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与用户对接 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
- 来源:互联网
- 日期:2012-11-20
- 编辑:admin
- 评论:0条
——2012中国维生素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侧记
“中国维生素制造企业的快速发展,给了国内下游饲料、多维企业很多发展的机会。过去做饲料是大料(玉米、豆粕等——记者注)靠自己,小料(维生 素、氨基酸等——记者注)靠进口;现在情况恰好相反,大宗饲料原料紧平衡,小料大量出口,我们更应该用好小料。“在论坛上,国内维生素行业知名专家,创荷 美营养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若寒博士说。
1、维生素产业环境变革 企业发展需要突破
1.1 需求方市场地位提升
中国维生素产业发展于2000年后,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产能不断扩张,产品大量出口;从全球下游应用情况来看,大部分维生素品种在饲料中应用比例结构在70%以上。
据北京博亚和讯农牧技术有限公司分析师柳晓峰介绍,“近3年来中国维生素产量平稳,估计2012年产量为24万吨。从全球维生素供需来看,中国维生素产能过剩,本地生产与需求比高达2-8倍,近80%用于出口。国内维生素应用领域饲料需求占用量的80%以上。”
中国饲料工业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饲料产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预计2012年中国饲料总产量将达到1.9亿吨“,据农业部畜牧业司饲料处副处长李大鹏先生介绍,“从2012年行业发展特点来看,商品饲料产量快速提高,行业集中度提高,全国排名前10的企业饲料产量已经占全国总产量的31%,这一比例正在逐渐提高。“李大鹏说。
近两年来,虽然国内维生素供应集中度高,通常是3-5家生产企业占据市场90%以上份额,但随着下游饲料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链上下游角色在悄悄发生变化,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的界线慢慢模糊。归根结底,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更可以凸显优质大型饲料企业的竞争实力。
柳晓峰说:“2010年以前,维生素行业市场环境压力主要来自现有竞争者。最近2年市场环境正在发生变化,饲料企业议价能力在不断提高,来自客户的压力正在逐渐增大。在这样的局面下,更要关注下游发展趋势,才能取得可持续发展。”
1.2 产品质量保障成为重中之重
新时期的饲料生产责任已经超越了畜牧业生产链的发展内涵,赋予了更多地社会责任,安全生产成为企业生产与经营的第一要务。《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与其配套的多项政策和管理办法也在陆续发布。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饲料工业体系,饲料企业在数量、素质和规模方面具备了向饲料强国转变的基础条件。”李大鹏介绍说,“《条例》的出台符合发展阶段需要。”
《条例》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在多维、预混料生产企业规模、质量保障、日常检测制度及相关仪器设备配置等方面做出了细致的要求,未来的生产监管会日益严格。
李大鹏认为,“企业应该做好三件事,一是要及时获得相应生产许可;二是要严格遵守原料制度;三是执行管理规范。”
国内对饲料添加剂使用监督和管理日益严格,对于中国维生素来说,一个重要的市场是出口,其中欧盟占出口三分之一的份额。据欧盟饲料添加剂和预混料协会秘书长、FAMI-QS秘书长Didier Jans先生介绍,欧盟对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上市有一系列的批准、在批准程序。
“当今饲料业的国际贸易受追溯要求、不同国家法规背景、经营者在饲料安全方面的责任等诸多因素的挑战,全球供应链关系复杂,供应商和用户需要在产品的标准一致性、检测、可信性等方面全方位沟通“,Didier Jans先生说。
1.3 企业发展面临突破关口
中国维生素产业快速发展,但大而不强是近年来一直讨论和争议的话题,企业不得不在不同层面谋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从论坛各方嘉宾的发言来看,这是全产业链共同的问题。
厦门金达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维生素A、D3生产的领先企业,其董事长江斌先生认为:“维生素生产的原料市场波动比较大,精细化工对安全生产要求高,我们企业也在积极投入研发,做技术储备,希望将产业链进一步延伸,改善一下企业的盈利模式”。
中牧集团研究院动物营养首席科学家晨光博士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说:“30年前,中牧是菜篮子工程唯一的企业,现在正在变成之一,给我们很大压力,我们必须提升自己。中牧的华罗多维是全国名牌产品,这个名牌的背后是多年持续的技术研发支撑”。新希望六和集团预混料事业部副总经理王萍博士对此也表示认同,她说:“目前饲料市场竞争激烈,成本控制要求提高,未来要做精做优才能发展”。
