有多大的产能,显然已经不重要,也没有实际的意义。但是无可争议的是,盲目的产能扩张导致的恶性市场竞争,让所有企业吞下难咽的恶果的同时,也正在重新改变国内赖氨酸行业的市场格局。不过,从目前来看,各大企业目前采取的都是临时性的减产措施,而并不是真正的去产能措施,而这些产能又犹如悬在市场上方的达摩利斯之剑,刺约着整个赖氨酸市场秩序的恢复。(来源:农牧采购之友)
大成生化利空不断
大成生化近年来似乎流年不利、诸事不顺!
2012 年8 月21 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逾10 年的大成生化一连公布三个坏消息,包括联席主席兼执行董事徐周文突然去世,公司业绩盈警以及公司债券可能违约。
大成生化科技的业务核心是在中国国内的长春大成集团。长春大成集团是国内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集团,年加工玉米350 万吨,产品包括淀粉糖、氨基酸、生物基化工醇、蛋白及纤维饲料等几大系列100 多种。
大成集团是国内赖氨酸行业的先驱,在自行开发出赖氨酸盐酸盐产品的基础上, 又成功开发出65% 赖氨酸硫酸盐产品,并在世界首创开发了70% 赖氨酸硫酸盐产品, 形成了年产80 万吨的饲料级赖氨酸生产能力,2012 年公司的销量达到65 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赖氨酸制造商,不但完全改变了中国赖氨酸产品过去必须依赖进口的局面,中国饲料和畜牧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产品还出口到欧美和东南亚等6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徐周文是长春大成集团的创始人,去世前仍然奋斗在工作岗位上,主要负责产品研究及生产业务,持有9.87%大成生化股份。对于徐周文的突然去世,大成生化董事会当时在公告中认为不会对营运构成重大影响,但事实上,从此以后,大成生化似乎利空不断。
首先就是与味之素之间长年累月、扑朔迷离的专利纠纷案。该案始于2006 年,虽然2008 年在美国以大成生化胜诉了结,但在荷兰海牙法院却又以败诉告终。而这时,时间已经到了2014 年3 月。而此时,国内市场上有关大成资金链告急的传闻不断,与公司的业绩预警互相对应。3 月25 日,在大成生化即将发布年度报告的前一周,大成生化再发业绩盈警,对位于长春市兴隆山的资产进行计提损失共约34 亿(港)元。
3 月31 日,大成生化公布2013年年度业绩显示,2013 年公司收益减少19% 至96.87 亿(港)元,亏损扩大至60.81 亿(港)元,每股基本亏损1.86(港)元。这已是大成生化连续两年亏损,2012 年,公司亏损5.55亿(港)元。
大成生化巨亏的根源,在于国内赖氨酸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市场恶性竞争情况下导致的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而作为赖氨酸主要生产原因的玉米价格则受到政府的保护,价格逐年上涨。此外,国内生猪价格的长期疲弱以及人感染H7N9 禽流感疫情对家禽业的重创,也影响了国内对赖氨酸的需求。
国内赖氨酸行业的跌宕起伏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生产赖氨酸起始于2000 年,当时除了长春大成集团外,国内主要的生产商还有福建大泉、川化味之素、安徽丰原(中粮生化)等,以及稍后出现的武汉味丹、牡丹江绿津、山东金玉米、福建麦丹、正大菱花等一些企业,而如今,除了长春大成、中粮生化、金玉米外,大多数企业早已经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除了来自于韩国的希杰集团外,还有宁夏伊品、黑龙江成福集团、河北梅花集团等。从整个产业布局上,中国的赖氨酸产业呈现逐渐向北方的玉米主产区转移的态势。
国内赖氨酸行业的变动之所以这么频繁,在于赖氨酸价格的大幅度波动,而行业格局的不断变化,本身又是造成赖氨酸价格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回顾近年来国内赖氨酸市场,既有短期价格暴涨的壮观,也有价格长期低迷的沉沦,但整体上呈现出涨少跌多,"牛"短"熊"长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产业进入门坎低,而在前些年国内货币严重超发的情况下,各路资金到处寻找投资出口,哪一个行业有利可图,便有新的资本加入,带有明显的投机性质。而投机性资金进入后,一旦发现无利可图,便也会迅速止损出局。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后,从2008 年9 月开始,国内外赖氨酸市场需求下降,供需失衡,赖氨酸价格迅速跳水,从每吨13000 元左右迅速下跌到10000 元上方,并持续了整整一年。直到2009 年9 月以后,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反弹的行情,并创下了近16000 元/ 吨的高价。不过,2010 年一季度, 价格又迅速跌落到12000 元/ 吨左右。之后,价格整体在11500 元/ 吨和13500 元/ 吨之间进行小幅的震荡行情。
随着赖氨酸价格的起起落落,整个产业也历经洗炼,既有一些中小型企业逐渐退出,也有一些大型优势企业趁机再次扩大了规模,市场随之进入了一个由大型企业主导,渐趋稳定的格局,大型企业在市场中逐渐掌握了价格话语权。
