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畜牧业2005年生产情况总结与2006年形势分析
- 点击次数: 次
- 日期:2008-10-21 00:00
- 编辑:
- 评论:0 条
- 查看更多评论
2005年,我省畜牧生产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畜牧业经济受市场规律调控的特征愈加明显。上半年生产承上年发展的良好势头,总体效益可观;进入第三季度后,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同时受国内外动物疫情的影响,猪禽价格持续走低,肉鸡、肉鸭价格一度跌至近几年来的谷底,生猪饲养也曾出现亏本。从总体看,2005年我省畜牧业生产主要指标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以产业化经营为主体的大中型畜禽饲养场(户)仍然取得了一定效益。据省统计局统计,2005年全省实现牧业总产值638.18亿元,比增5.6%(扣除物价指数);全年肉类总产量384.31万吨,比去年增长5.2%;生猪出栏3616.74万头,比增4.6%;家禽出栏10.1亿只,比增2.3%;奶类产量11.94万吨,比增6.4%;禽蛋产量33.19万吨,比增4.8%。
1、生猪生产结束两年来的辉煌,养猪业步入调整期。
去年上半年生猪生产保持上年下半年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瘦肉型猪均价保持在9.4-10.2元/ kg,虽比上年下半年略有下降,但养猪盈利仍在150元/头以上。但自7月份开始,全省猪价持续下跌,出现过9.6-9.8元/kg、8.6-9.0元/kg、8.0-8.4元/kg、7.0-7.8元/kg等几个价位阶段,甚至低至6.0-6.4元/kg。进入11月,猪价缓慢回升,在8.0-8.2元/kg波动,饲养户总体来说略有盈利。肉猪价格回落导致种猪、猪苗价格下跌,瘦肉型猪苗(15Kg)从年初380元/头下降到200-250元/头,种用大长、长大二元杂交母猪从1250-1300元/头下降到1000-1100元/头。
对去年下半年生猪市场变化,综合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猪链球菌事件影响。四川生猪一度压栏严重,解封后大量上市,导致市场供应量充足,价格下挫。出栏高峰过后,市场供需日渐平衡,市场缓慢复苏。
二是疫情影响居民消费。猪链球菌事件的出现,影响居民猪肉消费;而禽流感疫情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促进猪肉消费,由此对生猪市场产生影响。
三是小农户的随众心理。对于小农户生猪饲养者来说,价格是促使其是否继续饲养的关键因素。一旦出现低价,担心市场进一步恶化,竞相将拥有的肥猪上市甚至提前上市,引起新的低价循环,同时造成价格会进一步下跌的恐慌迹象。
四是猪贩与食品加工商联合,压低猪价。对食品加工企业与猪贩来说,低猪价无疑是其盈利的重要法码。当猪价走低时,一方面向生产者鼓吹价格会继续下降,鼓励生产者尽快将生猪上市,另一方面借机压低价格,迫使生产者就范。
2、家禽生产淡旺季角色互换,饲养效益大起大落。
正常年份上半年往往是家禽生产淡季,下半年是旺季,但去年正好相反。2005年1-4月,家禽生产和销售出现全面开门红,饲养肉鸡盈利约4元/只,饲养肉鸭盈利约8元/只,饲养肉鹅盈利约14元/只,饲养肉鸽盈利约4元/只,使去年上半年成为历史上家禽饲养效益最好的上半年。饲养户因此补栏积极,投苗增加,禽苗价格也节节攀升,快大黄鸡混合苗从1月份平均1元/只(成本约0.9元/只)涨到3、4月份2.2元/只,肉鸭苗从1.3元/只(成本约1.8元/只)升到4.1元/只。但进入5月份,鸡鸭价格逐步回落,6、7月份跌破成本线(黄羽快大肉鸡成本价7.4元/kg, 6、7月平均7元/kg;肉鸭成本价5.4元/kg,6、7月平均5.2元/kg);饲养户损失严重。8月价格有所反弹,肉鸭、肉鸡价格高出成本线略有盈利,饲养户又大量投苗,以求在中秋、国庆期间上市,博取好价钱。但9月由于大量肉鸭、肉鸡集中上市,供过于求,价格又一路下跌,到10月份快大黄羽肉鸡价格只有约5元/kg,肉鸭4.6元/kg。
10月底-12月初,受国内外禽流感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以及各种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影响,家禽低迷市场雪上加霜。作为全国第二大家禽生产大省,我省家禽生产遭受沉重打击,亏损严重。主要表现在:
一是肉禽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为多年来最低。10月底-12月初,我省家禽产品市场消费锐减,肉禽销售价格大幅下跌,黄羽快大肉鸡3.0-3.2元/kg (当时成本7.4元),饲养亏损6-8元/只;肉鸭4元/kg(当时成本5.6元),饲养亏损4-5元/只。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当时每天上市110万只肉鸡,每天亏损近5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我省月出栏家禽约9000万只,以平均亏损5元/只计,10、11两个月我省家禽养殖亏损就达9亿元。
二是种禽(苗)大量非正常淘汰或销毁,损失严重。受肉禽市场不景气和一些地区市场封锁影响,当时禽苗严重滞销价跌,鸡、鸭苗0.2-0.3元/只(鸡苗生产成本近1元/只,鸭苗近2元<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