2、了解客户需求 洞察潜在商机
“从法律法规,到行业与市场,都对饲料的质量与安全性提出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因此,预混料与饲料生产企业更加需要获得高品质的饲料添加剂。”龙沙(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营养成分业务总经理安纲先生在论坛上说。对于如何提升产品竞争力,安纲认为,“首先要确定客户需求,其次根据需求确定对产品特性起着决定作用的各项理化指标,最后以这些指标来优化产品质量”。
当前畜牧饲料市场正处于巨大的历史转型时期,畜牧养殖标准化规模化进程加快,饲料企业集中度提高,对饲料利用率、转化率、以及产品安全等方面要求更高。本届论坛与会专家分享了大量实际应用过程中对产品品质方面的研究结果,对于维生素制造企业来说,这些内容正是可以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深度挖掘市场潜能的利器。
据荷兰泰高集团动物营养采购部及技术应用与解决方案中心质量保障经理Peter Fidder先生介绍,泰高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叫做ASC(解决方案中心),要把技术传递给采购和客户。“通过这样技术交流,让采购了解泰高需要哪些产品和产品品质,以便更好同供应商沟通,并作出判断;让用户清楚产品的性能,更好进行生产。”Peter Fidder说。
这一观点也是中国同行的共识,一位与会代表(某饲料企业采购人员)对记者说,“本次论坛应该邀请更多饲料企业技术专家来探讨交流,如果技术和采购结合起来,对于产品选择、甚至是合同谈判的好处是毫无疑问的”。上海富朗特动物保健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向阳博士认为,维生素越做问题越多,包括很多应用标准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养殖、饲料需求,更是需要使用企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与生产企业不断沟通,共同促进产业发展。
安纲为大家分享了龙沙公司根据全球范围内调查确定的“用户的七种需求”,包括:活性成分含量、动物与最终消费者安全、工人操作的舒适性及安全性、生产工厂的安全、生产过程中易于操作、混合均匀度、与其他成分的化学兼容性。
对于混合均匀度,帝斯曼动物营养与保健中国区维生素类产品经理刘平祥博士通过一系列实际案例,进一步补充了安纲的观点,他认为,一些维生素产品如泛酸钙、肌醇、烟酸容易结块,B2、叶酸、肌醇等会引起静电吸附,都会影响维生素的均匀度。另外,对于烟酸和烟酰胺来说,强酸性的烟酸容易与泛酸钙作用,通常是导致多维结块的重要原因。
对于维生素如何使用才能最大发挥应用价值,刘平祥形象的用炒菜来比喻,“每道菜品就是一种维生素,不同的原料、不同的烹饪方法,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刘平祥说,“B族维生素存在协同作用,维生素ADEK、色素、胡萝卜素等相互制约,VC能促进铁的吸收,但其含量过高又会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利用。”
晨光博士认为其他饲料原料对维生素的活性也有影响,比如生大豆粉中的脂肪氧化酶,可间接破坏VA和胡萝卜素;亚麻仁中有抗维生素的抗营养因子;氨丙啉抗维生素B等等,“在含有微量元素铁、锌、锰的情况下,维生素预混料在贮藏3个月后维生素K损失80%以上”,晨光博士说,“K3的不同剂型,由于结构不同,稳定性差异很大,会影响产品的市场前景,如MSBC已不再使用,MPB在下降,MSB仍然在使用,MNB使用越来越多”。
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高级实验师赵小阳认为,企业应该积极参与相关维生素产品标准的研制,可有效保证自身产品质量,降低市场风险,减少贸易纠纷,使得国内外生产使用的实际状况相符,从而规范市场秩序保护各方利益。
其实,下游用户的需求变化不仅仅对维生素产品生产工艺、剂型、活性成分含量和稳定性、后处理工艺等环节提出改进要求;更重要的是下游用户为满足生产性能对配方的调整可带来维生素使用规模的扩大或萎缩,甚至是新的替代品或类维生素产品使用,将会打破原有供求关系。
广东爱保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革华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应用市场变化的重要意义:“过去由于饲养方式、习惯等原因,动物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营养,生长潜能没有有效发挥,我们现在可以做的是用好维生素,最大程度发挥动物生产性能”。
“未来水溶性维生素使用量整体是上升的趋势。维生素D3的使用量仍有上升的空间,主要是受与植酸酶互作效应和舍饲缺乏光照的影响。维生素E同欧洲比仍有添加空间。而维生素A在实施限量后,未来在饲料中的添加比例可能下降”,张若寒博士说。
《泰高中国(2012)畜禽维生素微量元素建议添加量》中,增加了β-胡萝卜素和L-肉碱推荐值,并对部分维生素需要量进行了调整,如维生素A、维生素D3、生物素、B族维生素等。
近些年维生素的应用与创新似乎一直没有重大突破,以至于在很多人眼中,维生素是非常成熟的品种,似乎除了价格没什么好讲的,事实上,维生素的应用和创新,包括生产,一直在默默的进步。一个个类维生素在不断发现到应用,从氯化胆碱到肌醇,以及目前大家都已经熟悉的Hy·D、β-胡萝卜素、L-肉碱等。本次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的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维生素动物营养实验室的技术负责人马秋刚博士为大家介绍了硫酸锌在饲料中使用的情况。
