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 > 猪价 >

惊人分析:养猪不赚钱的真实原因不是猪价低,而是产出太低!

  • 来源:互联网
  • 日期:2014-11-21
  • 编辑:admin
  • 评论:0

编者按:2013和2014年的猪价经历了一个罕见的长期低谷,两年内猪价超过8元/斤的时间几乎没有。养猪人应该还对2011年的高猪价记忆犹新,10元/斤的猪价是家常便饭。然而,随后的复杂疫病袭扰、进口肉激增、饲料成本高企等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了如今长期低迷的行情。为什么猪价一直上不去?为什么养猪越来越难赚钱?我们回看2年前的一篇文章,或许能有启发:

 

2011年猪价60年不遇,30%的猪场却不赚钱

 

文/梁皓仪 曾保忠

发表于《农财宝典》2012年3月刊

 

过去的一年(2011年),长期高企的生猪价格对中国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的经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远非三言两语可以表述清楚。然而,真正了解养猪业的人们,应该十分清楚,如此长期的高猪价,不但无法让为数不少的养猪人面露悦色,反而让他们感到恐惧与绝望。

 

猪业形势大变革

各地区猪价差异缩小 进口肉激增

 

过去一年(2011年)的某些猪业动态,似乎应该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一改30年来生猪价格北低南高的态势,全国各省市的生猪价格差异缩小;绝大多数省市的猪价高于广东这个历史上的生猪消费大省;长期以全国第一养猪大省闻名的四川省成了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收猪大省;为数不少的县、镇的生猪价格高于省、地市级消费城市的价格……然而,我们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的生猪出栏数依然还是稳步增长。

 

数周前笔者与一位在种猪行业名气不小的老板相聚时,深切感受到处于行业高端且经营种猪多年、被业内行业视为大老板的养猪业主的恐惧:任何地球人都不会相信美国、欧洲的猪肉运到中国来还比我们自己生产的便宜50%以上。他非常认同笔者多年前便提出的杞人忧天的顾虑:如果不及时采取果断的反省措施,中国养猪业很可能会沦为第二个大豆产业。

 

2011年每头母猪供7.5头商品猪即可保本

 

在欧、美猪肉(尽管不少是"合法使用瘦肉精"养大的猪)大举进入全球第一养猪大国时,我们不少行业专家想方设法列出美国玉米价格比中国低、美国猪场规模比中国大,规模效益比中国好等似乎很有道理的"合理性",以证明中国当下养猪诸多条件的"不合理性",进一步佐证某些人极力推行的消灭"散养户"、大力扶持规模化猪场政策的"合理性".然而,这些患了"偏视症"的专家,似乎忘记了,北欧的一个每年只生产2500万头商品猪的养猪小国——丹麦,却是全球公认首屈一指的养猪强国,这个仅有500多万人口、自然资源亦颇为匮乏的北欧小国,人均年产5头商品猪(约为全球第一养猪大国——中国的10倍)却基本上都来自"散养户"(平均存栏母猪300头左右);更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样的"散养户"却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种猪的重点供应商之一。

我们以廉价的劳动力、并付出远超世界平均水平的资源耗费与环境代价所换取的外汇购买远涉重洋而来的欧、美猪肉,似乎不但可以为砍杀猪价、"降低通胀"作出贡献(尽管只是自欺欺人的短期行为),还可以为各路商人带来丰厚利润,毫无疑问,根本原因是我们的猪肉生产成本比欧、美高得多。遗憾的是我们的专家、以及各级行业管理者没有几个人愿意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地去认真研究养猪成本的真实构成,去面对多年来一直无法让养猪人摆脱的猪病恶梦。

 

综合考虑2011年与养猪投入相关的资源价格及全年生猪加权均价,如果没有特别意外的不合理开支,非常保守的测算,每头存栏母猪只要提供7.5头商品猪便可达到猪场经营的保本底线。

 

猪苗之乡50%养户没赚钱

 

