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 > 原料 >

2012年国内外玉米市场热点回顾及2013年展望

  • 来源:互联网
  • 日期:2013-01-24
  • 编辑:admin
  • 评论:0

 

1、供需格局“由紧变松”
(1)、供应量充足
年度粮食的供给由年初库存、当年产量以及进口量组成,2012年这三个量都相对充足。首先,产量有所增长。粮食产量数据一直是个扑朔迷离的潘多拉盒子,中外皆如此。近月美国农业部大幅上调了大豆、玉米等品种的产量,一反夏季严重减产的论调,造成我国油料行业企业高价买入的大豆原料却换来了低迷的成品售价,普遍亏损严重。由于影响产量的因素很多,尤其天气、虫害等来自大自然的外生因素存在多变性,即使不考虑人为的统计误差和“阴谋论”,产量的预测也是经常容易产生偏差。国内情况更是如此。2012年上半年市场对玉米丰产的预期较为一致,8、9月份则被“减产论”主导。但新粮上市之后据多方机构综合信息,2012年我国玉米增产已成现实。我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达3494.9万公顷,比2011年增加140.7万公顷,增幅4.2%;单产水平比2011年增加133千克/公顷,增幅2.6%;玉米总产达20,812万吨,比2011年增产1,534万吨,增长幅度达8.0%。预计2013年国内玉米种植面积将继续扩大。美国农业部也在12月的供需报告中上调了我国玉米产量至2.08亿吨。同时中华粮网等原本认为产量将下降的机构也根据实地调研和遥感监测上调了产量预测,但预测值只有1.89亿吨。
其次,2012年玉米的年初库存较前三年充足。据USDA12月供需报告,该数据达到5934万吨,而2009-2011年的年初库存分别是5317万吨、5310万吨和5013万吨。由于2010年国内供需格局紧张,价格涨势强劲,国家动用了大批的中央储备玉米来平抑市场,库存已捉襟见肘,因此2011年年初库存是近年来最低的。但2011年年底启动了临储收购,且2012年临储拍卖量较少,加上2012年上半年中储粮等中央储备主体利用国际价格低迷的时机吸纳了部分储备,使得全年中央储备较为殷实。据有关机构预测,预计2011/12年度国内玉米市场出现1690万吨左右结余,帮助刚刚过去的市场年度国内期末库存从2300余万吨左右上升至约4000万吨左右。预计2012/13年度国内玉米期末库存较2011/12年度增加990万吨左右,具体还要根据价格与消费互动情况、小麦替代、进口数量等变化调整。
国有库存大幅增加,预计在2300-2400万吨,较去年同期高出1100-1200万吨。其中临储约129万吨,进口玉米估测在450-480万吨左右。近预计2012/13年度国储库存继续增加1000万吨以上,因临储收购很可能录得较大数量。
2012年的玉米需求继续增长,但增速明显放慢,尤其深加工需求,增长几乎停滞。据USDA12月报告预测,2012年我国玉米总需求为2.09亿吨,较去年增加13亿吨或6.6%,该增幅远低于2011年的32亿吨或19.5%。需求的增长基本来自于饲用需求,估计为1.45亿吨,较去年增加7亿吨或5.3%,相比2011年15.8%的增幅也有不少的下滑。而深加工需求预计为64亿吨,增幅接近0,而2011年的增幅为28%。中华粮网与USDA的估算在结构上较为一致,绝大部分的需求增长来自于饲用需求,深加工需求则仅增长0.8%。总体看来,2012年玉米无论是饲用需求还是深加工需求都较去年疲软,增长均大为放缓。一般而言,我们说“跌看广东,涨看山东”,一南一北两个地区的行情代表了我国玉米饲用需求和深加工需求的走势。2012年的情况是“广东跌下来,山东涨不起”,反映两种需求都不振。一方面,南方养殖业利润低迷,加上小麦的大规模替代,玉米饲用需求受限。但我国处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粮食的饲用需求必然随之膨胀,即使受到经济等原因影响出现一定的波动,总体趋势不改。而玉米作为主要的饲料粮,其饲用需求仍是增长的,只是增幅有所回落。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玉米深加工行业政策意向从“支持”到“限制”的转变,玉米深加工需求受到较大抑制。2011年国家在高物价的压力下已经开始对玉米深加工行业实施多种限制政策,如收紧玉米深加工企业的信贷资金、部分主产省限制深加工企业收购玉米、调整玉米深加工企业增值税、对淀粉、酒精企业实施环保核查等。