“以硫辛酸和精氨酸为主要成分开发的种猪抗应激添加剂,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马博士说。
据马博士研究结果,硫辛酸抗氧化效果相当于维生素C的400倍,E的60倍。马博士所在课题组研究发现在母猪妊娠日粮和泌乳期日粮中添加硫辛酸,可以提高母猪繁殖性能,提高仔猪初生个体重,减少初生弱仔数、增加仔猪初生重,日增重和断奶重。
3、产业创新发展需要上下游充分沟通
“国外企业要做好三点核心能力:创新能力、运营效率、与客户的深层次关系——以诚信、长期发展为前提,理解客户需求,为其创造价值”。互动论坛主持人,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总裁助理、产业发展副总裁易敢峰博士从国外优秀企业发展的角度阐明了上下游沟通的意义。
维生素产业链长,涉及化工、发酵、医药、饲料、养殖等不同行业。上游产业的创新发展可以提高下游用户的生产效率,而下游用户的需求也可以有效拉动上游产品升级,在这样的条件下,上下游充分有效沟通成为必然,只有双赢才能促进上下游持续发展。
在互动论坛上,各方专家一致认为,当前中国维生素产业中上下游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从大到强。
“维生素D3存在不同剂型,水弥散型的样品预处理必须皂化,直接用有机溶剂提取不完全,导致样品检测结果只有添加量的60%,通过跟送检单位的充分沟通,再用仲裁法检测,结果正常”,赵小阳高级实验师给出了一个具体案例,“检测人员实际上非常需要委托检验的客户提供非常详细的样品信息,可避免检验误差,降低检测风险、减少不必要的纠纷。由此来看,生产和使用企业之间可以协商指定双方认可的检测方法,避免事后发现问题再调整方法。”
从这个案例来看,只是生产和使用企业对产品剂型的沟通问题,实际上,上下游可沟通的内容远不止于此。泰高集团的Peter Fidder认为,采购部门要注意供应链风险控制,这里包含配方(产品品质需求)、采购(供应稳定、质量保障、价格等)、生产过程风险控制。最重要的是,风险识别的核心在于如何避免风险,而不是发生问题后如何处理,这就需要同供应商进行沟通。
“泰高有一个全球供应商评估系统,叫SUPRAS。在这个系统里,我们根据每种维生素不同的原料特点,评估可能在生产中出现的风险,同供应商交流,以实现风险在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其次,对供应商所用原料、运输、贮存过程中的风险也要考虑。并以此对供应商分类评估”,Peter Fidder说。
短短一天半的论坛精彩纷呈,每位演讲嘉宾40分钟的分享是来自其长年累月的苦心钻研。正如中国维生素产业今天的发展背后是众多人才、企业家打拼的结果,全球第一的规模来之不易,产业的再次加速更是需要全产业链的群策群力。
“今天中国维生素产业在全球所取得的强势发展,无疑是基于一批优秀企业的不断创新与推动”,论坛承办方代表,孔平涛先生在论坛交接仪式上说,“也是他们的大力支持,促使论坛不断延伸与发展,促进交流,增加信任,强化合作,共同推动维生素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维生素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已经举办了7届,每届论坛尚未结束,就已经有了接棒人——广东爱保农科技有限公司成为2013中国维生素产业发展高层论坛(第8届)战略合作伙伴,2013年的论坛将在广州召开。
后记
据彭博社报道,从2009年起,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议价能力正在丧失,成为中国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恶化的信号。
中国制造业想要实现转型,必须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切磋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交流能够启迪智慧、引发思考。“2012中国维生素产业发展高层论坛”的适时召开,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搭建了沟通的平台。商业活动最终着眼点在于如何合理的获得更大利润,对于维生素产业而言,对技术的探讨不是技术人员的学术讨论,而是发现商机的核心所在,只有深度挖掘用户需求,才能提供更高附加值产品;只有着眼于全球产业链分工,才能发现更具潜力的市场。
相关阅读:
- 2020-07-202020年7月20日广东地区市场行情汇总
- 2019-09-102019年9月10日广东地区市场行情汇总
- 2018-11-21天然植物技术创新论坛 暨天然植物在生猪健康养殖中应用技术大会
- 2016-07-07豆粕暴涨后惊现惨跌,棉粕价格走向将如何?
- 2016-06-03国内玉米现货价格持续上涨
- 2016-05-16豆粕1天涨150!这家伙为啥比猪价还猛?
- 2015-07-247月23日国家临时存储进口玉米交易结果
- 2015-07-23赖氨酸:希杰全球提价15%
- 2015-07-23维生素市场焦点之叶酸降了
- 2015-07-23维生素市场焦点之叶酸降了
24小时排行
更多>>下载
联系我们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