然而,令人恐惧的是,据业内人士的客观估计,在猪价高企的2011年,全国不少于30%的猪场(不分规模大小)仍然处于无利经营状态,某些省份不赚钱的猪场几乎占了一半。数周前广东某著名的"猪苗之乡"的一位颇有代表性的业主来电诉说,他所在地区的猪场以"散养户"(100头母猪以下)为主,2011年至少有一半人没赚钱。在笔者所熟悉的规模猪场(1000头母猪以上),老实承认去年并无赚钱的亦不在少数,遗憾的是没有几个老板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生产性能每头存栏母猪提供少于7.5头商品猪;一些常年"供不应求"的种猪场到底是没猪可卖还是买猪的人太多,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养猪成本的计算方法非常简单:投入÷产出=成本,但这个计算公式的核心是"动态成本"概念,作为"分母"的"产出"是决定成本的关键要素。然而,在笔者三十年从业经历中所接触过的各种规模的养殖场老板及各级管理人员,真正理解并自觉地把养殖业的"动态成本"概念有效地用于指导生产经营者为数非常有限。

 

如果中国的存栏母猪每年平均提供的合格上市商品猪可以达到18头或以上,而不是10.5头(部分业内人士估计2011年的全行业加权平均实际生产性能),即使玉米价差再大,欧美的猪肉还有机会进入我们这个全球第一养猪大国吗?

 

事实上,在当今全球贸易开放时代,不同国家的玉米价差几乎仅限于运输及途中保险的费用,最近十年美国到中国主要港口的运输及途中保险的费用约50-60美元,如果每头母猪每年能多提供一头上市商品猪,其价值足以抵消好几吨玉米的差价,而正常情况下每头商品猪所用玉米仅180公斤左右。

 

所以,在讨论养猪成本时,与其凭"感觉"或"经验"作出判断,不如做些最基本而且十分简单的数字分析,对养猪老板而言,切实做好日常的生产记录,并定期(每周、每月、每年)做好客观的统计分析(据笔者所见,无论大小猪场,有做、会做合格的简单统计分析的养猪老板可能不足1%)可能比关注其它问题更有意义。

 

呼唤透明公开的方案讨论

 

过去十年,尤其是令人耸闻的"蓝耳病"疫苗进入中国大陆后,养猪人的压力越来越大,非常保守的估计最少有一半的"散养户"在过去的五年内,由于无法控制的疫病所逼而退出养猪业,可以预料,经历历史最高猪价的2011年后,退出的"散养户"将比以往任何一年都会更多;也有为数不少的"规模猪场"由于入不敷出而"推倒重来"或转手出让。

 

然而,真正让养猪人彻底反思,调整思维方式,改变技术路线方向的时机似乎还没到来。仅凭几个"杞人忧天"且被贴上"自命不凡"标签的所谓专家,充其量只能挽救不到1%的那些愿意用心反思、不想再重蹈覆辙的"愿者上钩"者。

 

如果有10%的养猪人愿意从"亚常态"的"五号病"困扰中摆脱出来,如果有更多的养猪人能从最近几个月的所谓"传染性胃肠炎"(笔者并不认同此判断,猪舍内环境失控、免疫紊乱才是症结所在)的发病情况比过去任何一年都更为严重的事实做更多的反思,如果有5%的养猪业主愿意相信,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只要调整思维模式、抛弃过往的"经验"、改变技术路线方向与相关措施,无论"散养户"还是"规模化"猪场,要达到每头母猪每年提供20头以上的合格商品猪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那么,离养猪业走出冬天的日子也不会太远了。

 

如果我们的行业管理高层能公开、透明、坦诚地和养猪人讨论猪病控制方案,重新评估过往一些可能存在严重问题的强制措施,及时把一些存在严重缺陷的疫苗、兽药从市场流通领域清除出去,坦诚面对过去一年,在60年不遇的高猪价下,还有多少养猪人没有赚到钱,不但可以从中、长期避免养猪业重蹈大豆产业的覆辙,还可在短期内为清除部分"通胀"因素作出较大贡献,更可为基本没得到政府任何有效帮助,却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养猪大国、为国计民生作出重大贡献的、不计其数的"散养户"可以凭借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养家糊口、改善生活的机会。一策通三关,岂非善莫大焉!

 

 

 
 
 
 
发表评论
评价:
最新更新

关于开展2020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的通

关于开展2020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的通相关附件: 附件1 2020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先进集体(企业)申报表 附件2 2020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先进集体(地方协会等)申报表 附件3
24小时排行
联系我们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