但由于存在各方利益的博弈,国家调控政策效果被削弱,目前深加工行业的高利润周期仍未结束,深加工企业利润依然可观,使其增长势头不减,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不过,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和持续,而且国内外不明朗的经济环境影响,2012年我国深加工玉米需求的增长态势终于得到了抑制。2012年4月中旬政府出台了针对玉米深加工的新一轮调控政策。一是下调生物燃料乙醇财政补贴标准,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补助标准为 500 元/吨,比2011年的平均补助标准1276元/吨下调了776元/吨。二是提高部分玉米深加工产品增值税税率,将玉米浆、玉米皮、玉米纤维和玉米蛋白粉等玉米深加工产品的增值税税率由13%提高至17%。国家调控玉米深加工行业的意图非常明显,在国家降低政策扶持力度的情况下,玉米深加工行业的超额利润缩减,如酒精加工、淀粉加工等企业都面临着较大的亏损压力。在政策支撑大为减弱和经济不振需求低迷的双重打击下,玉米的深加工需求失去了增长的基础。 
(3)未来玉米供需仍将偏紧
饲用需求进入减速增长期
全球玉米饲料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人们饮食结构的升级。据FAO数据,过去十年(2001-2010年),全球禽肉年均消费量为0.95亿吨,年均消费增长量为3.35%,其中发达国家年均增长1.99%,发展中国家增长4.37%。预计下一个十年(2011-2020年)全球禽肉消费仍将继续增长,预计2020年全球消费量将达到1.22亿吨,但增速整体下降,估计年消费增长率为2.27%,较上一个十年降低1.08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年平均增长1.46%,发展中国家增长2.27%,增长速度大为减缓,降低1.5个百分点,中国内地增速为2.42%,较上个十年略降0.2个百分点。同时,FAO预计到2015年,全球鸡蛋需求量将达到7100万吨,主要增长点在土耳其、印度和中国。
从这个角度看,未来十年,我国仍将处于居民营养结构从口粮向蛋奶禽肉升级的阶段,相应地饲料需求也将继续增长。但增长的速度或将有所减缓,一方面由于蛋奶禽肉的需求呈减速上升态势,由于人们每天能汲入的蛋奶禽肉的量有个限度,如口粮需求般,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需求便不再增长,会稳定在一个水平。当出现更高级的营养结构之时,蛋奶禽肉消费甚至会部分被替代而有所收缩,就像当初蛋奶禽肉替代部分口粮消费一样。另一方面源于饲料转化率的提高部分抵消了需求量的上涨。比对全球禽肉消费和玉米饲料消费两组数据可得,玉米饲料消费的增长速度要低于禽肉消费,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饲料转化率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在提高。据USDA数据,2001-2010年全球玉米饲料消费从4.36亿吨上升至4.93亿吨,年均消费增长1.6%,仅为禽肉年均增速的一半。增长的主要动力仍是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巴西等这两个在全球经济黯淡时期呈现一抹亮色的“金砖国”均有稳步增长,近三年来分别从1.14亿吨和4250万吨增加至1.39亿吨和4700万吨。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及地区的饲用消费不增反降,美国、日本和欧盟均处于玉米饲用消费收缩的阶段。美国玉米饲用消费自2007年达到高位的1.5亿吨,随后逐年回落,2012年估计仅为1.05亿吨;日本则从2010年的1120万吨下降至2012年的1005万吨;欧盟消费量较为反复,2010年为4800万吨,2011年为5200万吨,2012年下滑至4750万吨。基于上述两个因素的考虑,预计未来中国玉米饲料需求将进入减速增长时期。事实上2012年我国玉米饲料需求增速已出现下降趋势,据USDA估算,该数据为1.45亿吨,同比增加7亿吨或5.3%,相比2011年15.8%的增幅有不少的下滑。
2、玉米成为我国最大粮食作物,国内种植格局改变
国内外玉米需求变动格局一致