一时暴利毁了一个行业
从2010 年第3 季度开始, 在出口意外井喷的情况下,国内赖氨酸市场开始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为期14 个月左右)牛市行情。由于经过前期的洗牌,此时国内赖氨酸市场格局相对稳定,产需变化不大。但国外的需求的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海关数据显示,2010 年中国共出口赖氨酸达19.5 万吨, 较上一年度同比增长47.7%.在出口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进口量却大幅度萎缩至不足1 万吨。当年,中国国内赖氨酸需求量为46 万吨左右,合计当年国内外对中国赖氨酸的总需求量达到了65 万吨左右。但当年中国赖氨酸市场并无一家新企业投产,仅有中粮生化在后期新增了月产能在4000 吨左右的65% 赖氨酸生产线,以及其他一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小幅增加了一些产能,整个年度中国赖氨酸总产能仅在70 万吨左右,这意味着该年度中国赖氨酸厂家开工率达到92% 以上,显然除了偶尔的停产检修或者生产停顿,大部分企业几乎是全年开足马力生产。由于出现供应紧张,价格持续走强也在情理之中。
2011 年,中国赖氨酸的牛市继续演绎,尤其是市场前半程,主流厂家供不应求,价格节节走高,大家追涨乐此不疲,其中98.5% 售价一度突破20.0 元/ 公斤大关,与此同时,主流厂家虽然面临玉米等原料成本增加的压力,但是发酵技术的改进令其实际生产成本增加有限。综合了解统计,当时国内大部分赖氨酸企业98.5%的产品成本在10.5-11.5 元/ 公斤,65% 赖氨酸成本一般不超过6.0 元/公斤,显然,主流厂家利润丰厚。
行业的暴利,大大刺激了行业企业的扩张产能的欲望,也吸引了大量的新晋企业的进入。大成生化宣布在年内将其产能由原先不足50 万吨扩产至80 万吨,再加上新投产的梅花生物、成福集团乃至新乡华星,2011 年,国内赖氨酸企业数量从原先的6 家增加到9 家, 总产能达到93 万吨上, 较2010 年增加30% 以上。但是,虽然当年国内赖氨酸需求继续增长,达到50 万多吨,但由于国内赖氨酸价格的大涨,出口竞争力明显丧失,导致出口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但是,行业的扩张步伐并没有停止,产能也逐渐在以后的年度中得以释放。其中,梅花集团在新疆的20 万吨产能在2013 年建成,使产能一举增加到26 万吨;黑龙江成福集团也有寻求扩产的动作。国内赖氨酸产能的快速增加,开始预示了赖氨酸市场一场腥风血雨的即将来临。
大企业断臂自救再次扰动国内赖氨酸行业格局
目前,国内的98.5% 赖氨酸目前主流报价已经跌至6.5-7.5 元/ 公斤左右,价格继续处于低位。70% 赖氨酸市场报价在4.5-4.7 元/ 公斤附近;65% 赖氨酸报价在4.2-4.4 元/ 公斤左右。对应上述的制造成本,可以说所有品牌的产品已经陷入了全线亏损的境地。
2013 年12 月4 日,产能位列前三的希杰集团宣布已经开始缩减中国赖氨酸工厂产能,其在中国沈阳和山东聊城两大生产基地均在缩减范围之内。希杰集团称之所以做这个决定是因为赖氨酸产能过量,特别是中国市场产能过剩,公司宣布缩减产能直到需求和市场恢复为止。同期,产能位列前三的另一家赖氨酸制造商宁夏伊品也宣布将70% 赖氨酸生产量减产一半。而鉴于国内赖氨酸市场的现状,梅花集团新建的赖氨酸产能,预计也难有达产之时。
而产能处于行业第一的大成之前并没有削减产能的计划,或是有坐收渔利、静候市场因其他主要生产商去产能减产后,价格回升。不过,人算终比不过天算。2013 年年底,上半年肆虐国内家禽市场,使国内家禽业几乎遭受灭顶之灾的人感染H7N9 禽流感病例再呈多发之势,在粉碎了家禽养殖业最后全年最后一丝梦想的同时,也使大成生化的美梦落空。此外,由于党中央和国务院前所未有的反腐倡廉举措,使国内猪肉消费需求明显下降,国内的生猪价格一反过去逢年必涨惯例,反而继续大幅度往下破位,导致养猪行业也出现了全行业巨亏的罕见现象。眼见赖氨酸市场恢复无望,而旗下新建的产能已经陷入资不抵债的情景,大成生化最终宣布了20 万吨产能的削减措施。
如今的国内赖氨酸市场到底有多大的产能,显然已经不重要,也没有实际的意义。但是无可争议的是,盲目的产能扩张导致的恶性市场竞争,让所有企业吞下难咽的恶果的同时,也正在重新改变国内赖氨酸行业的市场格局。不过,从目前来看,各大企业目前采取的都是临时性的减产措施,而并不是真正的去产能措施,而这些产能又犹如悬在市场上方的达摩利斯之剑,刺约着整个赖氨酸市场秩序的恢复。(来源:农牧采购之友)
相关阅读:
- 2020-07-202020年7月20日广东地区市场行情汇总
- 2019-09-102019年9月10日广东地区市场行情汇总
- 2018-11-21天然植物技术创新论坛 暨天然植物在生猪健康养殖中应用技术大会
- 2016-07-07豆粕暴涨后惊现惨跌,棉粕价格走向将如何?
- 2016-06-03国内玉米现货价格持续上涨
- 2016-05-16豆粕1天涨150!这家伙为啥比猪价还猛?
- 2015-07-247月23日国家临时存储进口玉米交易结果
- 2015-07-23赖氨酸:希杰全球提价15%
- 2015-07-23维生素市场焦点之叶酸降了
- 2015-07-23维生素市场焦点之叶酸降了
24小时排行
更多>>下载
联系我们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