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玉米已取代稻米成为我国最大的粮食作物。据统计局数据,2012年全国玉米产量达2.08亿吨,种植面积达5.24亿亩。玉米的“崛起”见证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饲料粮和工业粮,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其生产和消费都处于较高的增长态势,而稻谷、小麦等主要口粮的增长则缓慢得多,种植面积更有不断收缩的趋势。1978年全国玉米产量约5594万吨,不到稻谷1.36亿吨产量的1/2,种植面积仅为2.99亿亩,稻谷则为5.15亿亩,30多年来玉米产量和面积分别增长了270%和47%,而稻谷产量仅增长50%,种植面积更加减少了19%。
这与全球的粮食格局变动较为一致。从2000-2012年的数据看,谷物之中,全球玉米增产幅度最大,从2000年的5.9亿吨增加至2012年的8.39亿吨,增幅为2.49亿吨或42%;而同期的大米、小麦分别从3.99亿吨和5.82亿吨增加至4.64亿吨喝 6.51亿吨,增幅分别为0.65亿吨(或16.2%)和0.69亿吨(或11.8%)。消费量方面,玉米从2000年的6.08亿吨增加至2012年的8.53亿吨,增幅为2.45亿吨或40.3%,同期大米和小麦分别从3.93亿吨和5.83亿吨增加至4.67亿吨和6.75亿吨,增幅分别为0.74亿吨(或18.8%)和0.92亿吨(或15.8%)。
玉米的第二大需求是工业需求,这部分需求的弹性较大,与全球经济环境、各国能源政策等因素息息相关。由于玉米的饲用和工业用消费占总消费的90%左右,因此用总消费乘以0.9再减去饲用消费可基本代表工业消费。观察2000年以来的数据,全球玉米工业消费从1.43亿吨增加至2012年的2.61亿吨,增幅为1.18亿吨或82.5%。美国和中国是最主要的增长国。其中美国玉米工业消费规模从2000年仅为0.23万吨飙升至2012年的1.24亿吨,工业消费占总消费比例也从不足11.6%上升至48.8%,发展非常迅速,玉米消费的增长绝大部分来自于工业需求的膨胀。中国玉米工业需求从2000年的1600万吨增加至2012年的4190万吨,占比从13.3%上升至20.8%(此数据低于国内超过1/3的估算数据),相比之下,中国玉米消费增长主要来自饲料需求。可以说,2000-2012年间,全球饲料消费的0.6亿吨、美国工业消费的1亿吨和中国工业消费的0.25万吨已经构成玉米总消费增长的2.5亿吨的主体。
未来美国玉米工业需求仍将保持旺盛态势。一直以来,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关于美国可再生能源标准中强制添加乙醇的相关条款备受质疑,认为这是造成汽车与人争粮的主要因素,尤其2012夏天干旱天气导致美国玉米大幅减产的情况下,废除该条款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年底EPA宣布,在综合考虑了各方意见之后还是保留该条款,这意味在汽油中强制添加乙醇的地位得到确认,对玉米市场形成强力支撑。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玉米仍将成为美国乙醇的主要原料,这是由美国玉米足够大的产量规模决定的。事实上,指责玉米乙醇从人们饭碗里夺食的说法往往被过分夸大了,EPA表示,即使废除了强制添加乙醇的条款可能只会使美国玉米价格下降1%,因为这部分需求收缩了,产量会相应减少。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在过去三十年里,美国玉米产量翻了一番。用于制造乙醇的玉米主要来自于产量的增长,而不是来自于食物和饲料玉米,用于食物和饲料的玉米总量一直都保持着稳定。
与美国有着同样能源战略但发展路径相异的是巴西。作为全球乙醇燃料的第一大生产国,巴西主要利用甘蔗、木薯等非粮作物生产。这并非巴西政府更“道德”,而是另一种“因地制宜”,因为巴西的甘蔗产量丰富。市场预测,2013年巴西政府很可能把乙醇汽油中的乙醇比例由目前的20%强制提高至25%,以消化食糖的过剩供应量。
由于乙醇作为替代燃料的优势较为明显,很多国家开始把发展乙醇燃料视为一种能源战略。巴西和美国这两个乙醇产量前两名的国家为“后来者”提供了不同的原料路径选择,特别是中国、印度等能源需求量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选择将直接影响到全球玉米市场的走向。对中国而言,从当前国家的政策取向看,抑制玉米深加工,大力发展非粮作物为原料的意图明显,这也是结合我国玉米偏紧的供需结构作出的选择。鉴于我国玉米深加工行业是个“政策市”,需求的“政策弹性”很大,这样的政策取向将对玉米深加工需求造成较大的利空影响。
刺激我国玉米生产“黄金30年”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玉米生产的比较收益高。近年有一个现象引起了各界关注:豆退苞进。不断有报道传来:中国最大的绿豆产区吉林正被玉米占领,中国大豆之乡黑龙江也沦陷了,等等。原因很简单,就是种玉米赚钱多。相比之下,绿豆的价格波动太大,农民玩不起,而国产大豆的市场需求疲软,一般只能卖给储备库。业内专家指出,2008年大豆是每斤3元,玉米每斤也就7毛,现在大豆价格比4年前下降20%,玉米价格则上涨了50%不止。
对此,我们无须为大豆唱挽歌,这是市场的选择,是农民自主权利的体现。大豆和玉米种植面积之争一直存在,美国尤甚。每年3月份以后CBOT市场都要开始炒作美国大豆和玉米种植面积的题材,由于玉米比大豆亩产要高出一倍左右,一般来说,两者比价达到2.3的水平,农民选择大豆的意愿就会更高。相较于美国双向的“常态性波动”,近年来,中国大豆与玉米的面积替代方向主要表现为后者对前者的替代,其背后是我国粮食格局变动的深刻反映。目前我国大豆需求主要依靠国际市场已成为一种粮食战略了。按照我国目前大豆亩产254斤、8亩地可生产1吨大豆计算,2011年我国进口5500万吨大豆相当于进口了4.4亿亩播种面积,这就是利用国际市场的最大红利。由于传统大豆生产成本远高于转基因大豆,除非未来我国允许种植转基因大豆,否则传统大豆产业的式微是不可逆转的。即使传统大豆成功转型成为“白富美”,走“有机食品”的高贵路线抢占高端市场(这确实是国产大豆的出路之一),也不可能实现大规模生产种植。这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大豆面积改种玉米,也为玉米的增产创造了空间。     
3、2013年经济环境利多,推升全球玉米价格
2012年货币环境趋紧
可以说,除了供需格局的变化外,2009-2011年间的玉米大牛行情与货币政策的宽松有直接关系。整体而言,20世纪初玉米库销比高达85%的宽松的供需态势已不再,偏紧的格局将主导未来玉米行情。自2010年以来,每年的产-需结余更是“由正转负”,要依靠期初库存和进口来保持一定的期末库存。但每年的产-需负结余量并不大,2010、2011、2012三年分别为400万吨、300万吨和100万吨,即使在产量预期最为悲观的2010年,其负结余值也仅为400万吨,而非市场预测的1500万吨。这意味着供需格局是价格上涨的基础,但单靠这一基础并不足以推动持续几年的行情。我们观察到,玉米牛市的这三年,也是全球进入后危机时代为刺激经济而超发货币的年份。我国以4万亿投资为标志的刺激政策更使得每年的货币超发规模位居全球前列。
在供需格局与货币因素的合力下,我国玉米进入了上涨通道。但这个通道随着供需由紧变松,货币政策“由松变紧”的双双转化而逐渐关闭,2011年下半年玉米便已出现了疲软态势,2012年更是告别了大涨行情,回归平稳。2012年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区别于前几年适度宽松的政策。GDP增速不再有保“8”的思维,而以全社会的良好运行为综合指标,这是一个进步。只有告别唯GDP论,我们才能摆脱“经济低迷——货币刺激——再低迷——再刺激”的饮鸩止喝式的轮回。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回收前期泛滥的流动性,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对玉米价格的抑制:一是降低了“通货膨胀”水平,使商品的名义价格下跌,至少不再上升;二是资金从泛滥到相对稀缺,倾向于流向利润率更高的领域,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的粮食行业自然不是优先被考虑的。而原本利润率较高的玉米深加工行业也因为政策的转向变得艰难,在资金趋紧的情况下,将有部分过剩的产能被挤出,使得需求和价格均受到抑制。
未来经济预期良好支撑粮食价格
每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被誉为次年经济政策的方向标。2012年12月的会议给市场带来了很大的提振和支撑,当天股市大涨。本次会议为2013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定调: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一种错位的组合,意味着国家既要刺激经济,又要稳定物价。在刺激经济方面,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完成2012年批准的大量项目,有专家预计2013年财政赤字可能达到1万亿元以上。这将为较为沉寂的市场带来利多效应,但预计像2009年4万亿投资带来的泡沫式投机机会将大为减少。会议同时提到了要着重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促进产业升级。如果该问题能解决,将对粮食市场产生深刻影响,改变当前重复建设、散小乱差的局面。当然,这对大部分缺乏竞争力的企业而言是个噩耗。很多行业的产能过剩,一方面源自政策的支持,如玉米深加工行业,事实上2012年酒精等行业利润大多时间都是负数,只有在政策补贴下才能生存。另一方面源自“流动性扩张时期抢占资产价格上升先机的冲动”。在货币超发、资产泡沫和通胀同生的环境下,企业早投资、多投资比晚投资、少投资好。如果2013年国家能进一步放开市场,减少政策对产业升级的干预,加快金融改革,将有助于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2013年,鉴于2012年国内CPI控制在4%以内的目标将实现,政策进一步收紧的可能性不大。与此同时,全球在美国QE4的启动下将进入新一轮的流动性宽松阶段。尽管在美国公布QE4之后的一段时间市场出乎意料的冷静,似乎这根魔法棒已失去了效力,但有分析认为,美国QE4对全球商品价格的影响将从三方面展开:巩固经济复苏势头,增加大宗商品需求;加剧流动性,开辟价格扬升通道;西方国家央行把刺激经济、促进就业作为政策首要目标,导致价格上涨。由于存在既定的传导途径,未来西方各国央行集体的宽松货币政策仍然会对商品价格有刺激作用。只不过,新一轮“印钞行动”,将为世界带来短暂的狂欢泡沫还是持续的经济增长,我们还要拭目以待。如果未来经济前景真的符合市场乐观预期,那么2013年将迎来大宗商品的牛市。而加上具有极强不确定性的天气因素的刺激,全球粮食市场强劲行情可期。
4、玉米价格国内外联动加强,但国内市场仍保持较高独立性
再次引发争议。对此,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元红表示,进口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我国粮食安全的削弱,过去我们十分重视自给,甚至要保证完全自给,但现在我们提出要依靠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支持我国的粮食安全,从这个角度来讲,用适当的进口来弥补国内的不足也是合理的,谈不上什么忧患。
我们也曾撰文《从粮食供给/需求的“刚性”说起》,分析粮食供需的价格弹性并不是那么的“刚性”,不应过度解读减产对全球粮食市场的影响,市场会根据大幅上涨的“粮食价格”这个指挥棒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目前全球玉米的第一大用途为工业用途,占玉米消费量的40%以上,若玉米供给大幅下降,受到最大冲击的最有可能的就是乙醇行业。占全球玉米乙醇消费30%以上的美国乙醇行业在本次旱情中因原料成本飙升而遭受了巨大的压力。市场机制已经在起作用,玉米乙醇生产商根据玉米价格限制乙醇生产,甚至停产。据报道,成产成本的大幅上涨和政府取消对乙醇行业补贴的背景下,当前美国乙醇行业的利润跌至谷底,乙醇产量下降到80万桶/天,是2010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我们再看看“中国因素”。除了对外依存程度高的大豆之外,热炒“中国因素”则显得不那么明智。我国上半年进口小麦和玉米的主要原因并非国内供应不足,而是国际粮价的低位刺激了市场需求,随着暴涨之下价格优势消失,“中国需求”已“进口转内需”,大为收缩。在需求收缩的同时,部分潜在的供给也在放大。据USDA8月供需报告,2012/13年度全球玉米产量下调了2783万吨,而出口量降幅不到产量的1/3,约840万吨,其中出口下降的原因还是中国、欧盟等主体进口需求的缩减。出口量下调幅度低于产量,意味着产量对实际供应量的传导系数并不是1:1的,从2012年USDA的玉米数据看,该系数约为1:0.3-1:0.5之间,即1单位的减产,引发实际供应量下降约0.3-0.5个单位。库存在其中无疑起到了缓冲的作用,这也是个库存与实际供给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本次大旱也为一些出口国带来了契机。如巴西。据巴西地理统计局的数据,预计2012年巴西粮食总产量约1亿6330万吨,比去年同期的1.6亿吨增长2%,其中玉米将增产27%。作为全球第四大玉米出口国,巴西和美国之间存在着较为激烈的竞争,美国玉米价格的飙升令巴西受益。据USDA数据,2012年巴西的玉米出口将达到1300万吨,较去年增加200万吨。不仅其他国家,就连美国自身也到巴西进口玉米。
当前我国玉米市场仍保持着很高的独立性。我们曾在《国内外粮食价格联动性分析》一文中指出,尽管长期看来玉米国内外价格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短期却潜藏着不稳定的因素。进一步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很多实证结果都表明国内外玉米价格并不存在显著的双向影响,而主要表现为国外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我们分别以2004-2012年年度CBOT和DCE的大豆日指数做相关分析,发现2009年和2012年玉米国内外的相关性很低,而他年份都较高。2009-2012四年,玉米国内外的相关性呈现:“无-中-中-无”的变化轨迹。玉米国内外价格不同年份的相关性变动如此之大,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对于国内玉米市场而言,国内的影响因素仍然是主导,国际因素处于从属地位。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能单单依据相关系数就判断玉米的国际化程度已经很高了,相关系数只是说明两者存在相关关系,只是一种表现,至于内在原因,我们必须进一步探究。2009年国内玉米大幅减产,玉米供需结构开始转向紧张。当年国内玉米价格呈现稳步上涨的趋势,但国际价格却波动较大,下半年更出现了很大的分化,表现为国内涨,国际跌。2010、2011两年延续了偏紧的供需格局,国内玉米进入上升通道。2010年玉米年度结余从08年的1956万吨下降至195万吨,当时甚至有人预测国内玉米缺口达到1000万吨,催生了当年玉米进口量突破100万吨大关,使我国首次成为玉米净进口国。紧张的供需格局加深了国内玉米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使得国内外价格联动提高。
更重要的是,2010-2011两年间,国际玉米价格也基本呈现上涨态势。这一方面加剧了国内供需的担忧情绪,刺激价格,另一方面使国内外走势有了一致的前提,换言之,如果这两年国际价格趋势是向下的,相信国内的涨势不会随之调转,那么我们看到的相关关系很可能就如09年那样低。
现阶段,玉米不同于大豆。即使进口达到市场预测的500万吨,对于高达2万亿吨的消费量来说,也只占2.5%。因此,当国内供需从紧张转为宽松,正如2012年,玉米产量增加而需求疲软,进入“熊市”行情,其价格的国内外联动立刻变得十分微弱,相关系数变得很低。国内市场更多地遵循自身的轨迹运行,国内供需、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占了主导。我们看到,即使在2012年6-8月CBOT玉米飙升60%的时候,大连玉米价格也只上涨了3.7%。
从这个角度看,国内市场仍对玉米价格有主导影响,国际价格会对国内形成一定的传导效应,但无法主宰国内价格的基本走势。可以预期,随着国内粮食需求的增长和对国际粮食市场的认知、研究和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粮食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将继续加深。(华南粮网 郑文慧)
 
(2)需求放缓
发表评论
评价:
最新更新

关于开展2020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的通

关于开展2020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的通相关附件: 附件1 2020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先进集体(企业)申报表 附件2 2020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先进集体(地方协会等)申报表 附件3
24小时排行
联系我们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